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1949年9月初,毛主席当时正住在北京的香山双清别墅。他已经有两天没有睡觉了,在他心头有一个大问题急需解决。
毛主席坐在书桌前面,书桌上堆满了等待审批的文件,他眉头微蹙,左手夹着香烟,但是直到香烟燃尽,也没有吸一口。
随着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统治了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四分五裂、土崩瓦解,全国形势一片大好。
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原定下个月1号举行的开国大典那是势在必行,大典的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抗战14年,解放战争又打了4年,无数革命先烈追寻的光明,终于看见了希望。但是在毛主席的心头,却始终有一个地方让他十分担忧。这个地方就是,新疆。
新疆地处我国边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清朝的时候,新疆阿古柏叛乱,左宗棠上奏清政府: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大意就是,新疆是蒙古的屏障,如果蒙古受到威胁,京城就有危险。而毛主席考虑的问题,正是和左宗棠考虑的一样,他想的是,到底应该由谁去镇守新疆?
新疆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态势十分复杂。虽然1949年新疆已经和平解放,但是在毛主席的心里,新疆还是随时面临着被分裂的风险。
80年前,左宗棠率军西征,平定阿古柏叛乱,使用了铁血的军事手段进行强势镇压,最后阿古柏惨死,保住了蒙古,也解除了京城的危险。
和平解放后的新疆并不平静,当时新疆地区形势依然很复杂。新疆旧有的地方势力“赶走汉人”、一些反动分子的分裂思想一直阴魂不散。
毛主席考虑的是,曾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战友中,谁能和左宗棠一样担此大任。
寒夜如水,万物静谧。毛主席紧蹙的眉头舒张开来,因为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不仅胆大心细会打仗,而且还会耕田种地抓生产。
就是他了,毛主席拿起书桌上的笔,刷刷刷地写下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开国上将——王震。
在延安毛主席接见王震,和毛主席握手
1949年10月12日,王震点将挂帅,率领10万官兵进军新疆,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与剿匪行动。
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正如《凯歌进新疆》所唱的一样,10万人浩浩荡荡开往新疆。
那么毛主席为何认定王震可以解决新疆问题?而且最终新疆还成了王震的荣耀之地?这些还得从王震这个人开始说起。
1908年4月11日,王震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北盛仓乡马跪桥村一个佃户家庭。年少时候的他日子过得十分贫苦,甚至一度流浪街头。
1922年王震到长沙从军,后当了一名铁路工人,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在轰轰烈烈的工人大革命中,他积极投身工人运动。
开国上将王震将军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伪政府在全国各地大肆抓捕共产党员。也就是在这一年,王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王震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大梦想,他希望能跟随着共产党的脚步: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
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在乌云翻滚、白色恐怖猖獗的险恶环境中,王震依然坚持在长沙、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投身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震参与湘潭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先后在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任职多个主要职位。
青年时期的王震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在苦难中磨练,于革命中成长。率领部队经历了多次反“围剿”斗争,并且取得了巨大胜利,在长征路上,他是毛主席的先遣队。
王震将军在战场指挥战斗
