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29下

大肥肥文史说 2025-01-04 18:24:47

作者:叶永烈

为了保证研制工作在“文革”中不受干扰,1966年12月,中央专委决定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任务由国防科委全面负责。

1967年初,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了组建“中国卫星飞船研究院”的建议,后来这个研究院改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

不过,在1967年2月的所谓“反击二月逆流”中,聂荣臻元帅也被打倒了。聂荣臻兼任国防科委主任。他被打倒,严重影响了国防科委所担负的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

经中央批准,1967年8月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又称“651”筹备处),由钱学森担任筹备处负责人。

1967年9月,中国科学院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方案论证。

1967年11月,国防科委批准了由钱学森代表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提出的编制方案,确定了研究院的任务以及各组成单位的方向、任务、分工等。

在筹备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时候,钱学森起用一位年轻人挑大梁。他就是当时只有38岁的孙家栋。

孙家栋当时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是钱学森手下的一员大将。经钱学森推荐,孙家栋调至空间技术研究院担任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从此,孙家栋成为钱学森的得力助手,对中国的空间科学作出重大贡献。

孙家栋于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后来参加空军。1951年被空军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8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孙家栋

孙家栋记得,在1967年建军节前三天的一个下午,上级突然派人向他宣布:“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筹备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孙家栋一上任,根据钱学森的指示,就是要为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挑选一批精兵强将。当时,第七机械工业部的“915”、“916”两大造反派正在激烈内斗,孙家栋排除“文革”的干扰,花费两个月,挑选了18位业务骨干。后来这些人成为中国空间科学的中坚力量,人称“十八勇士”。

1967年12月,孙家栋主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系统方案,从此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钱学森欣慰地说道:“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1968年2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科委筹备组建的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的部门划归空间技术研究院,任命钱学森为首任院长,全面负责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以及空间科学研究工作。

从此,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有了统一、权威的研究机构。原本分散各地的中国空间科学研究部门,包括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分部、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西南电子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兰州物理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山西太谷科学仪器厂、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原上海机电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三研究所等单位,全部纳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为一个由钱学森统一领导的集团军。

钱学森与自己的学生孙家栋(左一)一家合影

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总体设计部、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空间电子技术研究所、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电火箭研究所、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真空技术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等12个单位,共计员工8570人。

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国家空间技术研究的总体工作,拟订国家空间技术研究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空间技术研究工作;负责空间飞行器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等。

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为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由“651总抓,由国防科委负责,钱学森参加”。

1968年3月6日,钱学森对研制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总的要求是卫星不放则已,一放就成功。”

钱学森统观全局,提出重要建议,即在当时研制成功的“东风-4号”导弹的基础上,加上探空火箭的经验,设计制造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用的运载火箭,不必重新另起炉灶。

我国东风-4型战略弹道导弹起竖

后来的实践表明,钱学森的这一建议,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1号”,就是在“东风-4号”导弹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固体燃料推进的第三级火箭组成的。从此,中国逐步形成“东风”系列的导弹,“和平”系列的探空火箭,“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

1968年6月下旬,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遇到一个大难题:为了解决“长征-1号”的滑行段喷管控制问题,进行了滑行段晃动半实物仿真试验,发现晃动幅值达几十米!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的研制人员经过反复讨论,百思不得其解,只得请教钱学森。

钱学森来到现场,仔细观看之后,认为晃动幅值那么大是由于在地面进行试验所造成的,进入太空之后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钱学森如同一位高明的医生,对“病症”作出明确的判断:“滑行段在近于失重状态下,原晃动模型已不成立,此时流体已呈粉末状态,晃动力应该很小。所以地面上进行的这种模拟实验,并不代表空间运行的真实情况,不会影响飞行。”

钱学森判断是很大胆的。后来在“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多次飞行中,都证明钱学森的判断完全正确。

钱学森在“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屡次解决重大的技术难关,所以科研人员都打心底里佩服钱学森的学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