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第28期
此时身在河东河津渡口(今山西夏县)等待机会的董卓,在接到何进的密令后,立马动手,马不停蹄赶往洛阳。可以想象已等待多时的董卓,此刻的急迫心情。史书上说“卓得召,即时就道”——董卓一接到何进的密令,马上就上路了。

图1、看到何进密诏的董卓
不过匆忙中,董卓还是回了何进一封信的。董卓的回信是这么说的:“中常侍张让等人以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追逐皇帝的恩宠,有了恩宠之后搅扰的让整个大汉天下混乱不堪。依我看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把恶疮弄破虽然疼,但总好过里边一点一点的溃烂。以前赵鞅(春秋晋国的赵简子,战国七雄赵的开创者)借助晋阳的兵马,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臣董卓我将鸣鼓带兵到洛阳,抓捕张让等人,消除搅扰朝局的奸秽之徒。”
董卓的回信内容和何进召他进京的目的,看似一致,其实稍有偏差。一致的地方在,董卓和何进一样把矛头都指向了宦官。稍微偏差的这一点在董卓信中提到的这个宦官张让。张让是汉灵帝一朝中后期权势最大的一个太监,汉灵帝甚至都常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汉灵帝所说的张常侍指的就是张让。一个太监被皇帝当父亲看待,这待遇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也足可见在汉灵帝时期张让的显赫地位。

图2、张让向何太后求情
董卓和何进的偏差在于,这个张让与何家的崛起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张让的支持,何太后才能在宫中立得住脚。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续后汉书》说:“进以妹倚黄门得人掖庭,有宠,光和三年立为皇后,进由是贵幸。”何进妹妹能在宫中立足,所依仗的黄门,很有可能就是张让。何太后在被立为皇后之后,嫉妒心强,在王美人生下刘协之后,毒杀了王美人。当时气愤的汉灵帝刘宏打算废除皇后,是张让等人竭力劝说阻拦皇帝。张让甚至联合宦官们拿出自己的财产献给汉灵帝,才最后保住何皇后的皇后位置。还不止这些,张让和何进家族还有亲戚关系,张让的养子娶了何太后的妹妹为妻。说到底,外戚何家和宦官张让是穿一条裤子的,而董卓偏偏把枪口对准了张让。可以想见在何进看到董卓的信,心里如何的不是滋味,怎么偏偏指向张让呢?换个别的宦官行不行?
不过,何进还是带着董卓的回信去找了何太后,再次商量用世家子弟替代宦官的事,可是何皇后依然不答应。史书上只是简单的说:“太后犹不从”,但可以想象何皇后看到董卓要杀的头一个人就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有恩于自己的张让,心中是怎么的不痛快。可想而知,这时候,何皇后自然少不了说一下张让这些年一直以来对何家的帮衬,然后再狠狠的数落何进一顿。

图3、劝告何进别“引狼入室”
何进受了数落,回头再仔细琢磨董卓的信,加上他犹豫不决的性格,自然会“意更狐疑”,对自己召董卓进京这事开始后悔。怎么办?何进马上派使者前去拦阻正在急急忙忙带兵赶过来的董卓。
历史深处,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进程中,以现代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事与人,欢迎关注!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