1933年5月九渡冲战斗,王震带领战士们绕到敌军身后,出其不意大挫敌军,这一战红八军消灭敌军500余人,俘虏敌人1000余人。
经此一役让他声名大噪,被中革军委称赞是“湘赣省的空前胜利,是在河西战线上严厉地打击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配合了中央红军的伟大胜利”。
在烽火连天的红军岁月中,王震立场坚定、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在军事指挥、政治工作等方面都作出突出贡献,是一名令敌人心惊胆战的“革命猛将”。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对日军进行了数次伏击,破坏了日军的交通运输,为后来忻口战役的开展,取得了重大战果。
抗日战争时期的王震,他的战斗风格变得和他自己的性格一模一样,火爆直接,敢打敢拼不怕牺牲。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装备和日军装备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军民都害怕打不过日军的飞机大炮。但是王震却屡战屡胜,极大程度地挫败了日军的士气,提升了我军士气。
1938年冬,侵华日军进军山西汾河,目标直指晋东南,插入了我军后部,情况十分危急。时年30岁的王震奉命夺回汾河阵地。
在战前动员时,王震让战士抬出一口棺材,站在棺材上,他挥拳大声说:“我今天就将命交代这儿了,等会在战场上,我会第一个冲上去,如果我死了,你们就将我装进这口棺材中。”
战士们看到王震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士气一度高涨。这场战斗,双方部队激战一昼夜,八路军取得大捷,但王震头部负伤。
1938年2月开始,王震带领三五九旅连续收复7座县城,参加了上下细腰涧、作新村等战斗,大大小小战斗70余次,连战连捷。三五九旅被称为“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
王震将军(左1)
1941年初,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的封锁,陕北根据地内部缺少粮食、医药等物资,生活十分艰苦,根据地进入了异常困难的时期,毛主席下令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王震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率领他的359旅开进了南泥湾,开始了垦荒生产。
这个任务十分艰巨,王震蓄须明志,他每天都和战士们在地里耕种,身体力行。后来在南泥湾成功拓荒30万亩地,打下了1000万斤的粮食。
在未开垦之前,南泥湾非常荒芜,经过王震和战士们的努力,最终变成了米粮仓。
任务结束以后,王震的胡子长得特别长,在各个部队之间都流传着一个“王胡子”的称号。后来,“王胡子”也成为了王震的代名词。
王震的脾气十分耿直,做事情非常认真,如果遇到很重大的任务就会蓄须明志,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他就不会刮胡子,直到任务完成为止。
有一次,毛主席听说了王震这个习惯之后,见面的时候打趣地和他说:“我知道你叫王胡子,每次看到你留着胡子的时候,我就不去打扰你,因为你肯定遇到了艰巨的任务要完成。”
毛主席在一次和王震的见面中,他发现王震瘦了很多,在得知王震肠胃不好之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肠胃不好就要多多保重。”
在毛主席的眼中,王震是能文能武,不仅搞生产厉害,在带兵打仗上面,王震也十分英勇。
1947年5月4日,解放军总攻敌军后方基地蟠龙镇,时任二纵司令员的王震巡至前线,观察到敌军有溃逃迹象。他不顾警卫员的劝阻,立马取枪,跃出战壕,大声喊道:“我是王震,跟我来!”
士兵们在看到司令员身先士卒之后,他们士气高昂,一举夺下蟠龙镇,歼灭敌军167旅6700余人,活捉敌少将代旅长李昆岗。
不管是抬棺材作战还是垦荒大生产,王震的传奇功绩数之不尽。而真正让所有人敬佩的是,王震开拓了占中国六分之一土地的新疆大地。
1949年,王震41岁,他相继担任了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曾经单独约见王震,主席问道:“现在革命胜利了,你有什么打算啊?”。
毛主席和王震将军亲切握手
“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一切都需要我的新疆继续做贡献。”毛主席听到王震的回答十分欣慰,同时又有一些不舍。
由于王震的主动请缨,再加上他不管是打仗还是生产都很在行。不久之后,王震接到指示,毛主席将占中国土地六分之一的新疆交给王震管理。
对于王震来说,镇守新疆虽然艰苦,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但是这也是他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好地方。
