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武侠故事无非就是为了寻求那种快意恩仇,但也正是因为这“快感”太便宜了,以至于武侠迷们对大多数故事看了就忘记,而且金庸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为什么?
其原因是金庸故事比较真实,并不是一味追求“爽”,即使是为突出那份真实感,也多写了些故事里的悲剧设定。
(小龙女、杨过剧照)
例如《神雕侠侣》里小龙女受尹志平局所欺的桥段就令人耿耿于怀,而女主人公受一配角所欺,足以推翻大家的看法,那时我们还都是懵懵懂懂的小青年,读到这里,不免感觉像“五雷轰顶”,直到今天,那时惊愕的心情还历历在目。
但尹氏当年的平局是否真的成功?
杨康当年为救穆念慈一心还获得了拜欧阳锋为师之机,便狠下心来杀了欧阳淞,后杨康被欧阳锋蛇毒致死,而在《神雕侠侣》里,金庸竟然安排杨过认欧阳锋为义父,实在是孽缘呐。
然而金庸好像并不打算欧阳家和杨家之间的恩怨就这样结束父子之情,其实小龙女会被尹志扳平羞辱,欧阳淞就是罪魁祸首,要不是自己用小人之心度日如年,君子之腹的小龙女又怎么可能定下来呢?
恶人下手,不免引来祸患,于是,欧阳淞带领杨过练功时,躲藏在旁边的尹志平局溜之大吉,走近小龙女,然后做人神共愤之事。
(尹志平、小龙女剧照)
然而,值得“庆幸”之处在于金庸并未把这一情节直接展现出来,只是一笔带过而已,这样,也就给读者们留下一丝念想,因为字面上的形容,无法证明小龙女必然是失身。
关于那事,书中是这么说的:“这个人在相拥抱的时候,一开始是极其怯懦的,以后就逐渐变得豪放放肆起来。小龙女惊骇不已想要张口而呼,为口舌难动而苦恼,却觉得那人以口相就吻了吻自己的面颊……只觉得他的手越来越不守规矩了,慢慢地为自己宽衣解带的小龙女动也动不了,只好让他做了起来,忍不住又惊讶又羞涩,却觉得杨过对自己的亲人怜密爱着,只希望两个人融为一体,忍不住神魂浮动,身心俱醉。”
事实上,读者惟一知道的是尹志平局确实吻过小龙女,对于别的事,金庸形容含糊不清,完全无法解释清楚,此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几乎无人知晓。
也许您要说,就算是旁人以及从上帝角度出发的读者都不一定了解实情,那么尹志平局与小龙女这对事件当事人来说,他们总是应该了解实情的吗?
然而,结合自己的身份,自己真的未必了解真相。
尹志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身为丘处机得意门生,终年修道于终南山,堪称最为真诚者,若不是这样,怎么会被认为是全真教新一代掌教中的不二人选呢?
而从之后尹志平局,在蒙古人攻打重阳宫的时候,赵志敬和其他人就已经投降了,并且尹志平局誓死不从,足见其内心有情有义,这样的意思,当然是因为他一直听师父的话,恐怕连终南山也没下过几回,因此对男女之事,他是否有可能只是把自己的认识放在“亲吻”上?至少,本书仅呈现这一点。
(尹志平、赵志敬剧照)
看看小龙女吧,那么更别提了,她简直是白纸一张,连活死人墓也没出几次,怎么能明白男女之事呢,然后她和杨过就在一起了,也从来没有做过真正越界的事情,充其量不过是接吻。
比如这段描述:“小龙女盯着杨过看了半晌,忽然‘嘤’的一声,扑进了他的怀里。杨过抱着她,吻了吻她的嘴。小龙女被他吻得魂不守舍,手伸过来搂着他的头和脖子凑着嘴回了吻。”
再到后来尹志平局和赵志敬谈及当年的往事时,也只提到了关键词“吻”,原著道:“那一晚她趴在地下玫瑰花前一动不动,无论我怎么亲吻她心疼她、亲吻她小小的嘴巴和面颊,她都丝毫没有反抗,而是顺水推舟地走过来,自告奋勇地离开了我。”
因此当年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其实谁都不知道,即使当事人也很可能误解了此事。
而且除当事人外,书中有3个细节可证当年“尹志平同事”不过是个误解。
第一点就是小龙女当时所处的地方就在玫瑰花丛之中,而这一点书中都提到了:“杨过爱花香,更是在他的居屋前栽上玫瑰茉莉等香花。”
在这种花丛中,不要说什么不轨的话,就是动一下身体,都免不了要受到花刺的伤害,而且从头至尾,不管尹志平局里还是小龙女里,都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但是要是两个人仅仅是接吻就有道理。
第二点就是“守宫砂”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小龙女之所以会觉得自己失身,就是因为胳膊上守宫砂消失了,但是这件事情真的能证实女人是无辜的吗?起码从金庸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些只是无稽之谈。
(小龙女、公孙止剧照)
原著第七回末尾,他就亲自否定了这种说法:“小说中仍提此法,不过表示当小说中事件发生之时代,此法曾普遍流传。读者把它看作是中国南宋时代的民间迷信,无须轻信。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官府也经常传唤稳婆(有经验之接生婆)来识别妇女……也没有把守宫砂作为真正的识别依据。”
第三点即小龙女在绝情谷中准备与公孙止翻脸时,书中提到过这么一段:“这天公孙止让她和杨过无法团聚,她已有以死相拼的念头,就是用西服下藏着的双剑,只等公孙止医治杨过后,立即伺机相刺,若不胜,则自刎殉国,绝不会把贞操丧于绝情谷。”
由此,金庸还默认小龙女还是完璧之身。
(杨过、小龙女剧照)
这样看来“小龙女在尹志平的局里丢了”该是一种误解,但如果金庸从第三人称角度来解释这个“误会”的话,原著剧情似乎并没有那么曲折,只能用“骗”来形容他几十年来一直为这件事纠缠不清的人们,看懂其中细节后,还大能打开心结。
不是人神共愤,而是人神共想[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