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狐妖小红娘》《锦绣安宁》《大奉打更人》……这些IP改编剧在数据上依旧漂亮,但观众的评价却越来越两极分化。有人感叹“还是那熟悉的味道”,也有人吐槽“魔改毁原著”。一边是播放量屡创新高,一边是豆瓣评分直线下降,IP改编剧正陷入“流量收割机”与“口碑灾难”并存的怪圈。

一方面,影视公司面对IP改编时,往往更关注商业价值,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和改编逻辑。过去,很多剧集打着“大IP”旗号,但剧情魔改、人物设定崩塌、特效敷衍,导致书粉和路人观众双双劝退。“借IP之名,行原创之实”,最终的结果就是“既没讨好原著粉,也没吸引新观众”。

另一方面,观众对IP改编的期待值变高了。早年《步步惊心》《琅琊榜》《甄嬛传》还能凭借精良制作和剧情逻辑赢得观众认可,但如今,观众不仅希望选角符合角色形象,还要求剧集能忠实还原原著精髓。随便魔改已经行不通了,大IP改编剧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

曾经,网文顶级IP版权动辄上千万,影视公司争相抢购,深怕错过“下一个爆款”。但从2022年开始,行业进入“降本增效”模式,版权交易价格一路走低。

如今,腰部IP的价格已经缩水,头部IP也难逃滑坡。过去砸重金买来的IP,如今可能连拍摄计划都没有,影视公司再也不敢盲目囤积IP。毕竟,观众不再为“IP加持”买单,投资回报变得更不确定,资本已经变得更加谨慎。

IP市场的降温,并不代表IP剧完全失去价值,而是影视行业正在探索更理性的开发模式。
1. IP方深度参与改编,降低翻车风险过去,IP改编剧往往是影视公司“一手操办”,原著作者基本没有发言权,导致“神改编”频频出现。如今,阅文、南派三叔等IP方开始深度介入剧本开发,比如《庆余年》的“三驾马车模式”(阅文+腾讯视频+影视制作团队),确保改编尽量符合原著逻辑,避免过度魔改导致口碑崩塌。

2. 影视公司更看重剧本质量,而非单纯“IP+流量”过去,平台评级IP剧时,“大IP”比“演员班底”更重要。但现在,行业开始倒过来看——与其买一个几百万版权费的IP,不如投资一个优质原创剧本。比如,今年爆火的《我的阿勒泰》,版权费仅20万,但剧集却凭借真实质感和优秀剧本大获成功,远超许多投资过亿的IP改编剧。

3. 小而美的剧集兴起,长篇网文IP价值缩水短剧正在冲击传统影视市场,尤其是16集以内的短剧成为新风口。《漫长的季节》《不良执念清除师》等短剧在内容上更精炼,节奏更紧凑,而动辄40-50集的长篇IP剧,越来越难满足观众快节奏的观剧需求。

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网文大长篇改编+流量演员”的模式,可能已经不再是市场主流。
最让传统影视公司头疼的,可能不是IP市场的降温,而是微短剧的崛起。
1. 微短剧改编成本低,回本快短视频平台崛起后,微短剧迅速成为新的内容消费形式。现在,一个热门网文的微短剧改编费用仅需几万元到几十万元,比传统长篇IP改编成本低得多。横屏微短剧的IP价格通常在10-25万,而竖屏微短剧的IP甚至低至几万元,且不要求独家版权。

2. 观众时间被短剧分流,长剧市场受冲击微短剧的优势在于节奏快、短平快、反套路,迎合了当下观众的碎片化观剧需求。这导致传统长篇剧集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许多“长篇网文改编剧”很难再现当年的爆款效应。

3. 影视平台与短剧平台的竞争加剧爱奇艺CEO龚宇最近就公开批评番茄小说旗下的红果短剧签订“排他协议”,导致长剧市场进一步承压。这说明,短剧的崛起,已经开始威胁到传统影视行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