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胡适、鲁迅三个人,为什么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九叔讲历史 2025-01-19 09:02:52

我们学习名人,是因为名人身上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或品质、或精神、或才华、或技能。中国近现代的文人里,郭沫若、胡适、鲁迅三个人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他们三个人身上有哪些特质值得我们学习呢?

郭沫若:大胆地进行文学创新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共同创办《创造季刊》。1923年,完成第二本诗文集《星空》等。

1924年,完成诗剧《聂嫈》《卓文君》。1927年,任创造社出版部主任。1929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时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总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郭沫若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在诗歌风格上,独具魅力,感情真挚,奔放洒脱,想象奇特,语言瑰丽,并巧妙地把对理想的追求熔铸在艺术描写之中,构成其诗歌“雄浑壮阔”的独特风格。郭沫若的诗歌在思想上,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要求,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热烈向往和追求光明前程以及勇于献身祖国的自我牺牲精神。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想象新奇,感情奔放,色彩明丽,语言华美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郭沫若的诗歌内容充实,形式自由活泼,风格朴实明朗,语言通俗易懂,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在诗歌理论上主张诗的“绝端自由”,即“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仍然是诗”,“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Intrinsic Rhythm),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些主张为后来的自由诗创作开拓了新的天地。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他的文学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感情炽烈,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作家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胡适:拥有怀疑精神,敢于说真话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与杜威是其思想上两个极大的债主。胡适毕生宣扬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兴办教育,培育人才,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胡适的怀疑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胡适认为,怀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胡适在《胡适文存》中说:“科学的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第一个步骤就是怀疑。”胡适认为,怀疑是探索真理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开端。没有怀疑,就没有新的思想、新的学说。因此,他主张在学术研究中,要敢于怀疑前人的结论,敢于提出新的观点,敢于进行创新。

胡适认为,做学问要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精神。他主张在研究中,要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进行求证,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胡适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适认为,说真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他认为,说真话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科学精神。只有说真话,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推动科学的进步。胡适在《胡适文存》中说:“说真话的人,不说假话的人,在世界上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他主张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以求得真实的结论。

胡适一生都在践行说真话的原则。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他都始终坚持说真话、说实话。他的这种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怀疑精神和说真话的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学习胡适的怀疑精神,敢于怀疑前人的结论,敢于提出新的观点,敢于进行创新。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胡适的说真话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以求得真实的结论。

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钱均夫同道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呐喊》的序言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迁的思想轨迹,也交代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动因和目的:“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孤寂与惶惑,也昭示了一种难以遏制的冲破“铁屋子”的强烈愿望,为作者全时期的创作,在思想上和主题上作出了内在规定。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寿裳合作,编译《域外小说集》,此后翻译了《死魂灵》《毁灭》《莎乐美》等作品,一面从事文学创作编译,一面积极参加青年组织立的文学社团所开展的文学革新运动。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鲁迅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他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鲁迅的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从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鲁迅的精神是一种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勇于提出新的观点。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鲁迅的精神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呼吁。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为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总之,郭沫若、胡适、鲁迅三个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怀疑精神、说真话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