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毛姐14岁成为战斗英雄,建国后毛主席要留她在北京读书,她婉拒

空白充斥黯淡 2022-10-28 14:43:54

1951年9月20日,距离国庆节还有10天时间,长江边上的安徽省无为县马西村的马毛姐突然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邀请信,邀请她去北京参加国庆庆典。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毛主席第一次向她发出邀请了。1949年开国大典前,毛主席就曾发来亲笔写的请柬,邀请她参加开国大典。但是,马毛姐的父母觉得她年纪太小,不放心她一个人去北京。

马毛姐当时只是一个16岁的渔家女,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大的荣誉,让毛主席两次向她亲自发出邀请呢?这还得从1949年那一场伟大的渡江战役说起。

马毛姐

1949年春节前夕,马毛姐的家乡来了许多准备渡江的解放军,他们一边等着国共和谈的进展,一边积极做渡江的准备。在这期间,解放军跟当地人民相处融洽,经常帮老百姓做事。年仅14岁的马毛姐十分热爱解放军,解放军指战员也都很喜欢这位淳朴热情、做事麻利的小姑娘。

春节过后,渡江部队开始在当地征集民船,马毛姐家人积极响应,将自己家的渔船提供给部队使用。马毛姐还积极参与动员工作,很快就帮助部队征集到了200多条船。此外,还有大量的船工自愿帮助解放军渡江。马毛姐跟着哥哥马胜红一起,参加了部队为船工进行的战斗训练,掌握了开枪、扔手榴弹、包扎伤员等技能。

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平的希望彻底破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已轰然开启。随着毛泽东主席跟朱德总司令一声令下,夜里22点整,渡江战役的炮火全面打响。聂凤智率领的解放军三野第九兵团第27军从无为县渡江。

当晚担任突击队的一共是四条船,马毛姐的哥哥驾驶其中一条。马毛姐一直在江边忙活,拢船、搭跳,待到准备出发时,她一个纵身跳上船,数了数,船上共有30个解放军战士。这时,一位挎盒子枪的解放军走过来,见她是个小姑娘,就让她赶紧下船。

可马毛姐态度坚决,非要送解放军过江不可,用响亮的声音回复解放军战士:“我不怕死!我会划水!我会掌舵!”就这样,马毛姐最终还是登上了船,跟哥哥一起驾驶着突击船,载着战士们向对岸驶去。

马毛姐的哥哥眼睛不好,就在桅杆边扯帆,14岁的马毛姐一手掌舵一手划桨,展现出出色的驾船技术。小姑娘虽然年纪小,但对于怎样掌握风向,怎么更省力划船全都清清楚楚。作为一个渔家女,这些或许是她从小练就的技能。但要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江心航行,就真正考验马毛姐的胆识了。

船只快速向对岸破浪前行,一路上子弹从身边呼啸而过,随时都有中弹的可能。此时,船上的战士们都高度集中,准备投入到激烈的战斗,没人顾得上马毛姐的情况。但谁都能感受到的是,船一直稳稳地前进,可以想到马毛姐丝毫没有慌乱。

“这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第一批突击队员安全送到对岸,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多年以后,年迈的马毛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非常激动。

就在船只快要靠岸时,马毛姐突然觉得右臂上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低头一看才发现血直往外流,一颗子弹打中了她的右肘部位。马毛姐顾不上包扎,咬着牙拼命划桨,他们的船第一个靠岸了。

靠岸后,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马毛姐还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带着两个爆破手炸毁了敌人的碉堡。紧接着,她跟哥哥又驾船往回赶,那里还有大量战士等着渡江。船到江心时,马毛姐还毅然跳下江水,搭救被敌人打下船的战士。

4月的江水还透着浓浓的寒气,马毛姐穿着一件残破不堪的棉袄,因为受伤还被染上了鲜血。为了方便在水中活动,她将棉袄脱下来放在一边,游动着瘦小的身体,将战士们一个个拖到船上。

那一晚,马毛姐兄妹俩横渡长江6趟,运送了3船解放军到达南岸。渡江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授予马毛姐“渡江特等英雄”称号,记一等功。她划的这条船,也是当时媒体最早报道的“渡江第一船”。其实,马毛姐这条护送大军过江的船,应该说铜陵江段的“渡江第一船”是当之无愧的。