1949年9月,王震率部解放青海,然后一路北上,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解放酒泉,进入新疆。正是这一次的新疆之行,王震从此和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早在1800年前,汉武帝文治武功,大破匈奴,首次在西域设立下都护府,将西域的大好河山收入西汉版图。
清朝统治时期,乾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朝堂之上说出““他族逼处,故土新归”八个字,”正式将西域命名为“新疆”,开始设立了新疆省。
新疆不止面积广大,物产丰富,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是西北之门户,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保护我国国民安全方面有重大意义。如果新疆地区丢了,中国的西藏、内蒙等地将直接受到威胁。
虽然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得以和平解放,但是当时的新疆依然属于农牧地区,老百姓的日子十分地贫穷,甚至很多地方还存在以物换物的情况。王震和部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吃喝问题。
王震在新疆受到群众爱戴
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解决新疆残余的分裂势力,以及旧封建贵族在国内的反动势力。当时在新疆主要有阿不都拉大毛拉叛乱,长期活动在新疆东部的山区和牧区的大地主乌斯满及其追随者的暴乱,以及穆罕默德·伊敏的分裂势力。
毛主席选派王震亲自坐镇新疆平叛,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棋。他将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王震这个湖南老乡,毛主席十分放心。
在临近王震西征之前,毛主席曾经对他说:“左宗棠曾留下了一句诗,‘新栽杨柳三千行,引得春风度玉关’,王震同志,我希望你到新疆后,能够超过左文襄公,把新疆建设成美丽富饶的乐园。”
事实正如毛主席所料,他没有看错王震,王震也没有辜负毛主席对他的信任,而且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1949年10月5日,第1兵团在酒泉召开了进疆誓师大会,王震宣读了向新疆进军的命令,宣布10月10日开始向新疆进军。
这是一次艰难的行军,王震率部靠两条腿丈量了从河西走廊到新疆天山南北的大漠戈壁,路途遥远、天寒地冻,物资给养严重缺乏。
六千里路风和雪
很多战士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严重的病症,但是由于药品稀缺,战士们得不到治疗,最终导致了队伍的减员。
在这10万西征大军中,有走过万里长征的老兵,也有刚刚入伍的新兵,甚至还有女兵。
“将军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渡玉关。绝漠红旗招展处,壶浆相迎尽开颜。”
这是陶峙岳将军在看到王震带领部下艰难进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后,赠送给王震将军的《七绝·迎王震将军入疆》。
然而,在新疆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当地的农民在交完地主粮之后,他们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余粮交给解放军?
粮食最稀缺的时候,战士们一天只能喝上一顿粥,他们饱一餐饿一餐却还要背负着几十公斤的包袱行走,在恶劣的环境下,支持他们的只有一股信念:“为建设祖国而战。”
祁连山上留下了钢铁的足迹,塔里河畔谱写着英雄的乐章。
历史上,左宗棠带领的湘军入疆用时两年有余。1943年8月,国民党7万人入疆,经历了三年的准备,最终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到了乌鲁木齐。
左宗棠照片
1949年王震率领的第一兵团在连续行军作战没有得到休整的情况下,只用了6个月时间就进驻了全疆各个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并且从国民党起义军的手中接管了千里边防。
这是行军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军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但是,进入新疆只是一个开始,等着王震大军的,还有更大的困难。
在新疆这个阶级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地方,有杀人越货的土匪,还有企图分裂分子以及国民党伪政权蛊惑下的反动分子,他们常常设陷阱暗杀解放军官兵,给战士们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危险。
在全国各地,剿匪的政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当时摆在王震面前的是,一面既要抓生产,一面还需要维护新疆的和平安定。然而匪患不除,何谈安定?
