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都这样了还能破镜重圆!

新氧明星整形教室 2024-01-24 10:46:08

新年第一🍉来了!

最近,阿玛尼为了迎接龙年新春,特意推出了两款限定包装的香水,分别叫「黑白金缮」。

官网产品图

号称是以「中国金缮技术」为灵感来源设计的包装。

本来挺好一件事,既贴合这几年大火的中国风,又宣扬了一波我国非遗文化。

结果新品上市没几天,就被网友发现品牌方暗搓搓的搞阴阳宣传,在中国说金缮是中国非遗,在外网宣传金缮是日本工艺。

网友分享

羊去阿玛尼的官网看了一下,目前品牌方已经把宣传话术统一修改成「东方金缮」。

官方账号

这件事到底是品牌宣发失误,还是故意阴阳双标,咱们暂且不谈。

毕竟品牌方还没有正面回应这件事,咱们也不好随意揣测。

但今天,羊更想聊聊因这个事件出圈的「金缮」工艺和我国巧夺天工的器物修复技术。

我国裂痕器物的修复史

远远不止「金缮」一种

陶瓷耐得住高温,却极怕磕碰损伤,任何硬物打击都可能轻易的使它四分五裂。

所以在我国陶瓷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仅陶瓷文物一骑绝尘,器物修复能力也是首屈一指。

既是一项历史悠远的传统技艺,也是老祖宗智慧的体现。

要说起我国的裂痕修复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钻孔修复技术。

寺洼文化钻孔陶器

从考古学家在各地挖掘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发现。

无论是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河姆渡文化,还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拼合的钻孔陶片。

新石器时代钻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凿琢法、实心钻孔、空心钻孔。

早期祖先们用石锥或简易的钻孔装置在碎裂的陶器上钻孔,再用绳子或皮条绑缚,以此来修复破碎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带孔灰陶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艺的精进,我们进入了瓷器时代。

瓷器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

胎体和釉层烧制工艺相对粗糙,能明显感受到传统制陶技术的原始性和过渡性。

原始瓷

到了宋代,中国的瓷器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名瓷名窑遍布大半个中国,这也是中国瓷器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宋代精品瓷器

伴随瓷器一起出现的,还有瓷器王国的独特发明锔钉补瓷,也叫锔瓷。

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

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其实“以铁缚物”的锔法在南朝时期(420年-589年)就已经出现了,但直到唐代才被创造性地运用于瓷器的修复。

圣历二年(699年)唐弘化公主墓出土的巩县窑白釉带流罐,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锔补瓷器。

白釉带流罐(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有唐代做垫,时至南宋,锔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推广。

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还可以看到匠人在街边锔瓷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局部)

南宋刘履中的《田畯醉归图》,也特意描绘了村官接受乡民敬酒后,骑牛醉归的情景。

画中老妪手捧的陶罐就是锔补过的,可见南宋时期,锔钉补瓷已经是平民百姓常用的陶瓷修补法了。

南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局部)

随着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锔钉补瓷所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小巧精致。

锔钉大多由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砂钉等。

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仿佛瓷器也拥有了新的生命。

当然,修补从来不仅仅是平民老百姓的事,皇宫贵族也照样要修修补补过日子。

虽然皇宫中有金银无数,但精美的瓷器也相当珍贵。

只不过,皇家修瓷有皇家的气派。

比如内蒙古多伦县辽圣宗萧贵妃墓出土的秘色瓷器盖,就是采用银片衬补裂处,再用银钉固定。

辽·越窑青瓷器盖

随着精贵细瓷的不断出现,古人又开始追求起能把器物修复如初、不露痕迹的粘接法。

粘接法虽然美观,但对粘接剂的耐水湿性、耐高温性要求都极为苛刻。

为找到经久耐用的粘合剂,古人利用骨胶、鱼胶、虫胶、树胶、蛋清等各种具有粘性的天然材料,掺入石灰等粉剂,配制出五花八门的粘合剂。

甚至,针对不同类型、大小、工艺的瓷器,把各种粘合剂分门别类。

比如,大型厚胎瓮器需要用沥青、脂灰粘接。

宋代《志雅堂杂钞》中有记载:

“酒醋缸有裂破缝者,先用竹箍定,却于烈日中晒,令十分干,仍用炽炭烧缝上令极热却,以好沥青末糁缝处令融液入缝内令满,更用火略烘涂开,永不渗漏,胜于油灰多矣。”

