在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足中国后,开始了长达17年的奇幻之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游历了众多著名的古城,其中一座深受他钟爱的城市就是昆明。当时的昆明被称为鸭池城,金碧辉煌的建筑,商业的繁荣,街头小贩的叫卖,深深震撼了马可·波罗。
时至今日,昆明已经成为我们印象中的“春城”。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先有官渡,后有昆明”。想要了解昆明,那么就先来昆明南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官渡古镇。

官渡古镇俯瞰图

官渡古镇所在地
跟随小探君的脚步,一起走进官渡古镇,看看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吧!
01
先有官渡,后有昆明
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官渡历史悠久,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文化遗址在滇池东岸广为发现,螺峰村等多处有堆积如山的螺蛳贝壳。螺蛳贝壳又叫蜗牛壳,所以历史上曾将今官渡古镇一带称为“蜗洞”。

现在在昆明一些地方还能见到
螺蛳贝壳与土坯混合修建的房子
战国时期,官渡隶属滇国,后经汉唐,分属“谷昌县”地(汉武时期)和南诏国属地(唐朝)。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诏国王阁罗凤命长子风迦异于昆川(昆明)置拓东城,定为东都,与大理太和城的西都遥相呼应,中间沟通必经滇池,故而在西山高峣修建一个水路码头为西渡口,官渡修建一个渡口码头为东渡口。
宋代大理国岳侯高万泰及其世袭子孙,在官渡建立渡口,一起营造官渡古镇,并在此建法定禅寺。

法定寺大雄宝殿外檐还有宋代遗风
由于地处交通要塞,水路交通的渡口和中转站,以及执政者的经略,官渡古镇自唐代开发至明清,便是人口稠密的码头集镇,官宦客商往来频繁,逐渐成为与昆明相媲美的经济中心。
据元代普祥撰《创建妙湛寺碑记》载:
滇池之巽隅二十里,有廊曰蜗洞……乡士大夫游赏览船于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返,命之曰官渡,故有停舟之赋。乃古拓东演习高侯之裔生世悠游之所也。
可见,经过唐宋的发展,元代的官渡已然成为昆明东南郊的一个经济重镇。
明清时期,官渡集镇一度达到鼎盛时期,有“没有官渡人,街子赶不成”的民谚,由此可见官渡的繁华。
02
小小古镇
汇聚这么多古建!
古镇内文化古迹众多,集聚了唐、宋、元、明、清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又有“六寺、七阁、八庙、二殿、二宫”之说。

妙湛寺、妙湛寺双塔以及妙湛寺金刚塔俯瞰图
妙湛寺及妙湛寺双塔
妙湛寺为官渡“六寺之首”,其地原为滇池之一部分,地面下螺壳累积,故妙湛寺亦称螺峰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

妙湛寺所在位置,前面就是双塔和金刚塔

妙湛寺
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云南镇守太监罗圭大事恢廓,于山门内建密檐式砖塔二座,同时又于山门外中轴线上,建金刚宝座式石塔一座,即金刚塔。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发生地震西塔被毁,东塔保存至今。现在的西塔是后来重修的。

妙湛寺双塔

妙湛寺金刚塔
妙湛寺现存建筑有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光明殿和妙德阁,现存塑像都是剑川能工巧匠雕刻彩绘而成。

罗汉殿

大雄宝殿

殿内供奉三世佛

妙德阁
妙湛寺双塔中西塔为重修建筑我们暂且不谈,东塔为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13.6米。塔顶四周各立一只迦楼罗,迦楼罗又称为金翅鸟、大鹏金翅鸟等,是一种源自古印度神话的巨型神鸟,在佛教中,迦楼罗是天龙八部之一,位列护法神众。东塔一到十二层四面皆有小佛龛,内供佛像,塔刹仅存相轮基座,四角的迦楼罗俗称“金鸡”,所以又叫“金鸡塔”。

妙湛寺东塔

塔刹和塔顶四角的迦楼罗
妙湛寺金刚塔
金刚塔全用砂石砌成,原为佛教寺宇妙湛寺建筑群落的组成部分,故旧称妙湛寺石塔,是官渡古镇标志性建筑。又因塔的基座四面皆有券洞可穿塔心而过,俗称“穿心塔”。金刚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建筑规模最大的金刚塔之一。

