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以及赛龙舟、吃粽子,实际皆与屈原无关。
屈原之前就存在端午节、赛龙舟,是祭龙祖的节日。此时二十八星宿中的苍龙七宿,呈现在南方天空的正中央,因此端午节也称天中节。节日最初不是固定在五月初月,而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因此才称“端午”。

传说屈原是在端午节投江,此后每逢端午节,楚地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民间故事:汉朝人欧回曾碰到屈原显灵,告诉他,祭祀的竹筒米经常被蛟龙窃取,请他转告大家,以后要用楝树叶给竹筒封口,系上五彩丝线,这两样东西都是蛟龙所忌惮的。从这个故事来看,汉朝的时候,端午节还是同时祭祀蛟龙与屈原的,因此才出现两者争夺祭品的问题。

粽子早期也称“角黍”,顾名思义,就是包成角状的黍米。《荆楚岁时记》记载,粽子最初是夏至日的食品。夏至白天最长,阳气达到极盛,过了夏至,白天一天比一天短,进入阴气逐渐上升的时期,古人总结夏至的特点是“阳包阴”,因此这一天要吃粽子和乌龟,这两样食品都体现着“阴包阴”的特点。可见,粽子最初和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端午与夏至离的比较近,甚至有可能重合,比如今年21日夏至、22日端午,仅相差一天,因此后代逐渐将两个节日合并,称端午节,并将节日固定在五月初五,于是夏至日的食品粽子,就与端午节的竹筒饭一起出现在端午节的餐桌上。不晚于晋朝,已经流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最晚至元朝,端午节的餐桌上还能看到竹筒饭,只不过人们早已忘记了竹筒饭是因祭祀屈原而来,都认为粽子才是因怀念屈原而流行的食品。随着苍龙祭祀的消失,保存下来的赛龙舟民俗,也被认为是因屈原而起了。竹筒饭虽然还作为特色食品出现在今天的某些餐馆中,但没人知道它与屈原有关了。

端午节发展演变的历史证明,中华文明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一直呈现出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