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中,周家二女儿周蓉是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周蓉是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女孩,走到哪里都是发光体。但如此优秀的女子,做出的事情却让人咋舌。
周蓉不是坏人。周蓉最大的问题是思维方式。是遇到事情下意识的反应:知道自己受宠,因此肆无忌惮。
自私、利己、张狂、不孝。这些词汇放到周蓉身上一点都不违和。老实本分的周家,为什么会养出这样一个违和的女儿?
光字片最美丽的女孩周蓉,最终活成了令人讨厌的模样。其中的原因,有时代的,有家庭的,有本人的,还有环境的。
小说一开始,就非常具有时代感:东北江辽省吉春市光字片居民周志刚家里,一片忙乱。
周家大儿子周秉义要去兵团,父亲周志刚要去大三线。家里正在为他们准备行装,居委会主任又来通知:
为响应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每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留在城里。其他的孩子都要下乡。
周家唯一的女儿周蓉,和小儿子周秉昆都抢着要去下乡。周母的意思是留下女儿周蓉,她不想女儿受苦。
周母李素华认为,女孩子的好年华就那么几年。应该在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城里,在自己身边呵护着。
周志刚夫妻很默契。周志刚明白妻子的想法,于是临行前由周志刚拍板,女儿周蓉留下,小儿子周秉昆下乡。
送走大儿子周炳义和丈夫周志刚后,周母带着小儿子周秉昆去居委会,也就是现在的社区询问,附近有哪些农村接受下乡知青。
等母子俩回到家,发现女儿周蓉的行李不见了,镜框上塞着一封只有寥寥数语的信——
周蓉告诉母亲,自己下乡去了。下乡的地点是东北的对角线,穿越大半个中国的遥远,贵州。
至于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去那么远的地方,信件里不方便说。蔡晓光三天后会来家里揭晓答案。
在震惊痛苦中苦熬三天后,蔡晓光如约而至。他给周母带来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周蓉去贵州找她的恋人去了。
周蓉要去找的人叫冯化成,是个年纪比周蓉大十二岁的诗人。周蓉初中二年级就和冯化成通过书信。
周蓉非常崇拜冯化成。两人通了一年的书信后,冯化成中断了两人的联系。意识到冯化成出事的周蓉,专程去了一趟北京。
在北京,周蓉见到了心中偶像冯化成。只是这时冯化成已经被打成右派,正在挨批斗。
落魄的才子有时比凯旋的英雄更有魅力,更能激发女性的奉献精神、释放母性的光辉。
当周蓉打听到冯化成被下放到了贵州后,她决定追随而去。即便离冯化成最近的,是贵州最艰苦的村落。周蓉依然义无反顾。
蔡晓光带来的,是比周蓉下乡,更让周母震惊和担忧的消息。作为母亲,此时的周母五内俱焚。
自己漂亮得连到附近农村下乡都无法放心的女儿,竟然独自一人去了遥远的贵州。而且还是去投奔一个,自己听都没听说过的陌生人。
周母无比愤怒。她对小儿子失控地嘶喊:她这就是私奔,是大逆不道。从此周母每日以泪洗面。
这是周蓉第一次开展的,地震级别的不走寻常路。干脆利落、保密工作超强。后来周蓉的每一次重大决定,基本延续的都是这个路子。
周家的两个儿子,包括父母,都是老实本分循规蹈矩的人。为什么周蓉会成为“基因突变”、与众不同的那个?
在周家,周蓉的生长经历和其他人不同。周母李素华在中风前悄悄告诉小儿子周秉昆,自己生周蓉的时候难产。
当时医生问周母保大还是保小,周母想到大儿子当时只有两岁半,离不开母亲的照顾。
如果自己死了,那么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孩子,一个也活不了。所以就对医生说保大人。
好在后来得到的是母女平安的好结果。但差一点抛弃女儿,成了周母心中永远的愧疚。
因为内疚,周志刚夫妇对这个差点失去的女儿,比其他孩子,便多了几分疼爱。
从周志刚给女儿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女儿多喜爱:或许是觉得秉这个字太过刚硬,周志刚没有给女儿按家谱起名。
而是把“蓉”字这个充满女性气息、令人产生无尽遐想、美好寓意的名字给了女儿。
而周蓉,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宠爱。她聪慧美丽懂事,学习优秀、性格活泼、能歌善舞。
周蓉每一项源自天然的技能,都令人羡慕。从小周蓉就是给父母带来荣耀,成为街坊邻里津津乐道的别人家的女儿。
周蓉不仅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兄长和弟弟保护的对象。在整个光字片里,周蓉都是被崇拜、被仰视、被追捧的对象。
因备受宠爱而快意生长的周蓉,非常自信。她的身上,没有那个年代的女孩或多或少,因各种原因带点自卑的阴影。
周蓉在做出独自去贵州这件大事之前,她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就显露出来了,只是谁也没有重视。
周家长子周秉义和父亲周志刚同一天出发,一个去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去大三线。周家人全体出动去车站送行。