乌斯满枪决现场照片
4月1日下午,第十六师副师长罗少伟率机要秘书、参谋、报务员、警卫员等6人,乘小吉普车一辆,于七角井以东车古泉山地隘路,被叛匪40余人伏击,年仅30岁的罗少伟等5人壮烈牺牲。他是解放战争以来西北战场牺牲的第一位师级指挥员。
王震听闻此事之后拍案而起,罗少伟等5人的牺牲,叛匪的挑衅行为激起了王震军人的血性。
4月14日,王震指挥剿匪大军兵分两路,取道小路日夜兼程,打算打匪徒一个出其不意。打进叛匪巢穴大、小红柳峡时,匪帮乱成一团,丢下大批尸体,纷纷四散逃命,仅乌斯满和少数头目侥幸逃脱。
为了彻底歼灭乌斯满,解放军横跨三省,经过新疆、后青海、甘肃一带,最终在1951年的甘肃敦煌活捉乌斯满。最后乌斯满被带回新疆,经过审判对其执行了枪决。
王震亲自指挥消灭了乌斯满匪部
在新疆有一个笑话,很多人说,维族小孩一听说王震来了,都不敢哭了。从这一点能看出来王震当年在新疆的铁血手腕。王震剿匪力度之大,威名之显赫可见一斑。
王震心里觉得,尽管新疆的条件看上去非常复杂,但是各地的老百姓都是相同的。一旦你能让他过上好日子,他一定会感谢政府。
要想彻底解决新疆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建设新疆,让老百姓在这里过上好日子。
王震担任359旅旅长的时候,发扬艰苦奋斗的共产主义精神,将荒凉的南泥湾建成了粮仓。他的建设能力对促进新疆现代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时的王震入疆所率部队人数10万余人、收编的国民党起义部队有15万人。25万人每年要消耗粮食10余万吨,但是当时的新疆生产力低下,粮食年产量不足1万吨,连零头都没有达到。
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国家也很艰难。王震没有想过要给国家找麻烦,他又亲自撸起袖子带领军民一起干起了大生产运动。
王震在军民中交谈
1950年1月,王震命令部队士兵参与劳动,不准排挤任何人。一收到指示,数十万部队便赶赴新疆的戈壁山林,打响了全面大生产的战斗。
王震敦促每人必须拓垦6亩荒地,每年要拓垦荒地60万亩,制造粮食500万公斤,量产棉花180万公斤。
抵达石河子荒地的屯垦军队,包括了在陕北南泥湾进行生产运动的359旅,以及新疆和平起义部队。这些士兵一大半都来自农村,熟知农业,吃苦耐劳;有集体作战的传统,组织纪律性强,服从命令。
军垦军队在浩瀚的贫瘠荒地上面,就如同执行战斗行动那样,他们踏上荒凉的土地,和天地之间开始了较量。
茫茫无尽的荒地上面,五星红旗飘扬,人山人海,铁锹飞扬。他们四处垦荒田地、制犁、挖渠、筑路、架桥。当年,军垦部队拓垦了83万亩田地。收获6854万斤粮食,7500担棉花,372万斤油料。
一代代人戍边屯垦
数十年之后,陶峙岳老将军说道:“抚今追昔,石河子新城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由于王震同志的高瞻远瞩和卓越的见解,以及他果断的决策所致。”
以下文字出自:陶峙岳老将军赠送给老朋友王震的《书怀》。
“今日新疆建设之成就,实有赖于当时王司令员植其始基。缅怀往昔,因缀数语以志之。”诗中写道:“百年魔怪舞,国步苦艰难。重宵发惊雷,为民解倒悬。奇兵向边寨,春风渡玉关。将军何雍容,谈笑指天山。边军同举义,弃暗乐开颜。各族紧团结,军民同苦甘。改造大自然,开发戈壁滩。挥锄为富国,执戈以防边。万里若金汤,漠野变良田。且喜百业兴,万众齐争先。卅年勤建树,景物更鲜艳。伟哉共产党,饮水必思源。四化又长征,投砖幸有缘。遥望阳关道,欣看猛着鞭。”
我们如今吃到的哈密瓜,就是当年新疆垦荒的哈密地区所产的,新疆石河子的棉花全国有名,新疆的牛羊肉也是远销全国各地。
吃水不忘挖井人,其实这些都是王震将军和他所率部下的功劳,伟人事业,功在千秋。
1991年,83岁的王震将军任国家副主席,这一年他再次来到了新疆。他重复了自己在1980年所说的话:“今后要请我的战友和亲人把我的骨灰撒在这片土地上,希望和各族人民一起永远为祖国守住边疆。”
1993年3月12日,85岁的王震将军在广州逝世,逝世后捐献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他的骨灰撒在了新疆的天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