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的南京紫禁城,22岁的朱允炆望着奉天殿前最后一缕夕阳,听着远处传来马蹄声震碎宫墙的声音,心中绝望无比。短短四年就葬送了祖父传给自己的江山,若朱元璋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直接将皇位传给朱棣呢?
不过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继位绝非偶然。这位从乞丐爬上龙椅的帝王十分注重嫡长子继承制,朱棣从来就不在他的选择范围内。为了巩固江山,他在位期间还亲手设计了一套自以为完美的权力架构:九大塞王镇守边疆,文官集团制衡武将,而皇太孙只需做个垂拱而治的守成之君即可。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重阳节的家宴上,朱元璋当着诸王的面将《皇明祖训》交给十五岁的朱允炆,特意指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的条款,却不曾想这些为藩王设置的紧箍咒终将成为朱棣起兵的合法外衣。更致命的是,朱允炆在春和殿苦读十年《贞观政要》养成了文人理想主义,这与祖父用白骨堆砌的残酷权术之间隔着血淋淋的认知鸿沟。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前下了最后一道诏书,他命令各藩王“毋至京师”奔丧。此刻朱棣才明白自己被戒备得有多深,这让他撕碎了所有对建文朝廷的幻想。
建文新政在朱允炆登基次月便露出锋刃。齐泰、黄子澄捧着《削藩十策》夜叩乾清宫,年轻皇帝不假思索的就下了敕令:将周王朱橚贬为庶人。但这场看似雷霆的削藩行动,实则是场漏洞百出的政治豪赌。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的诏书送到大同,这位以暴虐著称的塞王竟在接旨当天带着三百家丁冲进知府衙门,将正在起草弹劾奏折的布政使捆在旗杆上暴晒三日。消息传回京城后朱允炆非但没有借机立威,反而下旨安抚,这等优柔寡断让其他藩王看透了新君的软弱。
当锦衣卫破开周王府大门时,朱允炆不会想到远在北平的燕王正将密报揉成纸团扔进火盆;当湘王朱柏在荆州王府举火自焚,十二道催命符般的圣旨正在八百里加急送往各地藩镇。最令人扼腕的是岷王朱楩案,这位镇守云南的藩王在建文元年四月被指控“沉湎酒色”,但当朝廷特使抵达昆明时,竟发现所谓“强抢民女”实则是土司进献的侍女,而“私铸钱币”不过是王府卫队熔炼的残破箭头。这本该成为建文朝廷修正政策的契机,但急于求成的黄子澄竟指使御史再添“僭用龙纹”的罪名,生生将本可拉拢的西南藩王逼成了死敌。
当削藩的屠刀即将砍下朱棣时,这位威名远扬的藩王也不得不进行装疯卖傻的行为艺术来拖延时间。建文元年六月,北平百姓目睹燕王赤足散发冲上市集,抢过屠户案板上的生肉大嚼,王府长史葛诚却注意到疯王靴底沾着居庸关外的泥土。这个细节后来被《明太宗实录》刻意抹去,但北平都指挥使司的密档显示朱棣在装疯期间曾七次秘密出城,其中三次前往居庸关与守将唐云密谈,两次潜入宁王府所在的太宁卫,最后一次甚至扮作商队首领混入大宁城。
当建文朝廷还在争论是否削减燕王护卫时,朱棣已经用二十车辽东人参和五箱西域宝石换来了宁王朱权麾下朵颜三卫的效忠誓言。当张昺、谢贵率兵围府时,朱棣突然摔碎茶盏,八百死士从地窖蜂拥而出,不过这个数字后来被《奉天靖难记》夸大为八千,这都不是重点。真正可怕的是朱棣对时机的把控,他选择在朝廷削藩使节抵达前三天动手,用血洗北平都指挥使司的暴烈向天下证明建文朝廷的虚弱。据《北平都司阵亡名录》记载,当日燕王府外阵亡的1427名官兵中有329人是被自己人的乱箭射杀。因为朱棣早在前夜就派细作在都司大营水井下药,导致半数守军腹泻不止,这个阴损招数后来在真定之战中又再次重创了耿炳文大军。
靖难之役虽然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但双方的军力差距实在太大。朱棣在真定城外竖起“清君侧”大旗时麾下仅有八百亲卫和临时招募的三千燕山卫,而朝廷仅在北直隶就驻有十五万卫所军。明明稳扎稳打就能赢的局,朱允炆又开始了骚操作,他命六十五岁的老将耿炳文奉命出征,却又派年仅二十八岁的齐泰监军。
齐泰作为建文帝的心腹,每日卯时准时召开“战前经义讲会”,硬生生拖慢了行军速度。更荒唐的是当耿炳文在滹沱河北岸构筑防线时,黄子澄从南京送来八百里加急,以“太祖忌辰不宜见血”为由严令十三万大军原地斋戒三日。朱棣抓住这三天空档,从大宁卫带回五万蒙古铁骑。
不过朝廷军的实力还是要强于燕军的,耿炳文本可在真定城下困死朱棣,但南京文官集团又开始了对武将的猜忌。兵部侍郎齐泰以“防止军权坐大”为由将大军拆分,而黄子澄听闻耿炳文初战小挫后竟在朝堂上痛斥其暮气沉沉。建文帝耳根子软,最终听信了李景隆“臣自幼熟读武经七书”的豪言,决定临阵换将。建文帝亲手将虎符系上李景隆的玉带,却不知五十万大军的命运就此注定。
李景隆无能在郑村坝之战暴露无遗。他竟在冰天雪地里命令火器营前置布阵,结果燕军一轮冲锋就引爆自家火药,冲天火光中朝廷军阵脚大乱。当朱棣亲率骑兵绕到后方劫粮时,李景隆还在中军大帐与监军御史对弈。白沟河决战更成军事史笑柄,五十万朝廷军被拆分成前、后、左、右、中五军,每道军令需盖满十五枚官印。当燕军铁骑冲破右翼时,左翼都督的求援信还在监军帐中周转画押。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燕军突破淮河防线的关键战役中朱棣亲率死士夜袭盛庸大营,却在混战中被南军神机营的火铳击中马首。此时朝廷若能有一支援军加入战场,那燕军必败无疑。可惜这支精锐部队正在凤阳皇陵前跪听翰林学士方孝孺撰写的祭文,这位固执的大儒坚持要等吉时焚表告天后方可发兵,结果贻误战机导致长江防线门户洞开。燕军攻入南京城已经势不可挡。
金川门洞开那日,李景隆脖颈上的忠臣绶带格外刺眼。这个被建文帝赐予“体察圣意”金牌的纨绔,亲手为朱棣系上紫禁城的钥匙。奉天殿的龙椅上,朱允炆最后抚摸的玉圭叮当坠地。这场皇权争夺战,终究是朱棣赢了。所以说皇帝可以仁厚,但不能只凭仁厚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