临别在即,虽然周家每个人都强作镇定,但其实都愁绪满怀。此时的周蓉,却冷静而有序地安排着送别的顺序。
周秉义想送父亲,可他的车比父亲的早两个小时。周蓉立刻安排大家先送哥哥,然后再送父亲。
把父亲送到车厢后,周蓉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和父亲洒泪或者挥手告别,而是另辟蹊径,做出惊人之举:
周蓉在站台上,一边让弟弟周秉昆把自己抱起来,一边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让父亲从车厢伸出头来。
不知所以,但依然习惯性听从女儿安排的周志刚,刚刚伸出头,就被周蓉抱住,在脸上印了两个深深的吻。
这两个“亲亲”在今天看来没什么。但在那个夫妻都大多以握手告别的年代,周蓉的举动绝对前卫、大胆。
周蓉在火车站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周蓉的主见和规划。有了这些铺垫,再看周蓉的贵州之行,就不突兀了。
如果说这些属于周蓉的智商和性格范畴,那她对父母兄弟的态度,就是恃宠而骄。
周蓉一向先斩后奏的行事风格,是“知道你们爱我、疼我,所以我才敢欺负你们。”的最好注释。
父亲周志刚听说女儿去贵州之后,和妻子一样怒不可遏。甚至发狠说要断绝父女关系,不认周蓉这个女儿了。
但其实,周志刚对女儿的思念和牵挂一刻也没有停息。还因此迁怒于小儿子周秉昆。
原著中,周志刚知道女儿不告而别后,惊怒之下,反身狠狠甩了小儿子周秉昆一巴掌。理由是——没有照顾好姐姐。
在大三线辛苦工作的周志刚,在埋怨女儿不告而别,担忧女儿和一次次锥心刺骨的思念中,煎熬了三年。
三年一次的探亲假,周父没有选择回家,而是决定先去看望女儿。崎岖的山路,沉重的背囊,见证着慈父对女儿的拳拳之情。
正在井边打水的周蓉,突然见到满面倦容、风尘仆仆的父亲。激动万分,眼含热泪,扑通跪下。
这一刻,是周蓉对父亲的真实情感;这一刻,也是她难得的没被娇纵支配的正常反应。
此时的周蓉,已经三年没有感受到有求必应的亲情。对于曾经的宠爱,已经有些陌生。
以周蓉的个性,她不会认错。但在她的心里,也心怀忐忑。她惧怕真的失去父母的爱,因为那是她潇洒人生的源泉。
但很快,周蓉就“原形毕露”。又变成了光字片那个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傲娇的公主。
因为周蓉从父亲的态度中,知道父亲已经原谅她了,起码不追究了。她不告而别这件事,翻篇了。
知道这一点后,周蓉的心态可以说一瞬间回到了从前。她立刻轻车熟路地找到了久违的公主的感觉。
父亲周志刚对周蓉说,她不告而别,追随冯化成的行为,会影响家人。这种事以后不准发生。
周志刚的话还没落地,周蓉就激烈地回怼过去:我是永远都不会和冯化成离婚的。如果我拖累了家人,我可以和家里断绝关系。
周蓉越说越激昂,她对父亲说,就当自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父没母,没哥没弟。
这样的话,如果从小儿子周秉昆嘴里说出来,周志刚早就大嘴巴子呼上去了。但面对女儿,周志刚却立刻认怂:我还想要女儿。
对周蓉来说,这些话是大逆不道吗?不是。她只是在撒娇。只是她下意识地应对:父亲已经原谅她了。接下来就是本公主的主场。
周蓉从小的经历养成了她的思维定式:只要我想的,别人一定准;只要我需要,别人一定给予。
父母如此,兄弟如此,连偶然相识就对她一见钟情,甘心当警卫、当备胎,随叫随到,任意驱使的蔡晓光也是如此。
周蓉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过于执着,完全不顾亲人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是自私。
笔者同样认为周蓉是自私的。只是她的自私,是下意识的,是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
周蓉很聪明,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心理非常晚熟的人。因为她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挫折,她周围的人,把她保护得太好。
周蓉从小到大,众星捧月式的长大。她的身边,从来不缺乏愿意供她驱使,帮她达成心愿的人。
就连后来品行堪忧,最后彻底沉沦的冯化成,在贵州也是把周蓉捧在手心里,宠成了公主。
周蓉直到中年之后,经历了很多早就应该经历的人生磨难后,才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醒悟到自己给家人带来的伤害。
早熟的人往往晚熟。周蓉就是典型的代表。周蓉看起来很有主意,很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但其实周蓉的所谓掌控,都是以别人的牺牲作为铺垫的。她在贵州的生活,靠的是父亲和哥哥每月寄钱;
周蓉能轻松上大学,研究学问,是因为有弟弟周秉昆和弟媳郑娟帮她照顾女儿,做她的坚强后盾。
只是这些,一心追求自己目标的周蓉都视若不见。作为“公主”的周蓉,一直在无意识地实施一种恶行:利用别人对自己的爱,欺负人。
我漂亮我有理,我好看我任性。这是周蓉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式,也是她遇到事情后的下意识反应。
周蓉的自私,不是天生凉薄而是后天造就的心理晚熟。这样的人生观,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