马毛姐所在的无为县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县”,在此次渡江战役中,县里每天都有5000多人参加运输等工作。其实,这就是群众的力量,是国民党反动派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解放军可以从小米加步枪开始,一步步消灭拥有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军的原因。就像淮海战役被称为“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渡江战役也被称为“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胜利”。

荣获“渡江一等功臣”英雄称号后,马毛姐没有以功臣自居,而是朴素如前、勤劳如前、真实如前,开完庆功表彰会后就回田间劳作、江边打鱼,平凡依旧。

在芜湖的庆功会上,与会代表介绍了马毛姐的英雄事迹:

闻名全国的皖北女英雄马毛姐今年才15岁,在旧社会里说起来是个不值钱的渔家女。解放前蒋匪军抓船运军火,她人小心不小,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几次三番躲过差。而解放后,大军过江前两个月,要船工支援过江,她一听消息马上报名参战……四昼夜不断工作。由于她的机智勇敢,避免了不少危险。

当毛主席获知有这么一个年少的女英雄,为渡江战役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后,决定邀请她参加开国大典。面对这样大一个荣誉,马毛姐的父母,一对淳朴的渔家夫妇,最担心的的居然是他们的女儿还小,一个人去北京不放心。

放到现在,去问任何一个人,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要如何选择时,相信绝大多数都会说,实在不放心,大人陪着去不就好了么?甚至家里有人成为了英雄,全家人都想要跟着沾光的例子,也是会有的。

可是,马毛姐家人却是如此的淳朴,他们所想的是,毛主席邀请的是马毛姐,而不是他们,那他们就不能跟着沾光,所以不能跟着去,不跟着去又担心马毛姐太小不安全,所以就只能选择不去了。就这样,马毛姐错过了开国大典,这也成了她一直以来非常遗憾的事情。

毛主席没有忘记这位小小女英雄,时隔两年后她该长大了,父母也该放心了,于是再次向她发出参加国庆观礼的邀请函。这一次,马毛姐没有拒绝。

1951年9月26日,马毛姐随安徽代表团一起,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9月29日晚上,毛主席在灯火辉煌的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招待进京参加国庆庆典的各省代表团成员。这一次入京的都是从基层上来的各界代表,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进京,所以都比较激动。

当毛主席走进怀仁堂时,瘦小的马毛姐站在人群中,踮着脚也什么都没看到。情急之下,马毛姐跑到大厅里的一根柱子旁边,打算爬到柱子上看。这可把安徽代表团的领导给吓到了,赶紧跟她说:“小鬼不要爬上去,一会儿你给毛主席敬酒!”

根据安排,宴会上,每个代表团选派一名代表向毛主席敬酒,马毛姐被安徽代表团推荐代表安徽人民敬酒。马毛姐高兴坏了,在一旁紧张地等着,心里默默想着一会要跟毛主席说什么。轮到她敬酒时,她倒了满满一杯酒,边走边晃,到毛主席跟前时只剩下半杯了。她太紧张了。

尽管酒没敬好,但马毛姐终于近距离看到了毛主席,而且握了手,还是让她非常兴奋。但又有些不高兴的是,她还没来得及跟毛主席说上一句话,后面敬酒的代表也因为太紧张了,一下子把她挤走了。

这种“不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马毛姐见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心里十分激动。让她更激动的是,毛主席邀请她跟其他代表一起,于10月3日观看京剧表演。

让马毛姐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她的座位被安排在毛主席跟周总理中间,她高兴得直想尖叫。但她又不敢动,坐在两位伟人中间,她生怕打扰了他们看戏。开戏前,周总理指着她,低声对毛主席说:“主席,这就是你两次邀请的小英雄。”

毛主席听后,高兴地拉着她的手,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马毛姐太激动了,好半天才结结巴巴说道:“我姓马,在家排行老三,我是个黄毛丫头,别人都管我叫‘毛姐’,时间一长就这么叫开了,我没有正式的名字。”在一旁的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幽默地说道:“原来你还是一位无名英雄呢!”