江户 仁清 湘户釉茶壶

而根据元明时期的《墨娥小录》记载又可知,碗盏等日用器,需要用糯米粉/面筋+石灰粘接。

“粘碗盏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细石灰少许,杵数百下,忽化开如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自不脱,胜于钉钳。

又凡瓷器破损,或用糯米粥和鸡子清,研极胶粘,入粉少许,再研,以粘瓷损处,亦固。”

明宣德蓝地白鱼藻纹碗

到了清代,瓷器修缮匠人所掌握的修缮方法几乎可以说是古来之大全了。

除了少数器物还在单纯使用锔钉修补外,大多都采用金补、蜡补、漆补、紫胶等补胎补釉相结合的手法。

修缮师还会根据原器物本身的材质、纹饰、色泽在修复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甚至会超越原器物的美感,达到新的艺术境界。

金 钧窑天蓝釉紫斑泡泡碗

其中,漆补就是金缮工艺的前身,多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的修缮。

百度百科对金缮的解释是:「金缮是运用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瓷器的工艺」。

这里的天然材质,指的就是大漆。

金缮基于漆艺的修复方法,用天然漆树汁混合瓷土做粘合剂,半干后在裂补处刷上金粉,被金粉强化的裂纹,可以使器物呈现新生的美感。

建窑黑釉盏

不过,那时的「金缮」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工艺名称来命名,而是被归入更大的范畴——漆修。

这也是后来,大家讨论到「金缮」源起时的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金缮」工艺的源起争议

以黄金为衣,以修缮为善举。

可金缮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将残缺的器物修复完整。

更是通过二次创作让器物获得重生,甚至超脱器物本身的存在,让破损器物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双价值多方面得到提升。

金 钧窑天青釉长颈瓶

有学者认为金缮修复工艺是起源于日本。

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江户时代伊藤东涯所著的《蚂蝗绊茶瓯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七二七年伊藤东涯马蝗绊茶瓯记(局部)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南宋淳熙时期,有一件中国南宋龙泉窑茶碗被当做为礼物,送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武将平重盛。

这只茶碗一直被视为国宝,被皇室珍藏。直到200多年后,茶碗辗转到了室町时代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手中。

一七二七年伊藤东涯马蝗绊茶瓯记(局部)

可惜的是,因为时间久远,碗底已经出现裂隙。

足利义政遂派遣使者携其回到我国,请大明皇帝再赐一个一模一样的,但当时遍访各窑,都做不出这样釉色的碗。

最终只能请我国工匠将茶碗用「锔钉」法修补起来,再带回日本。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葵口碗(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由于传统锔瓷修复表面上会有较明显的「锔钉」,痕迹像蚂蝗,日本人称这只茶碗为「蚂蝗绊」

可足利义政并不满足于这种修补痕迹如此明显的修复方式。

就一直让工匠们琢磨一种既可以将瓷器修复完整,又能兼顾审美趣味的瓷器修补工艺。

最终,日本工匠在参考了我国大漆修缮瓷器等工艺后,“发明”出了以金漆装饰的「金缮」工艺。

所以,才有了「金缮」发源于日本这个说法。

但通过《蚂蝗绊茶瓯记》中记载的「金缮」发源不难看出,金缮其实更像是我国锔瓷、漆修和描金工艺的结合体。

而且「金缮」概念在日本最早的出现时间应为江户时代,此时中国正处于明末至晚清时期。

此时,我们的器物修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与其说「金缮」源于日本,不如说是被日本发扬光大了而已。

宋·耀州窑红釉斗笠盏(金缮修复)

如果较真的话,我国古代漆与陶瓷结合的案例,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就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与漆结合的瓷器。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

其实锔瓷工艺也好、漆修工艺也罢。

它们都是跨越千年流传下来的,并不断添加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元素,使锔瓷技艺变得更为灵活和美妙。

现如今,器物修补不光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审美多元化的体现,是对美的另一种诠释。

除了将残缺的器物修复完整,在首饰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伦敦艺术家Liana Pattihis的系列作品《修补我破碎的心》,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我国的修缮工艺。

或许,器物修补起初只是为了维护或保持某件物什的实用功能。

但后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增加了其本身的纪念意义、艺术价值、商品价值。

万物皆有裂痕,坦诚的面对破碎,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器物是人生也是。

但不论如何,中国「大漆修缮」作为「金缮」工艺的源头,都是不争的事实。

0 阅读:4

新氧明星整形教室

简介:看脸界最懂娱乐八卦的,娱乐八卦界最会看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