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毛主席抱病参加陈毅追悼会,想见孩子们:我替陈毅嘱咐几句

芊芊之言 2023-08-26 09:17:26

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事业上,一直是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在十年间周总理可谓是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一直到1958年,外交部的工作极其繁杂,需要有人来分担周总理的外事工作,所以陈毅元帅就成了周总理的得力助手。

其实,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发现了陈毅的外交才能,所以让他在实际上开始锻炼,即便如此,陈毅还在日记中谦虚地写道:“我这个人恐怕干外交不行啊。”

身兼数职的上海市长

新中国成立初,这位在战争年代付出了汗马功劳的帅才被调到中央工作,直接来到毛主席身边。

其实在1952年夏天,毛主席就做过这个打算,当时中央加强集中领导,逐步缩小各个行政区,调一些干部到中央工作。

当时陈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他说:“我仍想留在南京做工作,这样可以协助上海,将来必要时可以调我到北京。”毛主席综合考虑后,回复陈毅:“你的工作岗位现在仍以留在华东较为适宜,因为在华东作用更大。”

图|陈毅和夫人张茜旧照

1954年陈毅作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到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来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他还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安排国务院副总理的分工,最后决定让陈毅担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当时华东局的一些领导提出,希望陈毅可以兼任上海市长。

毛主席经过思考,最后同意让陈毅同志在中央身兼数职的情况下,还兼任上海市市长一职,这也充分说明了毛主席对陈毅的信任。

从地方来到中央,陈毅刚开始难免不熟悉,所以毛主席非常关心陈毅的工作,一直叮嘱周总理,多帮助陈毅适应工作环境。

这年11月,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刚好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去广州出差,陈毅作为分管政法的副总理,肩上的担子很大。

可能是由于刚到北京很多工作不熟悉,陈毅面临到一个关于“老政法”的巨大难题,他在不解的时候,曾向董必武等老前辈请教,老前辈说,这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政会议上就讨论过了。

这弄得陈毅更加为难了,正好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回到北京,陈毅马上把自己面临的问题给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帮助陈毅一起做好这件工作。

就这样,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陈毅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最后终于解决了这件棘手的事情。

当然,这是陈毅来到新岗位上的一次锻炼,这恰好说明了陈毅的能力。

接下来在1955年,毛主席又安排陈毅参加一次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会议,这让陈毅得到了又一次锻炼。

在别人看来,陈毅对军事,外交,统战工作比较熟悉,但把陈毅放在农业生产这个工作上,有点不熟悉,但是毛主席这样安排,是有充分理由的。

毛主席早就知道陈毅在苏区时就做过土地改革的工作,对土改也有自己的见解。

果然,1956年初,陈毅根据1200个乡镇做的调查工作,做了认真的分析,他还和省委书记们研究了很多条文,甚至亲自去调查,做着会议前的准备工作,最后顺利完成,干的相当出色。

1月26日,陈毅在干部大会上做了关于农业发展的报告,他满腔热血地介绍了自己辛辛苦苦弄出来的这个纲领,这就是新中国第一部“农业宪法”,可以说倾注了陈毅和毛主席大量的心血。

外交上的得力助手

陈毅自从来到中央工作,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锻炼,没有想到到1958年,毛主席直接让陈毅来当周总理的外交助手,他的才能在外交上开始大放光彩。

1958年考虑到外交事业上的各种繁杂事务,毛主席告诉周总理决定让陈毅同志顶上来,其实这也是毛主席观察很久的,在前几年,陈毅就参加了不少外事活动。

比如1954年10月,陈毅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出访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当时毛主席让陈毅在外国进行考察研究,把当地的一些好的政策都借鉴回来。

后来陈毅还跟着周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也就是著名的万隆会议,还有就是1957年,苏联的罗希诺夫来访,毛主席和周总理专门要陈毅也参加,在宴会上,周总理对外宾介绍说:“这位是陈毅同志,最近调到中央来的,以后准备让他来主持外交工作。”说完后,毛主席又补充了一句:“陈毅和我一起工作多年,是个好同志。”这句话给了陈毅巨大的鼓励。

1958年2月11日,陈毅正式以副总理身份兼任外交部长,从此以后,陈毅的主要工作就转战到外交战线上。

即便如此,陈毅在日记中说:“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有时候说话具有破坏性,容易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就脱口而出,不管轻重。”

但毛主席却喜欢陈毅的这种优点,说陈毅的这种性格正好就适合干外交。

这就不得不说陈毅在60年代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

当时陈毅在北京参加一个记者招待会,就现在的国际形势回答各国记者提出的问题,在近4个小时的招待会上,陈毅一直谈笑风生,气氛很好。

突然有个香港的记者问,中国政府怎么看待美国利用香港作为侵越战争的据点,陈毅听到这个问题,把墨镜一甩,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主权的问题,陈毅严肃地说道:“我告诉你,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中,愿意做出任何牺牲,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定要把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我们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来捍卫自己的祖国!”

陈毅这番话,让全场镇静,甚至静的可怕。随后陈毅压着嘴唇,叹息了一声,然后重重地说道:“实话说,我等待美帝国主义打进来,等了16年了,头发都等白了!如果我没有机会看到,我想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继续打下去!不要以为我是个好战分子,那是因为美帝国主义欺人太甚!”

