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当我们谈论国产AI的崛起时,总无法忽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DeepSeek。
由杭州初创公司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R1等大模型,以较低的成本在性能上比肩GPT-o1等模型,迅速引起了轰动。
对于普通人来说,DeepSeek作为一款AI工具,一方面会给人带来便利,同时,也可能给某些人带来失业危机。
某大型企业决定裁员,并宣布逐步用AI替代一些传统岗位。通过AI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这是从企业成本考量做出的裁员决策。可这一裁员计划让许多员工恐慌,有人担心,自己的岗位会被AI替代。
那么,哪些岗位更容易被AI取代呢?根据DeepSeek推测,那些重复性高、技术要求低的工作,比如基础翻译、基础新闻播报这些岗位的工作方式相对单一,AI技术介入后,可以高效且精准地执行任务。
不过,AI也有局限性。那些需要创意思维、复杂判断和人类情感的工作,目前来看依然无法完全交给AI来承担。例如医生、教师、护理、救援等职业,依然需要人类主导支持,不过可以借助AI进行辅助。
如果我们将工作的复杂性划分为多个层级,那么高端技术人才的岗位无疑是最不容易被取代的。与其说是“被取代”,不如说是“共同进化”。就像你是律师,AI能帮你快速梳理案卷、做基础准备工作,但辩护的复杂思维判断仍然需要律师本人。
相比之下,那些技术要求较低、工作内容单一的岗位,面临的取代风险则相对较大。这样的岗位往往更容易被AI替代,甚至被智能化工具所颠覆。这也许正是“AI焦虑”的根源之一。
就在近些时间,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的余梦珑博士后团队,撰写并公开发布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可以说是普通人都能学习的DeepSeek使用手册。
这本手册对DeepSeek研究之深刻,是网络上很多其他DeepSeek教程所达不到的。
这本手册毫无保留的详细介绍了如何高效使用DeepSeek,帮助用户在不同领域充分发挥AI的优势,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提升效率。是真正面向普通用户的可靠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的教程。
清华大学余梦珑博士后团队,将自己对DeepSeek的研究及其研究结果和实践方法都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众,这一举措,显然希望让更多人掌握这一技术,让更多人避免被技术鸿沟抛在后头。
毕竟,AI技术的普及不仅仅依赖于工具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如何理解和应用这种技术。
笔者在看完这个清华大学出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后,看清了一个现实,AI永远无法代替高才生,更不会对高才生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任何的“取代威胁”。相反,高才生在AI加持下或将进化到“精英高才生”。
提到如何应对AI,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高才生和普通人之间的态度上。
高才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对于他们而言,AI是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威胁。
高才生通过学习如何有效利用AI,他们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在AI的辅助下,做出更具创新和价值的成就。
与此相对,普通人在面对AI时,往往更多的是焦虑和不确定性。担心自己会被取代,质疑自己是否足够强大去与AI竞争。
这种焦虑情绪,实则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对于普通人来说,关键不在于害怕AI的到来,而是如何通过教育和自我提升,掌握AI带来的机会。
在AI时代,我们不应恐惧,而应主动适应,通过学习与自我提升,发现更多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名校的高才生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并不会去焦虑新出的工具是否会代替自己的工作,反而是学习工具、驾驭工具、研究工具、创造工具。
这或许是高才生和普通人的一大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