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有林场,就没有广西桉树

森林驴 2024-05-30 20:57:54

前文有说,“没有东门林场,就没有广西桉树。”作为广西桉树的种源之地,东门林场的地位举足轻重。毕竟,种苗是林业的“芯片”。

而在广西桉树发展的历程中,国有林场同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扮演着关键的引领角色,完全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国有林场,就没有广西桉树”。

解放之后,百废待兴。

1954年3月,广西在最南端的合浦县创办山口林场,在这片三面临海、背靠陆地的干旱黄沙荒原上种植窿缘桉4多万亩,开始了广西桉树的规模种植之旅。

虽然由于未经良种选育而生长慢,且木材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但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1965年,广西在南宁地区成立“桂南林业局”,这个类似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的机构开始种植窿缘桉、柠檬桉和野桉。同年,随着钦州地区重新划归广西,以桉树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国营钦廉林场也划归广西管辖,同时也引入雷林一号。

在桂南林业局撤销之后,又分别创建东门林场、石塘林场和黎塘林场等国营林场,并营造了一定数量的桉树林。

1978年开始桉树引种试验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成果不多。到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仅为150万亩左右,也只是局部地区的小规模种植,并没有形成“气候”。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澳大利亚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合作,其中一项就是在广西东门林场合作开展桉树试验研究。

这个被誉为国际林业技术合作成功典范的野外种植项目,在桉树引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让广西拥有了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和国内最大的桉树育种群体,还掌握了组培工厂化育苗新技术和速生丰产新技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桉树科研、生产管理人才。

2002年4月,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速生丰产林发展的意见》,正式吹响了速生丰产林发展的号角。

尽管有着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诱人的扶持补助,但民间仍然心存疑虑,尤其对于国外引入的桉树半信半疑,初期的进展并不如意,观望意味甚浓。

就在这个时候,国有林场站了出来!

国有林场,是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性事业单位,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叫国营林场,其主要任务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提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国有林场的示范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自治区直属的13家国有林场,他们率先在林场内种植桉树100多万亩,还充分利用国有林场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上的优势,在林场外的集体林区以承包或租赁等方式,还组建了造林部、营林公司,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足迹遍布广西全区,辐射造林就达到300多万亩,而且均为高标准营造的桉树。

强大的示范效应、赚钱效应之下,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各地掀起史上罕见的桉树种植热潮,中国速度再次彰显,广西桉树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年以20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种植面积增长了差不多20倍。

目前,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4550万亩,相当于每10个广西人就拥有9亩桉树,桉树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赢得了“中国桉树看广西”的美名。

经过新一轮国有林场改革之后,广西现有国有林场共145家,其中公益性质事业单位136家、公益性企业单位9家,经营总面积约为2800万亩,约占全区林地12%,其中场内经营面积1788万亩,场外经营面积超过1000万亩,而区直国有林场场外经营面积更是超过了场内经营面积,实现了“再造一个林场”的目标。

从林场内,走向林场外;从过去大种树的“山大王”,到如今多种经营的“山总裁”,广西国有林场不断加快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双赢之路,成为了广西最优质森林资源的富集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示范基地。

在桉树产业链上,广西国有林场的布局非常完善,从种植端的八桂种苗,到肥料端的华沃特,再到加工端的林业集团、国旭集团……从一株苗到一棵树,再到一张纸或一块板,国有林场的身影无处不在,而且还把触角延伸到了广东、贵州、云南,甚至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

广西拥有着全国最多的桉树,而且生产着全国最多的木材,在这个产业金字塔,广西国有林场就是站在塔尖的那一个,绝对的实力担当。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