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师,根本的原因在于“以分数论英雄”

楚风雅 2017-11-20 19:56:38

案发现场

11月12日,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鲍方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行凶者是鲍方所带实验班的学生16岁的罗军,罗军平时成绩不错,曾经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根据湖南省沅江市通报,发生在沅江三中的这起案件,系因两人在办公室发生争执。 在此之前,罗军曾对鲍方布置的作业产生抗拒。罗军目前已被警方控制,是什么原因让这个16岁的少年将手中弹簧刀扎向自己的老师,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取证......当王平再次在派出所见到罗军,问他为什么杀老师时,罗军仰起头,眼睛闪躲,没有回答。(11月14日  中国新闻网——湖南高中生弑师案细节:刺班主任26刀后试图跳楼 )

截止11月14日清晨,这桩弑师案,弑师者罗军到底出于何种杀人动机,有关方面仍在调查之中;不过,在我看来,弑师,根本的原因在于“以分数论英雄”。

透过报道,我们多少也能看到一些弑师动因的“蛛丝马迹”;譬如,罗军“他平时爱在成绩不太好的同学面前炫耀说自己又考高了多少分,但几乎不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再譬如,当时班主任鲍方让大家观看一部励志电影,并要求同学们写完观后感再放假,而罗军走出教室,和鲍方说他不想写。“他的声音不大,但态度不好,很多同学都能听见,”那时班主任明显有些生气地和罗军说:“不想写就转班”,这些“细节”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沉思......

公允地说,现行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上,比起“组织上推荐上大学”,那是公平得多,也公正得多,我们不可全盘否定现行的高考制度。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落后”,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是有问题的,具体说来,就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以分数论英雄”,特别是教育系统对分数畸重的考核,也容易让一些师生“钻牛角尖”。反观之,如果没有“以分数论英雄”,班主任鲍方老师或许就不会说出“不想写就转班”,学生罗军或许就不会有“几乎不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或许就不会有悲剧发生。

“春兰秋菊,皆一时之秀”,你我他,有的人“开花”早些,有的人“开花”迟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可以有分数上的差异,但“以分数论英雄”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成败,那就有失偏颇。

固然,分数能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分数,不应该是衡量一个学子成败的唯一标准。人世间,当年的“尖子生”不一定成为“大家”,而成绩平平者也不一定就不能成为某一行业的佼佼者,这类正反两面的例子多了去了,所以说,“应试教育”的现状应该有所改变,应该尽快改变,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部已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这种教育改革,这种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所期待的是“越快越好”。(张传发)

0 阅读:0

楚风雅

简介:诗文风雅:惟楚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