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建花
长沙是一座青春之城,在追“新”逐“高”的发展竞赛中脱颖而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公示》,全国73个应用案例脱颖而出。人们关注到,在这份重量级榜单中,有铁建重工、湘江智能、万光科技等6家长沙企业上榜,包揽了湖南所有入选案例。
而这,只是长沙发力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冰山一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当下,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模式、新产业,已经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大时代的新机遇正在孕育、激荡。
长沙是一座青春之城,在这场追“新”逐“高”的发展竞赛中,长沙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升级:制造业从“新”出发
长沙是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而工程机械制造更是长沙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享有“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三一重工的18号厂房全自动化生产
走进长沙经开区三一集团18号厂房,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澈宜人的喷泉;阳光从宽阔的玻璃屋顶照射下来,洒在高大的棕榈树上;桌、椅、自动售货机一应俱全的休息区,温馨敞亮;厂房内音乐声、流水声、机械加工声,和鸣悦耳。
通过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厂房实现了高度柔性生产,离散型制造的流水化装配,人均效率提升了400%,人均产值提高24%,可比制造成本节约1亿元,资产利用率提升8%。
“以前三一车间内2条泵车线工人达800多人,现在只有200多人。”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数字化工厂技术已在三一10多个业务单位得到应用。从这里生产的泵车、拖泵、车载泵等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第一,助力三一重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泵王”。
中联重科智能化生产线
另一家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巨头,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这里已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制造之城”,占地面积超万亩,12个灯塔工厂全面投产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
在中联智慧产业城高空机械园,已经建设了27条高度柔性化智能产线,采用自动化设备620台套。全面建成投产后,高空作业机械产品交期缩短55%,每7.5分钟可下线一台剪叉产品,每20分钟可下线一台臂式产品,园区将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高机“智慧工厂”。
在传统的制造行业,长沙万企奔“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全面赋能,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蝶变新生。
望城经开区晟通集团的生产车间
记者来到位于望城经开区的晟通集团,在铝模板生产厂房内,全自动生产线正在加速运转。
工作人员介绍,晟通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铝模板生产的锯切、冲孔、自动焊接等生产关键工序全部完成机器人替换,“每条生产线只需要一个员工监看设备即可。”22条全自动生产线批量投入、稳定生产,月产能达10万平方米,人均生产效率提升近10倍。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1日,长沙480家规上试点企业,首批74家企业全面完成数字化改造。
根据《长沙市“智赋万企”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长沙将新增上云企业目标数近3.4万家,占全省42%;新增上平台企业目标数近2700家,占全省37%。
换档:前瞻卡位新赛道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2016年长沙开始布局智能驾驶产业时,可能谁都不曾想到长沙会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线城市展开激烈的竞争与角逐。
希迪智驾研发的无人矿卡
当年,被称为“大疆教父”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受邀来到长沙,创办了希迪智驾,这家长沙本土的首家智能驾驶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智能驾驶领域一路狂飙突进。
希迪智驾将矿卡商用车作为重点切入的赛道。短短几年间,的自动驾驶+V2X技术在矿卡市场迅速铺开,落地江苏、湖北、河南,重庆、内蒙古、新疆等相关项目。
2024年,希迪智驾在西北某矿区实现了56台无人驾驶矿卡和数百台有人驾驶矿卡等作业车辆同时作业,创造了目前世界最大无人驾驶混编运行纪录。目前,希迪智驾在中国自主采矿市场排名第一。
凭借在采矿市场的出色表现,希迪智驾也成为了中国第二大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高性能感知三大版块技术与产品均是业内佼佼者。
希迪智驾还获得长沙市的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并与政府合作在长沙市内部署了自动驾驶公交车,成长为长沙乃至湖南省智慧交通领域的关键力量。
如今,“独角兽”希迪智驾估值90亿,正式冲刺港交所IPO,也是继国内第二家冲刺港交所的自动驾驶领域企业。
目前,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聚集近400家相关企业,除了希迪智驾,还有中车智行、湖大艾盛、硕博电子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排全国第5名。
比亚迪长沙工厂
长沙比亚迪公司,在整车装配车间的流水线上,工业机器人正自主地一一拾取零配件进行组装、焊接,一款款造型时尚的电动汽车在生产线上逐渐成型。
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介绍,比亚迪在长沙多区县布局多个生产基地协同发展,形成了极具韧性和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垂直整合产业链,涵盖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及各类零部件。目前,比亚迪在长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回溯到2009年,当比亚迪收购长沙美的客车的时候,可能也没有人想到,当今天中国“新三样”享誉全球之时,正是当年这笔不起眼的收购,让长沙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布下完美的伏笔。
数据显示,2023年,长沙新能源汽车完成总产值1130亿元,同比增长30%;整车产量为72.7万辆,同比增长37.4%。长沙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在全国排名同样进入前五。今年前三季度,长沙新能源汽车产量60.5万辆,同比增长11.3%。
面对全球的数字化经济浪潮,长沙也谋篇布局,提前卡位。
湖南大数据交易所
记者来到位于天心经开区的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一楼大厅,一块巨大的“科技蓝”屏幕映入眼帘,屏幕正中央,闪动的数字显示着数据实时交易情况。
“交易所汇聚了自然资源、气象、地理空间、地质、建筑BIM、能源、文化、政务八大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超过5000TB。”交易所总经理方建忠介绍。
海量的数据,在这里转化为“真金白银”。自2022年1月正式运营以来,湖南大数据交易所至今已引进数商企业28家,发展数商会员745家,上架数据产品5433个,交易额突破27亿元。
据悉,当前长沙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跻身“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列,1400多家先进计算骨干企业在长沙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拥有国家级创新载体70余家,产业规模占全国信创市场35.2%;拥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2家……
长沙正在乘“数”而上,加“数”前行。
起势:研发助力致未来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
在2023年的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提出了在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目标。当年9月1日,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举行,40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揭牌、签约或开工。
以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蓝图,科创的旋风在长沙劲吹——一个个创新平台快速搭建,一项项技术攻关取得进展。
长沙梅溪湖,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淡水河谷-中南大学低碳和氢冶金实验室里,装修人员和技术人员正忙碌着。作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捐赠近600万元,支持中南大学组建这家实验室,用于开展低碳和氢冶金相关研究,助力钢铁行业加速脱碳和绿色转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沈晓明书记又分享了自己对“全球研发中心”的定义,即“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
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
位于湘江新区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最符合全球研发中心的“标准定义”。
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是一家历史超过150年的德国企业,而杉杉新能源则是国内一家深耕锂电20年行业巨头,巴斯夫与杉杉合资成立巴斯夫杉杉落地长沙,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合资后,巴斯夫将正极材料亚太研发总部及电池材料事业部的中国行政总部设立在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
长沙研发的潜力,正在被国内外企业巨头看好。
在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的浪潮中,长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合作也正在开花结果。
在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上,香港城市大学与长沙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生命科学、新材料、计算科学等领域,筹备在长沙共建“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研究院”。
“各创新平台的打造,为港湘科技资源融通、科技要素自由便捷流动提供了更大舞台。”作为香港城市大学与长沙合作的见证者,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科技中心负责人朱嘉振表示。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启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一年多来,长沙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已增至3284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23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7%,高新技术企业784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中,长沙已经排到了32位,而且比上一年度提升了5位。这说明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已经起势发力。” 湖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力争到2025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到2030年,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初步建成。”
一座城与全球研发中心的双向奔赴,正在烛照长沙焕“新”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