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再写:看朱屺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
《从一个笔触看见时代 - 解读朱屺瞻五六十年代的艺术蜕变》
站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的展厅里,我被墙上那幅《山水十二品之雨中》深深吸引。湿漉漉的笔触下,山峦若隐若现,恍如雨帘中的剪影。这幅作品让我想起一个老画家曾说过的话:"写生须写出活处。"这不正是朱屺瞻在五六十年代艺术探索的生动写照吗?
临窗细看展览现场的速写本,纸张已经泛黄,但笔触依然鲜活。那些年,朱屺瞻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二登黄山、两上井冈山,从北京到广州,从武汉到西安,他用画笔丈量着新中国的山河。这些速写本就像是时代的备忘录,记录着一个画家对新生活的热切观察。
翻开朱屺瞻先生的《癖斯居画谈》,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到了解放后,我全力以赴地专攻中国画,与其说是开新端,不如说是遂初志,很有'归去来'的快感!"这种"归去来"的心境,在他1957年与钱瘦铁的川陕之行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那趟历时两个多月的壮游,不仅是一次写生,更是一次艺术的朝圣之旅。
"学而不厌"——这方钱瘦铁赠予朱屺瞻的印章,道出了这位艺术家在六十多岁时依然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从塞尚到马蒂斯,从石涛到齐白石,朱屺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自己的艺术坐标。
展厅里的《马桥公社》和《淀山湖打捞矿铁图》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展现了朱屺瞻对时代的独特观察。他没有简单地描摹表象,而是用充满张力的笔墨,将农村的生机与工业的力量融入传统山水的意境之中。这种创新,体现了他对"新国画"的深入思考。
行走在展览中,我被一件件作品牵引着穿越时光。那是一个要求"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的年代,朱屺瞻却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开辟了自己的道路。他的笔下,既有对自然的真实观察,又蕴含着深厚的文人气质。这种平衡,在当时的美术界显得尤为难得。
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次展出的34件(组)作品中,"山水十二品"、"积肥图"等多件作品都是首次公开亮相。这些作品像一座座里程碑,标注着朱屺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历程。看着这些久未示人的珍品,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站在朱屺瞻的艺术轨迹前,我常常思考:一个画家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展览给出了答案——真诚地面对时代,同时坚守艺术的本真。朱屺瞻的五六十年代,正是这样一段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的岁月。
在离开展厅前,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些饱含生活气息的写生作品。它们是朱屺瞻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貌,更见证了一位艺术家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些作品将持续展出到12月8日,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画坛巨匠在人生重要阶段的艺术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