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下场让菲律宾胆战心惊,担心南海动武的,可不止一个国家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2-25 19:52:45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历经三年战火之后如今俄乌冲突总以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到了尾声,在战争期间出钱又出人的乌克兰和欧洲都没有上桌,反而是美国和俄罗斯展开了和谈。

而这个结局也给中国周边的小国敲响了警钟,越南和菲律宾尤甚。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在这场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和欧洲都付出了什么。

先说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几乎打掉了一代人。在战争开始的早期,乌克兰的士兵人手就不够用了,乌克兰已经开始满大街抓壮丁了,参军的年龄也是越放越宽,从25岁一下降到了17岁。

不久前在乌克兰西部的一座征兵站,一名母亲甚至用自爆的极端方式来对抗强制政府的强制征兵,她的丈夫与长子已战死前线,仅存的小儿子成了家族最后的希望,而征兵处却要他也踏上战场。

这种撕裂人性的场景,与千年前杜甫笔下《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的悲鸣遥相呼应,可如今乌克兰却连古人“存者且偷生”的底线都未能守住。

战争的残酷远不止于战场。乌克兰女性在战前便因经济困境被称为“欧洲子宫”,战后性别比例崩塌的阴影下,乌克兰的女性为了生存,不得不做更加突破底线的事情。

而另一边欧洲也同样深陷泥潭,由于失去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供应,欧洲各国的电价飙升逼近房租,工业生产线因能源短缺几近停摆,涌入的难民加剧了社会矛盾,曾经高举制裁大旗的政客们,如今面对民众的愤怒显得苍白无力。

讽刺的是,这场冲突的最大输家成了局外人。乌克兰的土地被割裂,资源被抵押,欧洲的财富遭收割,而真正的谈判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的筹码在交换。

华盛顿以“援助”为名向基辅输送的750亿美元实际到账资金,最终演变成一场5000亿美元矿产抵债的豪夺;莫斯科则默默巩固了对乌东地区的控制。

当泽连斯基在协议上签字时,这位曾经的“抗俄英雄”已成为困局中的提线木偶——拒绝签字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而签字则坐实了“卖国者”的骂名。

这场博弈的结局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政治中最冰冷的逻辑:小国的命运往往只是大国交易的注脚。

当乌克兰的硝烟尚未散尽时,东南亚的海域已悄然泛起涟漪。先是曾频繁在南海与中国对峙的菲律宾船只,近半年明显减少了挑衅行动。

接着越南高层接连访华,签署多项基础设施合作协议;缅甸军政府一改往日暧昧态度,主动配合中方打击边境电诈集团。

这些曾被西方视为“反华先锋”的国家,在看到了乌克兰的结局后纷纷选择转向,其中以菲律宾的转变尤为典型。

2023年初,其海岸警卫队仍以“搁浅”为由在仁爱礁与中国海警对峙,美国航母舰队高调现身南海声援。然而到了年末,菲总统马科斯公开指责“外部势力试图分裂东盟”,并搁置了多项美菲联合军演计划。

越南则加速推进中越铁路项目,其外交部发言人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这些动作的背后,是乌克兰危机带来的震撼教育:若美国连欧洲核心地带的盟友都能抛弃,远在东南亚的小国又能在其战略棋盘中占据多少分量?

美国对乌克兰的“抛弃式善后”撕开了霸权承诺的华丽外衣。战争初期,白宫高调承诺“与乌克兰站在一起”,但三年间,超过60%的所谓援助资金最终流向了美国军火商的账户。

当乌克兰需要战后重建时,华盛顿的解决方案是将其矿产开采权打包抵债,而欧洲盟友的抗议被直接无视。

这种赤裸裸的利益至上逻辑,让旁观者看清了一个现实:依附霸权的小国,随时可能从“马前卒”沦为“提款机”。

回望百年历史,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困境从未改变。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在美苏压力下狼狈撤军。

1979年中美建交后,台湾当局瞬间从“反共堡垒”变成“弃子”;即便是军事实力雄厚的乌克兰,也在美俄交易中失去了18%的国土。

而今,当菲律宾学者在《马尼拉时报》撰文提醒“乌克兰的今天可能是我们的明天”时,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揭示了地缘政治的残酷本质。

中国的应对策略为这个困局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当西方在俄乌冲突中疲于制裁时,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在2023年突破2400亿美元。

当美国施压东南亚国家选边站队时,RCEP自贸区已覆盖全球三分之一经济体量。这种以经济发展替代军事对抗的思路,正在重塑小国的生存法则。

越南对华出口连续五年增长,中老铁路将内陆国老挝变成区域枢纽,这些实利远比空洞的安全承诺更具吸引力。

美国主导的旧秩序正显露出致命裂缝。从沙特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到匈牙利三次否决欧盟涉华议案,再到非洲54国集体拒绝跟随西方制裁俄罗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拒绝“非友即敌”的二元叙事。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当霸权体系下的“保护”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60%,全球南方国家自然选择用脚投票。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小国的选择从未如此清晰。乌克兰的悲剧证明,将国家安全寄托于他国的“安全保障”,无异于在沙上筑城。

国际格局的深刻重构正在加速。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最新民调显示,在东南亚18-35岁青年群体中,认为“中国是更重要经济伙伴”的比例达到68%,较五年前翻倍。

这种认知变迁的背后,是高铁代替了航母外交,是跨境电商链接起田间地头与海外市场,是绿色发展协议取代了军事基地条约。

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时,参与国关注的已不是“如何防范中国”,而是“如何抓住中国机遇”。

其实这几年中国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发展自己的经济。反而是美国到处搞事,结果搞得自己离心离德,中国在国际上反而越来越吃得开了。

毕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亘古不变的道理。

参考资料: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