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中基(右)与余思敏(左)2月传离婚,港媒星期二(4月15日)拍到郑中基(圈图)现身香港湾仔家事法庭。(互联网)
这场未公开的法律程序,将两人长达13年的婚姻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事件背后交织着职业危机、心理健康挑战与公众人物的隐私困境,折射出香港娱乐圈的复杂生态与社会对家庭伦理的深层关切。
郑中基与余思敏的婚姻危机早有端倪。2024年8月,郑中基突然宣布终止与合作10年的经纪人何庆湘的合约,指控其“工作及道德操守有问题”。
与此同时,余思敏在社交媒体上传疑似酒店地毯的照片,配文“大事发生”,引发外界对其婚姻状况的猜测。随后,郑中基公开承认患有抑郁症及酗酒问题,宣布暂停演艺活动,由妻子陪同赴美接受戒酒治疗。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婚变传闻的前传。
2025年2月,两人被曝正在办理离婚手续,结束13年婚姻。3月余思敏45岁生日时,郑中基未现身庆生,且双方社交媒体账号互相取消关注,进一步坐实婚变传闻。4月15日的闭门聆讯中,郑中基面对记者追问时反复质疑消息来源,仅以“多谢关心”回应,其消瘦的身形与回避态度加剧了舆论的好奇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离婚诉讼涉及子女抚养权争夺。两人育有一女郑梓乔(14岁)及一子郑梓仁(10岁),郑中基曾在公开场合展现父爱,如参加女儿学校活动并现场演唱。但在法律程序中,双方如何平衡子女利益与个人诉求,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郑中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事件蒙上阴影。2024年8月,他在声明中坦言,因2000年飞机闹事事件及失败婚姻的压力,长期依赖酒精逃避现实,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这种“借酒消愁”的应对方式,不仅损害了其公众形象,也可能影响婚姻关系。
余思敏作为妻子,曾陪同他赴美治疗,但疗程结束返港后,两人关系未见改善,反而加速走向破裂。
职业危机与婚姻困境相互交织。郑中基与经纪人何庆湘的矛盾成为婚变导火索。他指控何庆湘“道德操守问题”,暗示可能存在利益纠纷或私人关系越界。
尽管何庆湘未公开回应,但事件导致郑中基的经纪公司“机动娱乐”陷入动荡,其复出计划亦受影响。2025年3月,郑中基以中分长发造型复出,开设节目试水,但公众对其状态的质疑声仍未平息。

此次事件凸显公众人物在舆论场中的特殊处境。家事法庭的闭门聆讯本应保护当事人隐私,但媒体通过“线人”获取消息,引发郑中基对“司法透明”的质疑。
这种现象反映出香港娱乐圈“狗仔文化”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正如中国法院网指出,公众人物的隐私需与公共利益平衡,过度曝光可能侵犯其家庭权益。
郑中基父亲郑东汉的回应颇具代表性。他表示“离婚与否是他们两人的事”,但强调“不要影响孩子”。这种态度既体现家族对隐私的重视,也折射出香港社会对名人家庭的宽容限度。
然而,余思敏在社交媒体上的“新篇章”暗示,部分公众人物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塑造舆论形象,与传统的隐私保护观念形成张力。
事件对郑中基的职业生涯造成显著冲击。其参演的影视作品及商业代言陷入停滞,复出节目虽获部分粉丝支持,但口碑两极分化。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为娱乐圈敲响警钟——明星的心理健康问题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能演变为公共事件,损害个人与行业声誉。
余思敏的处境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前有线主播,她曾因主持灵异节目《怪谈》受到关注,但婚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此次婚变后,她通过社交媒体展现独立形象,可能为其重启事业铺路。这种“从家庭主妇到独立女性”的转型叙事,契合当下社会对女性自主的推崇,也为她赢得部分舆论支持。
目前,静冈地检对郑中基保留处分,法律程序仍在进行中。若双方达成和解,可能减轻法律后果,但子女抚养权争夺仍是难点。公众期待郑中基与余思敏能以理性态度处理纠纷,避免对子女造成二次伤害。
事件的深层启示在于,公众人物需在聚光灯下守护个人边界。郑中基的经历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不应被视为“丑闻”,而应通过专业渠道解决;余思敏的社交媒体策略则提示,名人可适度利用舆论场表达立场,但需把握分寸。
郑中基与余思敏的婚变事件,既是个人生活的转折,也是观察香港娱乐圈与社会伦理的棱镜。当明星光环褪去,法律与道德的天平不会因身份倾斜。事件的最终走向,将考验当事人的智慧,也将为公众人物如何平衡隐私、责任与舆论压力提供重要参考。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