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私自打掉孩子,让脾气温和的周恩来大发雷霆,也是邓颖超一辈子最后悔的决定

阿福物语 2024-01-09 17:07:22

《问苍茫》中虽然邓颖超只出现了几个镜头,最后一次出现还是怀着身孕,身边有周恩来陪同。但后来这个孩子却没有保住,当时周恩来也不在身边,只有邓颖超的妈妈在医院陪着。

邓颖超和周恩来终生没有孩子,但是却受到人民的爱戴,周恩来更被亲切地称做人民的总理。

他们的感情经历风雨,51年携手并进,直到周恩来去世。

01,相识相恋

邓颖超祖籍河南光山,9岁的时候插班进入小学四年级学习,只读了一年,母亲就失业。邓颖超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虚报2岁,以第三名成绩考入直隶女师(河北师大的前身),也成为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在学校,邓颖超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评议员、讲演队长。

1919年夏天,邓颖超到天津南开演讲,讲述了天津各界人士派代表团到北京请愿的情况。

她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讲到激动的地方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周恩来正好来到母校,见到讲台上动情演讲的邓颖超,对这个小姑娘留下深刻印象,两个人正式相识。

同年9月,邓颖超和周恩来组织学生领导骨干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两个人经常和社员们一起讨论座谈,研究世界新思潮。

后来邓颖超回忆说:

我们“觉悟社”相约,在整个运动时期,不谈恋爱,更谈不到结婚了。那个时候,我听说你主张独身主义。

后面两人虽然通过信件往来交流,但是邓颖超却没有动过恋爱的念头。

而且邓颖超当时对婚姻态度悲观,看到大街上坐花轿的新娘,心里都要想,这个女人这辈子算完了。

直到1923年春天,邓颖超收到周恩来从巴黎寄来的一封信。

这是一张明信片,外面却加了信封,平时的明信片从来都是单独一张。邓颖超打开后发现上面写着:

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缚!勇敢地奔啊奔!

这是周恩来像邓颖超表白,并迫切希望得到对方的答复。

虽说邓颖超的母亲主张婚姻自由,但还是希望邓颖超不要立刻答复,而是等周恩来回国再说。但是周恩来态度恳切,希望能够尽快确定两人的关系。

邓颖超只好自己做主,答应了周恩来。确定恋爱关系。

1925年8月,两个人在在广州结婚,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准备宴请宾客。

婚后两个人聚少离多,周恩来有时到省港罢工委员会,有时到黄埔军校工作。邓颖超则到负责中共广东区委的妇女部工作。

02,痛失孩子

婚后2个月,周恩来就率领部队进行第二次东征,邓颖超则留在广州继续工作。

这段时间邓颖超经常觉得恶心想吐,吃不下东西。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怀孕了。

但是她却觉得这孩子来的不是时候。

她刚刚21岁,革命事业正在艰难起步中,这时候有了孩子,肯定分身乏术,不暇顾及,而且会耽误工作。

邓颖超没有告诉周恩来,自作主张打掉了孩子。

周恩来回来后,看到她面色蜡黄,关心地问她怎么了,邓颖超才告诉周恩来自己打掉孩子的事情。

一向脾气温和的周恩来大发雷霆,痛斥妻子自私的决定。

邓颖超事后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认为这是她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因为她没想到,后面第二个孩子还没出生就惨遭夭折,并且终生再也不能怀孕。

1926年底,周恩来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这时邓颖超已经怀孕6,7个月,只能在妈妈陪同下留在广州,一边待产,一边继续工作。

第二年3月,邓颖超住进德国教会医院待产。

但是由于胎大难产,孩子有9斤重,生了三天三夜都没能生下。当时也没有剖腹产技术,医生只能用产钳,夹住胎儿脑袋帮助产妇。

由于产钳力道太大,把胎儿脑袋夹坏了,孩子还没出生就夭折。

邓颖超忍住悲痛,还好心安慰医生,说这不是他们的错。

在医院休息没多久,1927年4月15日,广州发生清党事件,国民党大肆搜捕和残杀共产党人。

在德国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下,邓颖超跟母亲成功坐船逃离广州,到了香港。

命保住了,身体却受到极大摧残。

在海上风浪大,邓颖超刚生产不久,身子虚弱,又晕船,不断呕吐。一路颠簸终于到达香港。

后来周恩来把妻子安排到上海的医院后,医生告知,由于休息不好,邓颖超再也不能生育。

周恩来像安慰自己一样对妻子说,

没有孩子就没有孩子吧!

就这样,两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孩子。

在那个特殊年代,跟革命相比,爱情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为了革命,先辈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只要能对革命有益。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也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两个人都相信共产党,相信共产主义。

但是对个人而言,爱情又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周恩来曾说,看到邓颖超就相信能看到革命成功。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后,患了恶性疟疾,高烧40多度,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首先惦记的就是妻子,他问身边的护理人员:“你认不认识邓颖超?她现在在哪里?”

当被告知邓颖超很安全时,他才放心下来。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伟大,纯粹,不掺任何杂质。直到今天都令人感动,敬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