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农业农村系统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基调规划,明确部署具体任务的会议。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启云就“科技小院”的话题接受了农视网记者的采访,一起来看看吧!
以科技小院为载体
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在田间地头读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近几年,科技小院频频成为热点,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谈及今年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启云认为,此次会议,为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三农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大学还需要加大努力,来更好地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李启云介绍,在全国范围内,吉林农业大学建立的科技小院算是多的。近些年,吉林农业大学以科技小院为载体,鼓励更多的研究生、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增产增效过程当中去,并不断加强对农民技术的指导,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真正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什么是科技小院?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团队来到河北曲周,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
这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研究生培养单位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科技小院实践成果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长”在地里治“大学问”......“小院”虽小,却大有作为。
以云南洱海为例,前些年洱海流域环湖生态遭到破坏,清澈的洱海一度被蓝藻占领,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2022年2月,云南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成立。截至2023年底,洱海流域已建立15个科技小院,小院的师生们以科技赋能洱海保护,使洱海流域的农业产业正从传统的单一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为主,转向协同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高值高效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科技小院,学生既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写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2022年,科技小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22年度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唯一的特等奖。
(科技小院师生在田间研究)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科技小院”,强调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其实,在祖国大地上,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上,科技人员的贡献非常显著。
科技小院让专家、让学子与农民面对面,让技术与农田紧密相连,让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原野。不少村庄以科技小院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闯出了一条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发展路子。
自从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至今,我国目前已建设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参与了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
“自讨苦吃”的年轻人,要敢于去田间地头读个“研”,发挥“大”作用。 一个院落,三五农舍,多名学生,数位专家……现在,科技小院遍布我国广袤田野,并逐渐走向世界。未来,我们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探索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模式也必将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记者 | 王润楠
摄像 | 田旭 陈焯
视频制作 | 胡旭 谢泽宇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参考 | 农民日报、人民网、求是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