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对照,还原人物自身的特点,再一次被《巴黎圣母院》惊艳到

张奋彪 2023-07-18 21:17:34

文|辛德拉观世界

编辑|辛德拉观世界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有意识地运用美丑对照原则,这种美与丑的对照不仅集中在不同人物之间,也包括人物自身的对照。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分析,能够了解美丑对照是创造美的艺术的重要原则。

既可以描写美,也可以描写丑。但美丑对照的最终目的是肯定美,描写丑只是为了创造艺术美。正如雨果所说:“滑稽丑陋似乎是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起点,从这里以一种更清新、更锐利、更新鲜的感觉走向美。”

作品人物间的美丑对照

爱斯美拉达与腓比斯之间的美丑对照腓比斯是宫廷侍卫队队长,在卡西莫多劫持爱斯美拉达时,他闻声赶来救她脱险,并逮捕卡西莫多,爱斯美拉达被他英俊潇洒的仪表深深吸引,在他甜言蜜语的引诱下身陷情海,甘心做他的情妇、奴仆,将他当成唯一的爱人,对他心心念念、一往情深。

而腓比斯却是地道的纨绔子弟,他粗鄙浅薄、性格乖戾、纵情声色,他迷恋于爱斯美拉达的绝世美貌,对她的爱只是逢场作戏,假装浓情蜜意,将她玩弄于鼓掌。

菲比斯与爱斯美拉达的爱情观截然相反,腓比斯将爱情等同于欲望,随意沾花惹草,婚姻仅是他攀附权贵的工具。

读者可从他们的爱情中窥探美丑性格的鲜明对比,两人约会时被克洛德尾随,他出于愤恨刺伤腓比斯,并将罪过嫁祸给爱斯美拉达,使她因杀人罪被捕,即使身陷囹圄,仍旧为爱人的死亡痛苦不已,并被屈打成招。

在行刑的途中,她看到腓比斯与漂亮小姐在一旁议论观看,仿佛事不关己。

他本可以出庭作证,让她免于一死,却怕名誉受损、婚事告吹,而选择牺牲无辜的爱斯美拉达,可见其残忍、自负的秉性,他注重能为自己带来名声、财富和前途的婚事,即使厌恶未婚妻,也要低声下气、攀附权贵。

爱斯美拉达至死未能看清腓比斯的虚伪,她始终忠贞不渝地深爱着他,卡西莫多将她藏匿于巴黎圣母院,她不顾安危冲着广场呼唤腓比斯,刚与母亲相认,享受片刻的亲情。

腓比斯奉命前来抓捕她,母亲将她藏起,她天真地以为爱人会保护自己,大声呼喊:“我亲爱的腓比斯”,可他并未念及旧情,仍旧将她推向死亡,她的母亲也在混乱中死去。

爱斯美拉达与腓比斯具有不同的阶级地位和道德秉性,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形成“美”与“丑”的强烈反差。

爱斯美拉达与格兰古瓦之间的美丑对照

格兰古瓦是一名流浪诗人,他并没有极端丑陋的性格,长期穷困潦倒的生活消磨掉诗人的幻想,使他兼具文人的傲骨、迂腐,并形成随遇而安的个性,他信奉圆滑的处事态度,这是他获得经济收入的手段。

这样的生活理念使他的性格变得复杂、矛盾,既可以做沉稳理智的哲学家,也可以在紧要关头权衡利弊、独善其身。

他曾被爱斯美拉达的美貌所吸引,在尾随她的过程中试图阻拦卡西莫多的劫持行为,被打翻在地,苏醒后发现自己误入“奇迹王朝”,必须跟当场的某个女性结婚,才能免遭被吊死的命运,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善良的爱斯美拉达解救了他,在众人的起哄声中与他结为夫妻。

他试图亲近爱斯美拉达,她用性命威胁使他作罢,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他对爱斯美拉达求而不得,并越来越喜爱伴她左右的小羊,她对他也产生信任和依赖。

在爱斯美拉达身处险境时,格兰古瓦勾结克洛德,将她带离巴黎圣母院,她惊醒后看到克洛德无比恐慌,紧紧依偎着她的“丈夫”,可他迅速将她推开,专心照料小羊,喃喃地说:“将你俩一起救走,我并无能耐啊”。

最终怯懦战胜勇气,他牵着小羊逃离险地,将她留在疯狂的克洛德身边。由此可见格兰古瓦软弱、圆滑的性格,可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即使爱斯美拉达对他有救命之恩,是他名义上的妻子,拥有倾城之貌,也无法使他伸出援手,他依然选择倒戈相向,间接导致她的死亡。

格兰古瓦的背信弃义、临阵脱逃,有负爱斯美拉达对他的恩情和信任,与爱斯美拉达的善良、勇敢形成鲜明的美丑对比。

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之间的美丑对照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自小被父母安排献身宗教,在长期幽居的生活中,知识是他唯一的追求,年纪轻轻就取得辉煌的学术成绩,成为优秀的副主教,他绝少与他人交际,不苟言笑、庄重严肃,但在清心寡欲的外表下埋藏着野兽般的情欲崇高的宗教精神使它沉睡。

