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冲突一旦爆发,中国大陆将会出现四大征兆?

戏志才评历史 2025-01-21 06:10:40
引言

已故台湾知名统派学者李敖在描述台湾政治环境时,曾有一句非常犀利的评价:“台湾是中国大陆的睾丸,只要美国不爽,他就随时捏一捏(台湾)”。

自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台湾问题成了我国“悬而未决”的核心利益问题,牵动着全球大国博弈,尤其是中美博弈。

随着时间推移和地缘政治的变化,如今的台海问题日益复杂化,民进党的“急独派”、国民党的“暗独派”和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同流合污,使得台海局势不断升温。

与此同时,随着解放军军力的提升以及台湾民进党当局愈发猖狂的挑衅行为,两岸“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陡然上升。

那么假如台海冲突真的处于爆发边缘,中国大陆将出现什么样的征兆?

第一个征兆:民营企业大规模“跨界”生产军需物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一个国家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时,物资准备往往是最直接的表现。

不同于俄乌战争双方的“说干就干”,如果我国政府真想在台海“做文章”,势必会提前好几年大幅提升战略物资的产能,并在全国范围内筹备战前动员。

关注军事新闻的朋友们都知道,2020年6月中印两国在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之前,解放军就调集了大批血浆和医疗物资入藏,可谓是做足了准备。

假如台海发生战事,其战争烈度势必会比中印冲突更加激烈。所以除了医疗物资外,包括粮食、布匹、油料、电子设备等方面的物资生产量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

一些关键行业企业的生产线也会得到调整,如华为、大疆等技术公司可能会被要求转向军事用途,甚至在特定情况下,部分民营企业会被暂时“国有化”,成为国家安全和战争需要的战略资源。

实际上,早在疫情时期我国的民营企业就进行了一次合格的预演。

疫情初期全国各地可谓是“一罩难求”,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包括上海通用五菱汽车集团、OPPO手机、比亚迪、小米集团在内的3000多家各类民营企业纷纷“跨界”生产口罩,在短时间内就满足了国内的口罩需求。

可以看出,在中国全产业链的工业能力加持下,一旦台海发生战争,这些民营企业同样也可以快速转产战争所需的各类战略物资,而像三一重工、时风集团这样的机械厂商,换一条军用生产线就能“无缝衔接”生产装甲运兵车、履带步战车等军事装备。

所以假如台海真的有了战争苗头,国内的民营企业肯定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二个征兆:武器装备大批向东南沿海省份投送

在军事准备过程中,除了物资生产外,武器装备向前线快速投送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现代战争的后勤体系已经不同于过去,庞大的物流网络和运输能力能够迅速将物资调动到前线。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解放军每次大规模演习前都会提前集结物资并进行储备,向作战区域弹药、油料、武器装备等物资,以确保前线部队在开战初期能顺利展开行动。

比如在2024年这整一年时间,解放军在台岛周边海域开展了三次大型联合军事演训,分别是5月份的“联合利剑-2024A”、10月份的“联合利剑-2024B”和并未公开的12月“联合利剑-2024C”。

而早在这三次大型军演开始之前,解放军就针对后勤补给方面分别开展了三次为期一周的大规模演习,并向位于福建的某军事基地运送了数十万枚炮弹和大量油料资源,无一例外。

因此按照解放军的惯例,一旦发现大批量成建制武器装备被突然运往东南沿海省份,那很有可能就是准备动手的迹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也变得更加畅通,铁路、公路、海运甚至是空中运输都将成为装备投送的重要支撑点。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系统,这些都大大提升了物资转运的能力,使得解放军能够在战争爆发前迅速将物资从内陆调动到东南沿海,而这些武器装备的运输过程,甚至很难被美国的间谍卫星察觉。

第三个征兆:反间谍卫星、反侦察实验会更加频繁

现代战争中,信息战的作用越来越大。战场不仅仅是在陆地、海洋上,更是在天上甚至太空领域。

从俄乌战争中双方的“无人机大战”,到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利用大疆无人机“定点清除”缅甸政府军营地,我们都能看到,无人机在战场视野、态势感知、非对称作战方面所带来的强大优势。

说起无人机,我国无论是生产量还是技术含量都位于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突破到1700亿元大关,可谓是“独领风骚”。

但在更高维度的空天一体作战、卫星侦察等领域,与马斯克Space X公司由7213颗卫星组成的“星链”比起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而一旦台海局势升温,在美国政府的强势要求下,马斯克的星链很难避免被军方征用,这就容易对解放军作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确保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太空中的通讯和情报优势就显得非常必要。

实际上,中国的空间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反卫星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中国有能力打击敌方的军事卫星。

早在2007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发射了一枚“DN-1”反卫星导弹,成功击中了高度863公里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随后的2013年5月和2017年7月,我国又相继开展了两次反卫星导弹实验,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而根据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部战区某部总工程师臧继辉的描述,我国一直都在研究和发展反间谍卫星技术。

因此假如台海生乱,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卫星监视,中国很有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发射各型卫星、进行反卫星实验并强化卫星自身的反干扰能力,来确保在信息领域的主动权。

第四个征兆:金融资本的收缩

有句话说得好,叫“打输了住院,打赢了坐牢”。

近几年,网络上“打一巴掌赔两万”的新闻一搜一大把,打架直接和赔钱相挂钩。而在国际社会,战争也直接和金融资本息息相关。

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及西方国家冻结了俄罗斯3000多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到了2024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拜登更是签署法案,授权国会直接没收了俄罗斯3250亿美元的主权资产,占俄罗斯全部外汇储备的一半还要多。

这不能不给我们带来警示。

假如台海发生战争,美国及其仆从国肯定会想方设法从中作梗,那我国的海外主权资产同样面临被“没收”的风险。因此在战争爆发前,为了应对可能招致的美方制裁,中国将提前通过资本撤退、资源归国等方式来减小潜在的外部影响。

中国在海外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将首先撤离,以避免战时遭受美国及其仆从国的“压榨”。同时在金融资本市场也会从美西方国家撤回,尤其是那些在美国上市,或者有大型重资产的民营企业。

除了撤离,我们也会在某些领域选择“以牙还牙”对等制裁。诸如日本、韩国、菲律宾之流,仗着和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或者“同盟安保条约”,很可能会得寸进尺谋求南海等区域的领土主张。

为了避免他们过多干预我国收复台湾的内政,中国很可能适时放出一些制裁措施,减少农副产品进口,限制资源供应,以此来打击对方经济,让他们“迅速冷静下来”。

结语

如今,台海局势日益国际化、复杂化,给我们的统一事业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大陆的强大军事动员与民族凝聚力,势必会融成一道汹涌的钢铁洪流,将那些“以武拒统”、“挟洋自重”的宵小碾入历史的尘埃。

正所谓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我们不好战,但我们更不怕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台湾终将再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参考资料:

新华网《开年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丨感受民营企业奋发向上的韧性和生机——开年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之六》

中国军网《未来战争呼唤怎样的运输投送》

国家航天局官网《空中杀手-反卫星卫星》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