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行动中,陈锡联关键站队立下大功,两年后却“黯然离场”

夏兰聊过去 2025-01-09 03:20:11

参考资料:1.《实现转折,打开新路》

2.《历史转折中的华国锋》

这是中南海内最惊心动魄的时刻!

1976年,华国锋亲自带队,用一场抓捕行动,彻底结束了中国十年的动荡!

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决定这场行动成败的胜负手,其实是,当时手握军权的陈锡联。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抓捕行动中立下大功的陈锡联,却在短短两年后,两年后却“黯然退出”高层!

消息一出,举国震惊!人们想不通,明明是拨乱反正的大功臣,怎么一夜之间就黯然离场了呢?

在陈锡联“黯然退场”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谁又应该,为他的离开“负责”呢?

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消息传出,举国悲痛,然而,相比较于悲伤,刚刚接过大权的华国锋,此时却是忧心忡忡!

多年之后,华国锋在和好友王震的闲谈中,无意中袒露实情,说毛主席刚去世时是他最害怕的时候。

事实上,这并非是华国锋“信口开河”,因为毛主席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对华国锋“极限施压”

一边是急需稳定的国家,一边是他们膨胀的野心,华国锋当机立断,铲除那帮人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

为了寻求更多人的支持,华国锋先后找到了汪东兴和叶剑英,而真正促使他下定决心行动的,还要从一个人的公开站队说起,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陈锡联。

1976年10月5日,远在唐山指挥抗震救灾的陈锡联,突然接到华国锋一通电话,要求他务必在当晚赶回北京。

然而,放下电话的陈锡联,内心却是一头雾水,明明是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为什么要让他立即回京,难不成北京发生了什么大事?

就在陈锡联,将信将疑地来到中南海时,华国锋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大吃一惊!华国锋直截了当地表示,抓捕那些人已经迫在眉睫,而且行动时间,就定在了第二天。

事实上,对于这个决定,陈锡联并非毫无预料,早在9月16日,华国锋第一次“摸底”时,陈锡联就意识到,一场政坛大地震即将到来。

可生性稳重的陈锡联,并没有急着做决定,直到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他才决定站在华国锋的一边。

原来,就在9月28日,小组织突然行动,瞒着他这位军委负责人,私下里去了三支部队,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陈锡联意识到他们要有所行动,为了国家的稳定,他当即做出了决定。

几天后,随着怀仁堂内一场酣畅淋漓的行动结束,祸害一时的小组织,彻底成为了历史。而在行动中立下了决定性功劳的陈锡联,历史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陈锡联的地位名望达到顶点之时,意外发生了!就在两年之后,身为有功之臣的陈锡联,突然辞掉了全部职务,退出了政治核心

从立下大功到黯然退场,陈锡联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是陈锡联最憋屈的时刻,明明是抓捕行动的大功臣,却在短短两年之后,辞掉全部职务,彻底离开中央!

从毛主席最信任的军委负责人,到最终走下神坛无奈离开,陈锡联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又是为什么离开呢?

这一切,或许还要从1978年,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说起:

没有人知道的是,这场会议不仅意味着拨乱反正,更是陈锡联一生的转折点,会议的转折,要从东北组的任仲夷的发言说起。

他先是承认了,陈锡联在特殊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他还直言不讳地点出了有关的问题,在他看来,功是功,过是过,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事实上,任仲夷这里所说的问题,其实指的是,十年动荡时期辽宁发生的混乱,在任仲夷的“抛砖引玉”下,参会代表也纷纷调转枪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就这样,包括陈锡联在内的,汪东兴、吴德、纪登奎等四人,都在大会上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其中,尤其以陈锡联的发言让人潸然泪下!

他不仅主动承认错误,还情真意切地表示,如果能够对国家有利,就算是要脑袋他都无怨无悔!

就这样,陈锡联的发言获得了代表们的原谅,也就在这场大会上,他主动辞掉了全部职务。

然而,辞职后的陈锡联,并没有像想象中,彻底地“归隐田园”,在中央的邀请下,他加入了刚刚成立的中顾委,在这里,继续发挥着老革命家的余热!

1999年,陈锡联与世长辞,对于这位立功无数的开国上将,中央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如果你还想看到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头像进入主页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