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动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永动机试图在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情况下持续对外做功,这无疑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例如,巴斯卡拉的轮子,中间一个轮子连接着众多水银轴条,巴斯卡拉期望轮子转动时,轴条里的水银能不停移动,利用轴条力矩的不平衡性实现永动机的不间断运转。
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轮子两侧的力矩实际上相等,根本无法实现永恒运转。
第二类永动机则试图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并将其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
虽然看似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却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表述为 “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则表述为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
永动机的构想虽然美好,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这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
第一类永动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一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就像一座不可撼动的大山,阻挡了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之路。
它明确指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 。
在机械运动中,摩擦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就像一个无形的 “能量杀手”,会使一部分机械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内能,导致能量的损耗。如果没有外界持续输入能量来补充这部分损耗,机械的运动必然会逐渐停止,无法实现永动的设想。
第二类永动机则触犯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的热运动是无序的,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也具有方向性。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而不是相反。
这就意味着,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并将其完全变为有用功,同时不产生其他任何影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例如,在热机的工作过程中,为了使热量能够持续地转化为机械能,就必须要有一个低温热源来接收热机排出的热量,这是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
但是在微观世界中,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是否是某种永动机呢?
1827 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探讨花粉在植物受精过程中的功能时,通过显微镜观察浸入水中的植物花粉,意外地发现花粉微粒呈现出不规则状的运动。他起初感到十分困惑,不明白这些花粉微粒为何会如此运动。
于是,他又对其他植物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同样的现象。随后在 1828 年,布朗在《植物花粉的显微观察》一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发现,并正式提出了布朗运动的概念 。
分子热运动的本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原子组成,在热能的作用下,分子自由自在地在空间中碰撞、交换能量和动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和速度分布 。这种运动是物质热性质的基础,决定了物质的许多特性,如热膨胀、热传导等。
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是描述物质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反映了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取决于分子的动能,而分子的动能与温度直接相关。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动能增加,分子热运动变得更加激烈,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热运动变得更加缓慢,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减小。
例如,我们把一壶水放在炉子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逐渐加剧,水会逐渐从液态变为气态,这就是分子热运动随温度变化的直观体现 。
分子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间隙。
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作用力较小,因此气体有很大的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为引力和斥力,分子在平衡位置做无规则振动,分子间的引力难以约束分子的运动位置,所以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液体很难被压缩;
固体间分子间隙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又很大,所以固体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做无规则的振动,距离稍微小点就表现出很大的斥力,距离稍微大点就表现出很强的引力,因此固体有固定的形状,难以被压缩 。
分子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具有能量,即机械能。
从微观角度来看,每个分子都因具有能量而处于运动状态。单个分子的运动服从力学规律,但大量分子的集体运动服从统计规律,表现为无规则运动 。
在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具有能量。
从理论上讲,只有处于绝对零度(-273.15℃)的状态才会没有运动、没有能量,但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意味着,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存在方式都具有能量,有能量就必然在运动。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空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使在看似平静的房间里,空气分子也在不断地碰撞、运动,这是因为它们具有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宇宙诞生之初。
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使得物质中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开始运动,并一直持续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能量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它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
所以,永动机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虽然都涉及到 “运动”,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天壤之别。
永动机的核心在于 “做功”,它追求的是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或仅依靠单一热源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不断地对外输出功。
这一概念的重点并非仅仅是机器的持续运转,更关键的是要实现对外做功,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例如,早期人们设计的各种永动机模型,无论是利用重力、浮力还是电磁力等原理,其目的都是期望机器能够输出有用的功,如带动其他机械运转、提升重物等。
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一种热运动,它并不涉及对外做功。
分子的运动是由于分子自身具有能量,在微观层面上,分子之间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能量交换,从而呈现出无规则的运动状态 。这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外界是否提供能量无关,也无法被人类直接利用来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