妙湛寺金刚塔
妙湛寺金刚塔高16.05米,可分为两部分:下部是高大的基座;上部矗立五塔,主塔高大居中,四座小塔小巧玲珑,分立四角。
基座,方形须弥座式,边长10.4米,高4.7米,下部中空。四面各辟有一券门,呈十字形相通,可过行人车马。基座中心顶端嵌一铜质金轮,上铸佛像9尊,一尊居中,其余环列,每尊以菩提树相隔。
主塔居基座正中,由塔座、塔身、相轮和塔刹组成。塔座呈正方形须弥式,边长5.5米,高2.7米。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东、南、西、北四面都有雕刻,每面3幅,共12幅。两侧为金刚界“五部佛”之佛座,东狮、南象、西孔雀、北伽楼罗。每面正中分别雕刻“五部佛”之念珠宝珠、莲子、金刚子等。

主塔

四角力士像
须弥座之上是塔身,依次往上是七重莲瓣形制的覆莲座、覆钵式塔肚,塔肚四面正中各辟一龛,内供佛像一尊。相轮部分包括塔肚以上的平台、小覆钵、仰莲和由十三层圆盘堆叠的“十三天”,再上还有铜制的圆柱形华盖,华盖上有四天王小铜像,分立于东西南北四方,华盖沿垂铜制镂空的流苏和小铎八件。再上为塔刹,由宝座、覆、仰莲、塔肚、摩尼珠和宝瓶组成。由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妙湛寺金刚塔是据佛经金刚界之五部而建造,主塔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型喇嘛塔。

塔身、相轮和塔刹
四座小塔形制一致,都由须弥座、塔身、相轮和塔刹组成。小塔下为方形基座,边长1.4米,高0.75米,基座上为方形须弥座,其上为三层方涩,方涩之上依次为覆钵、仰莲、八角形石板、八面形石柱,柱顶上置一平板,板上置一座小巧的石雕庑殿,殿顶安葫芦形宝瓶。

小塔
主塔与四座小塔比例协调,但形制有别,且富于变化。主塔采用的是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式样,小塔则采用了类似墓表的纪念性石柱式样。在佛塔建筑上采用纪念性石柱,并将其与喇嘛塔式样结合起来的做法,确属少见,这是妙湛寺金刚塔的独特之处。
法定寺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政权,封开国元勋高方泰为岳侯,封地为鄯阐。至高智升时,在蜗洞筑城郭、置府邸,建法定寺。

法定寺所在位置

法定寺
现在法定寺经历代重修,已非宋时遗物,现存大殿为清代早期建筑。寺有三进,由厢房、配殿等构成前后两个院落。大殿单檐歇山顶,建筑规模不大,但举架较高,该殿最大的特点是斗拱出45度翼形拱,正面外檐装饰较为华丽,明间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鸟形状,造型生动,山墙墀头用砖砌如意斗拱,具有清代风格。

法定寺大雄宝殿



外檐雕刻非常精美
土主庙
土主庙始建于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据《云南通志》记载,土主庙“蒙氏城滇时建,滇人奉为土神,各村邑奉之,独在官渡者灵异”。庙内供奉南诏三大保护神之一的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其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宇宙大神湿婆,归依佛教后成为一等护法大神。天竺佛教初传南诏时,为顺应当地信仰,遂戴上“土主”帽子进驻土庙,这是佛教因俗而化、因地而化最终战胜巫教的手段。南诏借助佛教统一云南,大黑天神功不可没,深得朝野敬重,“凡十户之邑,亦必祀之”,香火历千年而不衰。

土主庙位置

土主庙正门
土主庙的大殿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单檐歇山顶,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檩梁架结构。最为夸张的是正面檐下那片密密麻麻的雕花斗拱,斗拱为清式九踩四翘如意斗拱,每两柱间的斗拱多达6朵,层层累累,密密匝匝,组成一片巨大的斗拱网。所有拱头都雕刻成龙头、象首,施以五彩,非常漂亮。

土主庙大殿

檐角,可以看到龙头象首拱头

殿内供奉摩诃迦罗大黑天神

岳王殿

主君殿

地藏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