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一个永远值得我们去仰视的人

一五一史 2024-12-10 23:48:30

1911年4月24日,在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24岁的林觉民写了两封信,一封是遗书,另一封也是遗书。

一封写给他的叔父林孝颖,也是他的养父,另一封写给他的妻子陈意映。

写给养父的信内容不到40字,信中是为国捐躯的决绝,以及对家庭的愧疚,原文如下: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写给妻子的信有千余字,字字是儿女情长,句句是国家大义,字越写越小,最后千言万语化作悲痛。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在信中林觉民回忆与妻子的甜蜜生活,两人虽然是“父母之言”的包办婚姻,但是两人却志趣相投,相逢恨晚,对彼此爱意深厚。

“与其使我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林觉民又会回忆与妻子的对话,他曾经说过希望妻子能先走一步,因为怕瘦弱的她不能承受丧夫之痛。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林觉民对于鬼神之说,向来持怀疑态度,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却开始渴望鬼神的存在。他希望在死后能以灵魂的形式继续守护着陈意映,甚至希望能够像过去一样,与她共度无数个深夜长谈。

然而目睹大清王朝统治下百姓疾苦的林觉民,深感自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对陈意映的爱深沉而真挚,因而能深刻体会到失去挚爱之人的痛楚。他常怀有一个愿望:愿世间所有相爱之人都能终成眷属。他坚信,唯有推翻残暴的统治,国家和人民才有重生的希望。

为了这一信念,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率领福建志士,随黄兴进攻广州总督衙门,但广州将军张鸣歧却早有防备,在与清兵展开激烈巷战后,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

胡歌饰演的林觉民

水师提督李准动了恻隐之心,想要让这位出生豪族、日本留学归来的奇才子留为已用,劝说张鸣歧留下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然而,张鸣歧却认为这样的英雄人物绝不能留给革命党,担心这会助长革命势力。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执行了枪决,死后与其他71人葬于广州黄花岗荒丘,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妻子陈意映在收到丈夫的死讯和《与妻书》后心痛欲绝,在家人的恳求下,她早产生下了林觉民的遗腹子,两年后也郁郁而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