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校毕业生,注定要经历一个格外寒冷的秋招季,就业市场如同凛冬将至,寒气逼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以往。
在众多挑战之中,“第一学历歧视”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每一位求职者的头上。
一个985硕士,投递200多家企业,收到简历的才15家,却还不是最终的录取结果,还需要进行三面四面,才能知道能不能被录取。
第一学历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985硕士
子尧,一位就读于上海985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应拥有光明的前途,却在秋招中屡屡碰壁。
子尧并非能力不足,也并非缺乏实习经验,只是因为本科就读于一所双非院校,便在求职的起跑线上落后于人。
她精心准备的简历,投递到近400个岗位,却只有15个获得了面试机会。
这巨大的落差,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当初的选择。
子尧不断地问自己,问身边的人:“我到底比别人差在哪里?”
曾经,子尧为了追求心仪的城市生活,放弃了北京211高校的录取机会,选择了上海的双非院校。彼时,她对第一学历的重要性懵懂无知,如今,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体会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
子尧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和她有着相似背景的求职者都在诉说着同样的困惑。
他们将985研究生学历视为一次“逆风翻盘”的机会,却发现,双非本科的“原罪”难以洗刷。
即便最终拿到了硕士学位,也无法完全弥补第一学历带来的劣势。
更令子尧感到无力的是,她亲眼目睹了第一学历带来的巨大差距。
子尧的一位朋友,本硕均毕业于211院校,但实践经历远不如她丰富。
然而,这位朋友仅仅通过一通电话,便轻松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而子尧的简历甚至没有通过比亚迪的筛选。
这巨大的反差,让她深刻地体会到:在某些情况下,第一学历就像是一张万能通行证,可以轻松打开通往理想工作的大门。
而对于那些没有这张通行证的人来说,则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却依然可能被拒之门外。
面对“第一学历歧视”的质疑,企业HR也有自己的苦衷,在他们看来,这并非恶意歧视,而是在海量简历面前的无奈之举。
HR的选择
钟景浩,一位在大型国企工作了六年的HR,他坦言,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绝对不会出现“非985、211不要”等字眼。
可在公司内部,却有着一套不成文的筛选标准。
对于一些核心管理岗、软件研发、算法研发等岗位,企业会对求职者的本科学历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并非毫无根据的偏见,钟景浩解释道,在人力招聘后台,有一套强大的简历筛选系统。
HR只需设置筛选条件,便可以一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简历,将非985、211院校的简历排除在外。像子尧这样的简历,很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面试官的视线之内。
钟景浩所在的企业,每年校园招聘都会收到几万份岗位申请。
面对如此庞大的简历数量,依靠人工审核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利用系统进行初步筛选,成为提高效率的必要手段,而“第一学历”,正是这项筛选机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另一位HRPeter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如今人才饱和的就业市场上,“优中选优”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第一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双一流院校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课外活动等,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格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Peter指出,虽然双非院校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从整体来看,双一流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有保障。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双一流毕业生,意味着更低的出错率,也意味着更低的招聘成本。
“可能那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有比你更优秀的人可以挑选。”
钟景浩的这番话,或许有些残酷,但却道出了许多HR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第一学历歧视”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一考定终身
“第一学历”的背后,是高考这座独木桥,在中国,高考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考。
然而,这场考试并非绝对公平,不同省份之间,人口基数、高校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使得高考的竞争环境并不均衡。
以河南省和北京市为例,2024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高达136万人,占全国高考人数的10%,而北京市仅有6.72万人参加考试。
然而,在高校资源方面,北京拥有8所985院校和26所211院校,而河南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
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河南考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样的分数,在河南可能只能上普通本科,而在北京却有机会进入211院校。
这对于那些出生在高考大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社会,高考成绩,不仅决定了大学的去向,也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发展。
这种观念,使得“第一学历”被赋予了过重的意义。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在如此庞大的竞争压力下,“学历歧视”成为了一种无声的筛选入口。
它将那些出身普通、第一学历不够亮眼的毕业生,排除在竞争之外。
这种现象,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也对社会发展造成损失,它浪费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争议
对于像子尧这样的双非本科、名校硕士毕业生来说,第一学历是他们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疤,他们渴望通过读研来弥补过去的遗憾,却发现这条路并不好走。
他们需要不断地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对于那些本科就读于双一流大学的人来说,第一学历是他们辛勤努力的成果,也是他们在竞争中的一张王牌,他们希望能够保持这种优势,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企业HR则夹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他们既要保证招聘效率,又要尽量避免“学历歧视”的嫌疑。
在他们看来,第一学历只是一个筛选指标,并非绝对的标准。
一位网友的评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你要发展,有学历比没有好,你本科已经不行了,硕士还不努力,要一直烂下去吗?”这句话,既是对那些“困在第一学历”的人的鞭策,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了“第一学历”的限制,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第一学历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肯努力,就有无限可能。
结语
对于2025届毕业生来说,这将是人生工作的一个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也会收获各种各样的惊喜,他们会逐渐成长,逐渐成熟,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们相信,只要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300余万个就业岗位和900多万毕业生的竞争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学历或许是一道门槛,但它并非不可逾越。
能力、努力、坚持,才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
让我们一起祝福2025届毕业生,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