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信纸,带着岁月的痕迹,静静地躺在我的手中。
那些青春的记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我的心头。
1993年,那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和他故事的开始。
那一年,他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而我却不得不回到农村,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和父母的催促。
一张薄薄的信纸,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和故事?
1993年的夏天,蝉鸣声声,我第一次遇见了他。
在学校食堂的角落里,他独自一人,面前只有一碗简单的素菜。
同是“眼镜男”,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我毫不犹豫地把我的回锅肉分给了他,他慌忙摇头,说自己习惯了吃素。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境并不宽裕,需要省吃俭用供养两个弟弟读书。
从那以后,我总是“恰好”和他一起吃饭,把不爱吃的肥肉都给了他。
一来二去,校园里开始流传我和班长谈恋爱的传闻。
班主任把我们叫去谈话,我们都极力否认,只说是普通同学。
走出办公室,我鼓起勇气问他:“你对我真的没有想法吗?
”他愣住了,而我,则红着脸跑开了。
高三,我的心思常常不在课堂上,而是偷偷地望向坐在第一排的他。
有一天,我惊喜地在课本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集中精神,努力备考,希望我们都能顺利进入大学。
”署名是一个潦草的“强”字。
我的心,像小鹿一样乱撞。
高考放榜的日子,几家欢喜几家愁。
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了重点大学的建筑系。
而我,却差了三分,名落孙山。
我决定复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临别时,他鼓励我说:“我在大学等你。
”
一年复读时光匆匆而过,命运却再次跟我开了一个玩笑。
我又落榜了,这次只差了两分。
我不得不放弃大学梦,回到农村,在乡镇砖瓦厂做了一名会计。
二十三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父母开始为我的婚事操心。
他们不停地安排相亲,而我,却始终在等待,等待那个戴眼镜的男孩,等待他实现自己的承诺。
就在父母张罗着要给我介绍镇上李主任的儿子时,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
是他!
两年多了,他终于联系我了。
我带着一丝埋怨和委屈问他:“你是不是把我忘了?
”他在电话那头解释说,想等自己有出息了再来找我。
不久之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深圳的信。
信中,他回忆了我们高中时期的点点滴滴,感谢我曾经对他的好,并承诺等工作稳定下来就回来娶我。
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希望。
两年后,他兑现了诺言,回到了家乡,我们结婚了。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共同经营着一家装修公司,儿子也大学毕业,加入了我们的事业。
偶尔翻出那封泛黄的信,我的思绪总会回到过去。
想起那个在食堂默默吃素菜的男孩,想起那张藏在课本里的字条,想起漫长等待中的焦虑与希望。
生活没有辜负那个勇敢追爱的女孩,也没有辜负那个为了配得上心上人而拼命努力的男孩。
“老婆,看什么呢?
”丈夫从身后轻轻搂住我的肩膀。
我合上那封信,靠在他的怀里,轻声说道:“在看咱们的青春故事。
”他笑着问我:“要不要现在就开始实现咱们的旅行计划?
”我点点头:“好啊,带上相机,我要把咱们的幸福时光都记录下来。
”
从青涩的校园到如今的相濡以沫,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风雨,也收获了幸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依然坚守着最初的那份爱,细水长流,携手前行。
这样的爱情,在如今这个时代,是否还能经得起考验?
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