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焊工界的扛把子: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女人

历史海大富 2024-11-21 04:37:50

早期的挑战与坚持

1995年,刘克敏刚刚初中毕业,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家里为她安排了一份在当地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工作,这份工作环境良好,工资也算不错,可对于渴望掌握一技之长的刘克敏来说,这样的工作显然太过平淡无奇。

当时,技术行业几乎被男性垄断,女性要想进入这一领域学习技术,难度非常大。但这并没有让刘克敏退缩,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挑战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身材虽然只有1.55米,但她的决心却非常坚定。在得知江阴船厂招聘电焊工的消息后,刘克敏和其他几个志同道合的女孩决定一试身手。

江阴船厂位于长江边,是当地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刘克敏和她的伙伴们抵达时,船厂的生产车间铁板铺地,火光四溅,机器轰鸣声不断。

当她们站在招聘办公室门前,递上自己简陋的简历时,招聘人员看了她们几眼,眉头紧锁。他不无疑虑地看着这群身材娇小的女孩,尤其是刘克敏,她只有1.55米高,明显不符合他心中对“电焊工”的固有印象。招聘人员摇头说:“电焊工的工作非常艰苦,你们这些女孩子怎么可能适应?不如考虑一下其他更适合女生的岗位。”

但刘克敏和她的朋友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她们坚持要求试一试。在她们坚持不懈的态度面前,招聘人员最终无奈地让步,同意让她们先从学徒做起。

实习期间的艰辛

在江阴船厂的工作车间里,电焊工的环境确实极为严苛。高温、噪音和金属碎屑构成了她们日常工作的背景。

由于她们大多数人都是电焊新手,缺乏经验的她们在操作电焊机时,经常会因为操作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受伤。烫伤是最常见的工伤,因为电焊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火花和熔融金属飞溅。初学者往往难以精准控制焊枪,火花溅到皮肤上的痛苦几乎是每个电焊工都必须经历的“成人礼”。尽管她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但在炎热的车间里,汗水和热量使得防护服内部湿气重重,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防护效果,还极大地影响了操作的舒适度。

此外,由于长时间对焊接弧光的直视,不少女孩的眼睛受到了伤害。焊接时产生的强烈光线非常刺眼,如果没有合适的防护眼镜,很容易导致眼睛红肿,严重时甚至会暂时性失明。虽然刘克敏和她的同伴们都有佩戴标准的防护眼镜,但在忙碌和疲惫之中,有时操作不慎,保护措施就会出现疏漏。

面对这些连续不断的挑战,一些女孩选择了放弃。她们中的许多人最终决定转到较为轻松的岗位,如文职或前台工作,那里不需要面对高温和危险。然而,刘克敏没有选择退缩。尽管同样遭受着身体上的伤痛和疲惫,她依然坚持每天穿上那件笨重的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手握焊枪,在火花与金属之间坚持自己的职业梦想。

她的手臂和脖子上的白色斑点是那些日子留下的烙印,每一处疤痕都记录着她在工作中的一次次尝试和努力。日复一日,刘克敏在电焊工的岗位上越发熟练。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控制焊枪的温度和速度,如何在金属板上焊出整齐的焊缝。

技术的精进与转变

随着在江阴船厂几年工作的积累,刘克敏的电焊技能越来越熟练,1998年,刘克敏决定离开熟悉的江阴船厂,加入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钢结构建筑公司——杭萧钢构。

杭萧钢构的项目规模和技术要求远远超过普通船厂,这里有更多的大型钢结构建筑需要焊接和安装,对于焊工的技能要求也更高。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大型厂房的钢结构搭建,项目规模宏大,时间紧迫。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刘克敏与其他焊工团队一起,每天加班加点,常常在夜幕降临后仍然坚守在工地上。她在施工现场穿梭,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图纸,讨论焊接方案。这里的每一根钢梁、每一个焊缝都需要精确无误,因为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

真正考验刘克敏技术能力的,是2008年公司承接的德国法兰克福空港中心项目。这个项目的要求极为严苛,所有工序都需要符合德国严格的质量标准。工程初期,团队在焊接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技术难题:焊接点屡次出现裂纹。焊好的钢材在经过检测后频频不合格,甚至在刚焊好的情况下就出现断裂,这直接导致了整个项目进度的滞后。

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刘克敏和团队成员们一起不断调整焊接工艺,但问题仍旧没有解决。经过多次反复测试和分析,刘克敏注意到,法兰克福空港中心使用的钢材厚度较大,硬度过高,并不适合当时他们采用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经过与工程师的讨论和深入研究,刘克敏提出了使用超低氢焊条工艺的建议。她认为,这种焊接工艺能有效降低焊缝的氢含量,从而防止裂纹的产生。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刘克敏带领团队在施工现场进行了多次实验。白天,他们在工地上反复试验新的焊接工艺,晚上则回到驻地分析实验结果。夏季的德国烈日炙烤着工地,但他们依然顶着高温,全身上下被汗水浸透。刘克敏和她的团队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解决了焊接裂纹的问题。

当项目顺利完成后,德国的质检人员对杭萧钢构的焊接质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对刘克敏提出的工艺改进印象深刻。他们称赞这是在钢结构领域难得一见的技术突破,甚至称其为“工程史上的奇迹”。

社会认可与荣誉

2004年,刘克敏主动牵头成立了首个焊接培训中心。为了推动行业的发展,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的焊接人才。她的工作室后来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刘克敏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过去的18年里,刘克敏亲手培养了300多名徒弟,而她培训的学员总人数已超过1800人。无论是在培训中心,还是在她的工作室里,她始终身体力行,亲自指导每一个学员。工厂里的年轻焊工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电焊女教授”。

每当有新人加入,她都会亲自带他们熟悉设备,从基础的焊接技巧到复杂的项目要求,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她还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快速提升技能。

如今,刘克敏培养出的徒弟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其中,许多人获得了省、市、区级的“工匠”荣誉称号,更有学员在世界焊接技能大赛上摘得奖项。在国际舞台上,他们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工匠的实力,而这些成就背后,都有刘克敏的辛勤付出和指导。

刘克敏多年来在电焊工岗位上的默默付出,终于在2019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一年,她被评选为“最美浙江人·最美工匠”,在全省工匠表彰大会上接受了这一殊荣。颁奖当天,刘克敏站在领奖台上,面对台下众多观众和媒体记者,神情从容地拿起话筒,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我骄傲,我是一名电焊人。”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获得“最美工匠”的荣誉之后,刘克敏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2020年,她所在的工作室迎来了新的挑战。那一年,他们接到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大型项目,其中一个就是与国际知名的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的“杭州之门”项目。

“杭州之门”项目开工时,刘克敏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施工现场。面对这座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构成的庞然大物,刘克敏丝毫不敢大意。项目不仅需要高空焊接作业,还要求焊缝的精准度达到国际标准。工地上钢梁纵横交错,焊接的难度远超以往的项目,尤其是在高空作业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整座建筑的稳定性。

每天一大早,刘克敏就准时出现在工地,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与工人们一起检查焊接设备、调试焊机。尽管她是团队的负责人,但她从不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与每一道工序。在安装巨型钢梁时,团队遇到了钢材连接点无法完全对接的问题。刘克敏立刻组织技术骨干进行讨论,决定调整焊接角度,并增加双面焊接来确保连接处的强度。经过几次尝试,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整个团队都松了一口气。

2023年,刘克敏再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授奖仪式上,作为技术工人的代表,她被请上了舞台。当她接过奖牌时,会场内掌声雷动。

参考资料:省党代表刘克敏:将党代会精神带进车间 鼓励年轻人技能成才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