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似怪怪的东西,名字叫冲锋车,在发明了它之后,在战场上还真的很实用。从用途上来说,它应该是个移动堡垒,以防守为主,可随意放置在开阔地带,士兵可以随时爬起来正常应敌。战争进行中,在攻击敌人途中,有比没有强,从心理上,哪怕是躲在一丛草后,也比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火力面前承受的压力要稍小一点。如果没有一点防护,前方敌人的枪弹突突突直往你这边射击,有的士兵真不敢往前冲。机枪两边的挡板也是如此,防护效果虽不咋地,但壮胆效果却很明显。

日俄战争时,日军进攻旅顺俄军203高地时,用过很多类似的单兵防弹装置。效果怎么说呢,反正是很明显,后来203高地终于攻下了,俄军也投降了。一战的时候,这玩儿是真实存在的。它看起来确实很蠢,但他的思路确实是对的,用一个可移动的大铁盒子把士兵保护起来,之后有人用同样的思路设计出了坦克,成了直到现在还是主战力之一的坦克。但是,一次大战后就淘汰了,这种小轮子只适合平地,小坑小石子就会卡住,压根推不动,所以真上了战场,这种冲锋车就是靶子。但,碍于行动不便,越野能力差,侧面无防护,正面挨一下大口径也够呛,而且撤退还带不走,白白浪费资源。所以说,有的发明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很华美,可实际应用起来却百无一用。换成另一句话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堑壕战是比较主流的作战形式,双方往往隔着数百米挖设堑壕。当一方选择发动冲锋,另一方就依靠阵地进行防守,要么把敌军击退,要么在狭窄的堑壕里进行刺刀战。为了避免被敌人爆头,当时一位名为科奇金的设计师设计了一款步枪枪盾,以增强单兵防护能力。这种既能防御、又可进攻的小东西,后来被称作科奇金枪盾。用一块薄钢板把枪围起来,可以能够轻松护住士兵的头部。底部设置了两个固定脚,只需插进土层即可起到非常好的稳定作用。

如果端着枪盾攻击的话,还需在铁板上打两个孔,以便士兵们观察前方。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支博物馆里的枪盾钢板上似乎有一个小小的凹坑,在当时应该受过敌方子弹的射击。枪盾的存在确实让士兵更安全了,堪称堑壕战神器。可惜这玩意的产量太低,而且携带起来相当不方便,后来随着堑壕战逐渐没落,运动战成为主流,枪盾渐渐也没落了。
正因为有了这些试错,后面才会发展出合适的成熟的武器
外骨骼技术成熟了,士兵才能真的穿上装甲。那就真的刀枪不入了
上面这俩东西还是蛮有用的 最近玩一个叫人间地狱的游戏 才知道啥是炮灰和人命堆出来的胜利
现在都无人机了,360度无死角,哪怕你只露出脚也给你炸没,不一定要干掉你,只要你战斗减员就行。
现在有榴弹发射器,这个挡不住了[呲牙笑]
这破玩意有锤子用
对付没有重武器的恐怖分子常用几块防弹盾牌叠起来进攻,对于成建制敌人用这种小儿科是找死,重机枪,枪榴弹,手榴弹,反器材狙击枪,还有丧心病狂的单兵120火箭筒,更不用提营级旅级的重武器
自备棺材
那个单兵防弹板的枪架反了
钻过头去不顾腚。
国产战车上太不在意防盾了,这个在在车上是非常重要的
遮住自己视线,更加容易暴露,单薄的又挡不住子弹,机动又不方便,建议敌军都配上。[得瑟]
中国河北正定高平村地道是现在地铁雏形!
机械战警那样才行
单兵作用已经不大了,1000多人的雇佣兵被无人机团灭
台湾海峡抢滩作战,冲锋车正当其时
思路挺好 不过需要改进,怎么也比无防护的硬冲安全[点赞]
一颗炮弹的事!
机动火力防护不好平衡
还是航展上的无人战车最好,迅速冲上去至少60公里小时,然后rpg打出去,机枪压制,打完退回来,装弹,维护,然后继续冲击
都很适合平原战斗[得瑟]
这战车有点尴尬,用脚助力,要是敌人从后面过来连转身的机会都没有了
俄乌战争告诉我们,在常规战争状态下,高科技,低成本,量大管饱才是王道[得瑟]
只要有战争,再坚固的防御都会被摧毁。有什么样的盾,就会有什么样的矛。
我们有背子+泥土
这种龟速的东西用白磷手榴弹之类的燃烧武器轻松搞定
现在不就是防弹衣吗?一个思路,更方便灵活
特别行动营救和抓捕无人机不行吧。
装上轮子还不错
那玩意儿日本人应该挺喜欢的,电影里不是经常有人被卡在墙里、洞里、缝隙里吗?[得瑟]
在一战二战的时候肯定还是有用的。步枪机枪子弹是打不穿的。对于现在来说没用了。
一个加农炮过来 冲吧
这个比坦克还坚固是吧!机枪都能打坏!
装备随着时代不断进化,兵家道理恒古不变。谁能结合利用比敌人好,谁就撑握致胜之道!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矛与盾的故事!是你的矛锋利还是你的盾坚不可摧!
还不如套个铁桶,还能跑
现在都是核对轰,你跟我说这些?
图2自备棺材?
不防炸,炮弹在周边炸开照样死
一发12.7毫米穿甲弹绝对干穿
最早好像是法国人在一战时发明的,对付机枪阵地用的
哈哈哈
少林五祖里怪人的车
一个炮弹下来还是得完啊[得瑟]
钢板至少比皮肤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