陈毅部长这番话,可谓声若洪钟,铿锵有力,在场的所有记者都压着嗓子不敢说话,这就是最真实的陈毅元帅。

其实在举行这场记者招待会前,陈毅和毛主席以及周总理交换过意见的,但陈毅说的这样雷厉风行,也是毛主席没有想到的,他的回答让无数人拍手叫好!

其实,这只是陈毅在外交工作上的一个例子,毛主席之所以让陈毅担任外交部长,也是肯定陈毅在外交上的才能。

著名的几件事

第一:炮击金门

1958年7月,美国武装干涉黎巴嫩和台军对大陆的破坏活动,毛主席策划了炮击金门,毛主席认为,金门是中国领土,炮打金门是中国内政,美国无权干涉。

所以在外交上,陈毅积极配合,在接见7个亚非国家的大使时,陈毅警告他们说:“找敌人的弱点去进攻,但他们的弱点也有很多。”

在面对法国新闻记者的提问时,陈毅也毫不留情地说:“美国帮助他们,破坏我们的领土,这件事我不会忘记的。”

随后毛主席还写了《告同胞书》等,让陈毅去研讨,其实毛主席的文章做的很妙,部队在金门打打停停,拖住了美国人,最后美国不得不撤军。陈毅在外交上这次协助毛主席实现战略目的可以说十分完美。

第二,中印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把印度当做好朋友,但为了防止特殊情况发生,毛主席一直强调,对印度适可而止,不管是什么,争论都是暂时的,我们不能弄错了方向。

8月25日,中印边境发生了冲突事件,毛主席当时指示,我军不挑衅但也不能示弱,如果印军来犯,我们就出击,但是不追击。

对此,陈毅在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发表了讲话,一方面是批评印度这边一直想把英美帝国主义政策强加于中国,一方面又说和中国有好关系,这只不过是个小插曲。

但是印度方面却得寸进尺,一直在挑衅,对此陈毅继续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敌人继续入侵,我们马上反击,甚至歼灭印军,给予教训!

这些毛主席一开始就表示的思想,陈毅都执行的十分好,这是毛主席看中陈毅的原因之一。

在外交部长的岗位上,陈毅元帅一直是兢兢业业,认真完成工作,可以说完成的十分出色。

一直到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陈毅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规格和安排,毛主席是没有在参加追悼会的名单上的,当时毛主席刚生病,身体也不好。

但是在追悼会举办当天中午,毛主席突然在卧室问秘书,现在几点了。秘书说:“现在是1点。”

毛主席突然说:“备车,我要去参加陈毅追悼会!”距陈毅元帅追悼会还有两个钟头,秘书马上打电话给西花厅,周总理得知后,马上下达通知,提升了追悼会的规格。

我们虽不知毛主席为何会突然要抱病参加追悼会,但可以肯定,这恰恰说明了毛主席和陈毅之间的战友情,无比深厚。

毛主席穿着睡衣就出门了,秘书领着一个大衣追出去,毛主席就是这样去参加的,当时八宝山还没有暖气,毛主席的身体经受了巨大考验。

追悼会上,陈毅的夫人张茜哭着说:“主席,您怎么来了?”毛主席说:“我也来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啊。”张茜又说:“这里太冷了,您坐一会就回去吧。”毛主席眼含泪滴说:“不,给我也绑一个黑纱,我也要参加。”

他在陈毅的遗像前,默默三鞠躬,感动了无数人,期间毛主席专门召见陈毅的孩子们,“孩子们呢?把孩子们叫进来,我来替陈毅安排几句。”张茜赶紧让孩子们进来。毛主席十分欣慰嘱咐说:“你们的爸爸陈毅,是个好同志,你们要向爸爸学习……”

后记

其实,对于陈毅来说,毛主席和陈毅关系很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除了是战友,还是文友。

陈毅元帅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加上他的才气,所以他常常写诗,不过和毛主席的诗词比起来,陈毅的诗词更有现实主义色彩,当然,这不影响他们两个人一起吟诗作赋。

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就经常和陈毅讨论诗词,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人的诗词交流更加频繁。

毛主席曾说过,他自己不擅长写律诗,而陈毅是律诗高手,所以常常请教陈毅。而陈毅则不擅长写旧体诗,所以他们之间算得上是切磋,也是互相学习。

周总理说过:“我们的领导人中,陈毅同志擅长写诗,而且是高产作家,毛主席则不同,他写多少,但只要写出来就是气魄雄伟,但我们不能要求毛主席一天写一首,也不能干涉陈毅少写。”

这句话都是对他们两个诗人特点的总结。

当然,从陈毅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出来,陈毅本身就是个性格豪爽,直率豪放的人,从来不无病呻吟,有啥说啥,相必,这也是毛主席充分喜欢陈毅,认可陈毅的原因吧。

正所谓以文会友,作为风雨同舟的战友,他们之间也是惺惺相惜的。

如今,他们都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们的精神,以及他们留下的宝贵诗作,都将激烈着我们勇往直前。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