关于马毛姐的名字,有很多媒体报道的时候,都说马毛姐的名字是毛主席给取的。很多自媒体大号,甚至是专写历史故事的大作家都这样写,有些还写得活灵活现:

10月3日,在怀仁堂,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与各地代表一起看戏……毛主席听后,高兴地拉着她的手,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马毛姐结结巴巴地说:我姓马,在家排行老三,我是个黄毛丫头,别人都管我叫马三姐。10月4日毛主席把她接到家里说:“你姓马,我姓毛,就叫马毛姐吧。”

但事实上,这个“毛主席为小英雄取名字”的故事有很明显的漏洞。1949年的《皖北日报》、《青运通讯》和《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汇刊》这些报刊和文件中就印有“马毛姐”的名字。另外1949年的省级党报和档案资料,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印着“马毛姐”的名字,怎么能说马毛姐的名字是毛主席1951年10月4日起的呢。

其实,毛姐这个名字,在马毛姐的家乡无为县的城乡是很常见的,解放前,穷苦人家,识字的很少,未成年人一般很少起名字,尤其是女性,被男尊女卑桎梏,出嫁以前连名字都没有。不少人家,男孩叫“毛伢”,女孩叫“毛姐”,子女多的,按排行叫大毛伢(姐)、二毛伢(姐)、小毛伢(姐)。

虽然马毛姐的名字不大可能是毛主席取的,但毛主席对这位小英雄也确实有过“厚爱”。看完戏后的第二天早上,毛主席派两位工作人员开着小轿车,从马毛姐住的招待所把她接到了中南海。当天,毛主席在家中宴请了这位小英雄,而她也是当天唯一的客人。

当马毛姐走进毛主席家门时,主席带着全家都在等她了。坐下后,毛主席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见她穿的衣服实在是太旧了,立即对警卫员说:“去给她买套新衣服。”

警卫员出去后,毛主席走到马毛姐身边,像一个慈祥的父亲一样,伸出宽大而温暖的手抚摸着马毛姐的头。转过身向身后的江青及李敏李讷介绍说:“这就是渡江战役中那个年龄最小的女英雄。”

当天,马毛姐在毛主席家中吃的中饭,为此,毛主席特地吩咐加了一菜一汤。多年后,马毛姐还记得,“毛主席请我吃辣椒,还要我吃大肥肉,把肥肉往我碗里夹,这是毛主席给我夹的菜,就咬着牙吃下去了。”

席间,毛主席亲切地对马毛姐问这问那,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一刻,马毛姐就跟毛主席的另一个女儿,主席时不时还让李敏李讷多学着点。聊着聊着,毛主席问到了马毛姐的学习状况,提醒她虽然很勇敢,不怕牺牲,但也要注意不要翘尾巴。

“想不想在北京读书?”毛主席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留马毛姐在北京读书。

看来,毛主席是真喜欢这个不怕牺牲的小英雄,希望她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也真是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了。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机会真可算是天上掉馅饼了,马毛姐很快就给出了回复:

我已经在安徽的炳辉子弟学校上学了。

没错,马毛姐当下就婉拒了。马毛姐不愿意留在北京的真实原因,她也很快向毛主席说了出来:“我想家,要回家。”

再一次被这个淳朴的渔民家庭折服了。当初不让马毛姐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太小,路上不放心。而马毛姐拒绝留在北京上学的理由,则是想家,想念家中的父母。从这中间可以看出,这对渔民夫妻对于自己孩子是如何的宠爱,他们的子女对父母又是如何的依赖。

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当解放军有需要时,却把自己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送到了前线,担当了突击队的任务。难道他们就不担心了?

毛主席见马毛姐不愿留在北京,也没有强求。临别时,毛主席送给马毛姐一个本子,一支笔,还做了两套衣服,本子上写着:

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现在我们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已经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据史料显示,毛主席这句话最早很可能就是为马毛姐题词的。遗憾的是,这幅题词如今已经遗失了。

毛主席送的衣服,马毛姐回去后只穿了一次,她母亲说,这是毛主席给你做的衣服不能穿,要保存起来。不幸的是,在1954年的一场大水中,衣服被冲走了。马毛姐十分惋惜地说:“因为这个,我还哭了好几天。”

回到家乡后,马毛姐牢记毛主席的嘱托,好好学习,在完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学学业,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