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生态种植法,病虫害防治与采摘,药用价值提升

施俊杰瑞说三农呀 2025-03-01 15:28:15

**菊花生态种植法,病虫害防治与采摘,药用价值提升**

在花卉的世界里,菊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不僅是一种观赏花卉,在药用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随着现代种植方式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菊花的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药用价值提升等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提出问题**

传统的菊花种植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从种植环境来看,许多种植者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常规菊花种植区,化肥的使用量每年每亩可达800 - 1000斤,农药使用次数平均每季达3 - 5次。这种过度依赖化学物质的方式带来了许多问题。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虽然农药短期内看似有效控制了害虫,但长期使用却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菊蚜这种常见害虫,在一些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的地区,其对常用农药的抗药性在短短几年内就提高了数倍。这使得种植者不得不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和种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从药用价值的角度来说,过度施肥和用药影响了菊花的品质。现代检测发现,一些常规种植的菊花中,有效药用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比野生菊花有明显下降。以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木犀草素为例,野生菊花中的含量平均可达3%左右,而一些常规种植菊花中的含量可能只有1.5% - 2%。这就导致了药用菊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无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药用菊花的需求。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污染。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在一些菊花种植密集区,土壤中的蚯蚓数量相较于未种植区域减少了近70%。而农药流入水体后,会危害水生生物,破坏整个生态平衡。

**二、分析问题**

(一)生态种植的重要性

生态种植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的种植方式。对于菊花来说,它能够让菊花在一个相对自然的环境中生长。在一些山区采用生态种植法的菊花种植地,周围保留着原始的植被群落。这些植被为菊花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昆虫和鸟类。其中,食蚜蝇等益虫可以捕食菊蚜等害虫,而鸟类则会啄食一些害虫的卵和幼虫。这种生物防治的方式比单纯使用农药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二)病虫害防治的难点

菊花病虫害种类繁多,除了菊蚜,还有白粉病、锈病等病害。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白粉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爆发。如果在种植过程中,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就会为白粉病的滋生提供温床。而且,不同地区的病虫害情况也有所差异。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菊花锈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北方地区则因为昼夜温差大,白粉病有时会更严重。

(三)药用价值提升的制约因素

菊花药用价值的提升不僅仅取决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还与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关。从种子的选择开始,如果种子质量不佳,那么菊花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在生长过程中,施肥的种类和比例、灌溉的水量和频率、修剪的时间和方法等都会影响菊花体内有效成分的合成。氮肥过多会导致菊花枝叶徒长,而有效药用成分的积累则会减少。

**三、解决问题**

(一)生态种植法的实施

1. 土壤准备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土壤,最好是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在种植前,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添加适量的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一般来说,每亩可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 - 3000公斤。可以混入一些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环境。

2. 种植密度与布局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是生态种植的关键。根据菊花的品种不同,种植密度也有所差异。以杭白菊为例,株行距可保持在30×40厘米左右。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菊花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布局上,可以采用间作套种的方式。比如,在菊花地里间种一些薄荷等驱虫植物。薄荷散发的气味能够驱赶部分害虫,减少害虫对菊花的侵害。

3. 灌溉与施肥

灌溉要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在菊花的生长初期,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到了生长旺盛期和花期,适当增加浇水量。施肥方面,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无机肥。在菊花生长前期,可以施用氮肥促进枝叶生长,但用量不宜过多,每亩约10 - 15公斤。在花芽分化期,增施磷钾肥,如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约5 - 10公斤,以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

(二)病虫害防治策略

1.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方式。设置防虫网可以阻止害虫进入菊花种植区域。对于一些小型害虫,如蓟马,防虫网的网目可以选择20 - 30目。另外,悬挂黄色粘虫板可以诱捕菊蚜等趋黄性害虫。一般每亩悬挂黄色粘虫板20 - 30块,悬挂高度略高于菊花植株。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如前所述,食蚜蝇可以捕食菊蚜。可以在菊花种植地周围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吸引食蚜蝇等有益昆虫。对于病害的防治,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使用芽孢杆菌来防治菊花白粉病。在发病初期,按照每亩1 - 2公斤的用量进行喷雾防治。

3.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清洁田园等。避免连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菊花与大豆轮作,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集中销毁,防止病虫害滋生。

(三)药用价值提升措施

1. 优良品种选育

选择优良的菊花品种是提升药用价值的基础。通过杂交育种、选育野生菊花优良单株等方式,培育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菊花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有一种杭白菊的新品种,其木犀草素的含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约30%。

2. 科学种植管理

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操作。除了前面提到的生态种植法的各项措施外,还要注意花期的调控。适当的花期调控可以使菊花在最佳的生长阶段采摘,从而提高药用成分的含量。比如,通过遮光处理可以使菊花提前开花,在花蕾期采摘,此时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高。

3. 加工与储存

菊花的加工和储存也会影响其药用价值。采收后的菊花要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温度和时间要合适。一般来说,采用低温干燥的方式较好,温度控制在40 - 50℃。干燥后的菊花要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发霉。

菊花的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药用价值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让菊花在生态、经济和药用等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希望广大菊花种植者能够重视这些问题,让菊花这一传统花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