爱斯美拉达的出现却唤醒了它,克洛德初次看见她,便被她动人的舞姿所倾倒,对她产生狂热的爱慕之情。

他先是感到深深的羞耻,极力压制内心翻腾的欲望,在宗教精神与自然天性的较量中,他最终成为情欲的俘虏,开始不择手段追求爱斯美拉达,逐渐丧失崇高的灵魂,亲手将可怜的姑娘送上绞刑架,自己也被卡西莫多推下塔楼。

克洛德对卡西莫多有养育之恩,他支配卡西莫多劫持爱斯美拉达,事情败露后,任由卡西莫多遭受鞭笞之刑而无动于衷,之后又尾随前去与腓比斯幽会的爱斯美拉达,出于强烈的愤恨与嫉妒,他萌生杀意,刺伤腓比斯,并狂热亲吻处于恐惧和悲痛之中的爱斯美拉达。

事后为明哲保身,将罪名栽赃给爱斯美拉达,使她蒙受不白之冤,面临被处死的危险,执行处决的前夜,克洛德在监狱向她表达狂热的爱慕之情,以助她脱离险境为条件逼她屈服,遭到果断拒绝,他愤然离去。

当爱斯美拉达在巴黎圣母院避难时,克洛德对她欲行不轨,幸亏卡西莫多及时营救,他恼羞成怒,内心变成嫉妒和愤恨的战场,认定只有得到她或者毁灭她才能平复内心的狂澜,恢复灵魂的安宁。

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并未有崇高的爱情,仅将她当成平复欲望的工具,在两人多次交锋中,克洛德逐渐丧失理性,任由内心的欲念燃烧自己,而爱斯美拉达始终保持纯真的心性和坚定的勇气,宁可赴死也不愿背弃爱情,这与克洛德卑鄙丑恶的嘴脸形成鲜明反差。

卡西莫多与克洛德之间的美丑对照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外貌怪诞、丑陋,书中这样描述他:“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像开叉似下巴”,他是集合了所有丑相的怪胎,却拥有高贵、真诚、善良的心灵,与克洛德的卑劣无耻形成强烈的对照。

卡西莫多是个弃婴,克洛德出于怜悯收养他,并给他适当的教育,将他培养成教堂的敲钟人,两人之间有独特的交流方式。

卡西莫多对克洛德满怀敬畏、事事顺从,将他当成自己的主人,甘心为他劫持爱斯美拉达,代他承受鞭笞之刑,在行刑过程中,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在众人的耻笑声中喂焦渴难耐的卡西莫多喝水,这使他深受感动、铭记终生,并对她萌生爱意。

在爱斯美拉达即将被绞死时,卡西莫多劫持法场,抱着她高呼“圣地避难”,将她藏匿于巴黎圣母院,这一幕令读者感动不已。卡西莫多的丑陋相貌令她反感,他时刻躲藏于阴影中守护她,为她去寻找腓比斯,目睹腓比斯的虚情假意后撒谎安慰她,并忍受她的嫌恶和咒骂。

在克洛德欲行不轨时,卡西莫多及时出现,发现了他的丑恶面目,失望、悲伤、愤怒的感情在内心交织,使卡西莫多痛苦不已,爱斯美拉达对他的信任也遭到克洛德的嫉妒,两人之间产生了鸿沟。

在巴黎圣母院遭受围攻时,卡西莫多意识到克洛德的全部罪行,目睹心爱的姑娘被绞死在广场,极致的痛苦和愤怒冲击着他的内心,他最终将道貌岸然的克洛德推下塔楼,自己也伴随爱斯美拉达而去。

在卡西莫多丑陋畸形的外表下,有崇高、善良的灵魂,与克洛德邪恶虚伪的秉性产生强烈的美丑对比。

人物美丑对照的时代性

雨果围绕“神性”与“人性”的矛盾揭露出克洛德神父内心的巨大痛苦,从本质上揭示导致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悲剧命运的凶手并不只是克洛德神父,而是教会与封建王朝的沆瀣一气。

从时代背景来看,雨果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国革命风起云涌,法国“七月革命”揭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序曲,同时也震撼着雨果的心灵。

雨果借《巴黎圣母院》以古寓今,利用中世纪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朝批判波旁王朝的复辟,启发人民认清封建阶级暴政,激励人民参与进革命洪流之中。

小说中描写底层人民(乞丐、平民、流浪者)团结一致向教会发起挑战,通过外形“丑怪”与内心“美善”的对比,艺术性地再现法国“七月革命”的时代精神,揭示蕴藏在底层群众中的巨大革命力量,为《巴黎圣母院》赋予时代意义与现实主义内涵。

美丑对照塑造出典型形象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利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将1815-1830年的法国社会浓缩进中世纪时代背景中,享有特权的教会与封建王朝相互勾结、为虎作伥,底层人民穷困潦倒、沦为乞丐。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卡西莫多、爱斯美拉达、克洛德神父创造出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同时表现出美与丑、崇高与怪诞,实现美与丑的统一。

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既是雨果笔下理想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真实人物。以卡西莫多为例,卡西莫多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雨果童年时期在西班牙一座教堂内偶然发现的“小丑”,另一个是雨果在其所读的贵族学校内发现的“驼背的人”。

参考文献

0 阅读:33

张奋彪

简介:科技教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