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蠕蠕也算是模仿圈的神了,每次模仿都能拿捏住精髓,你甚至还能从她的脸上同时看到董卿和周涛的影子👇
而在这条视频之前,李蠕蠕有一个看了非常让人不适的视频,因为内容过于真实导致羊在看的时候甚至暂停了几次缓和心情🥲
我们普通人和超级大网红的共同点,竟然问题都出在根儿上?👇
2000w粉丝又怎样?还不是因为一句话破防提前声明:这绝对不是什么私心安利,毕竟这姐24年真的太火了🙏
年初《黑暗荣耀》让乔妹口碑再次刷新,也把凌晨跳绳走路外八的妍珍给带爆了。
本来吧,姐和妍珍长得是一点都不像,结果发起疯来一模一样。
好消息:很像;坏消息:太像了👇
到了年末,《再见爱人》三对嘉宾人均奇葩,看得网友抓心挠肝,李蠕蠕的模仿更让节目上了一个高度。
如果是模仿妍珍的时候还只是神似,那么现在她的水平已经到了邪门的程度
看这个嘴巴,既像麦麦也像亮子👇
就算模仿全员也不在话下,姐一人千面,导致网友都有点恨屋及乌。
这不是模仿博主,应该是克隆博主
向佐新电影上的时候,蠕姐也出来模仿:不仅有穿着小香风和皮裤的宣传场景,还有对刘耕宏直播间的“美洲豹”还原
因为太像甚至被向佐和向太翻了牌子,趁热打铁来了第二波合作😂
就这样,李蠕蠕凭借自己出神入化的还原成了年度最常被人刷到的网红,某音也在年末给姐拍了个微纪录片。
该片上线即爆,因为很多人都通过李蠕蠕更到了自己。
纪录片叫《蠕蠕想第一》,开场就是李蠕蠕的回应——
“很多人问我创作是不是没有瓶颈,其实我每做完一个视频都是瓶颈。”
李蠕蠕是一个单打独斗的人,一个人找选题,写剧本,甚至连服装、打光、道具等都是她自己完成。
从0做到全网2000w粉丝,李蠕蠕吃到了互联网的红利,也铸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奇迹。
在她工作的地方,四面的灯光都环绕着她,亮得几乎看不到黑影,但当灯光熄灭,她面对镜头,聚光灯外的她是一个很典型的东亚小孩。
李蠕蠕成功后,父母从安徽来深圳探望,妈妈在饭桌上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来没有约束过我女儿,我们不骂她。
面对镜头,妈妈不愿展现不和谐,她一边笑着说话,另一边是李蠕蠕沉默地吃低头饭。
李蠕蠕的成长背景其实不差,妈妈在医院工作,爸爸在大学做管理,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衣食无忧。
但这个家庭很焦虑。
李蠕蠕的童年是在打压中度过的,妈妈从小不让她留长发,一是觉得爱美会让孩子分心,二是觉得自己上班会来不及打理。
李妈妈是个很干练的人,她不论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对待孩子的要求更是严格。
小时候李蠕蠕参加英语听力比赛,这是个拿到资格都值得炫耀的比赛,但当李蠕蠕拿着第三名的奖状回家时,妈妈说——
“为什么不是第一?”
李是哽咽着说完了这个回忆,妈妈在旁边却是一脸嫌弃地说着“不可能”。
当时李蠕蠕是全校唯一一个得奖学生,她在学校收获了很多掌声和鲜花,但回家后爸妈看都没看那个奖状。
直到现在,妈妈也不愿承认自己当时的刻薄,她说:如果真的发生了,我现在就把它赖掉👇
李妈妈好像从来不觉得自己做过什么错事,以至于李蠕蠕问她记不记得她曾做过一个很伤人的事时,妈妈下意识回答:我肯定不记得。
女儿耿耿于怀的伤痛,就这样被母亲笑眯眯地否定掉。
当时李蠕蠕的表情顿住了,想开口却说不出话,仿佛一瞬间回到了童年👇
后来李蠕蠕把那张奖状撕了,她不想看到那张在父母眼里代表着“失败”的三等奖。
她每天活在焦虑之中,因为她觉得短视频是她唯一能够拿到很高名次的领域。
她曾经参加过很多次主持人比赛,但都是最后一名;参加《奇葩说》却被领导开除。
父母对她的期望很大,她却一次次“搞砸”,短视频是她的稻草,是她向父母证明的方式。
李蠕蠕的爸爸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压力,小时候是母亲打压,长大后则面对着老爸的时刻关注。
每次李蠕蠕发完视频,爸爸都是前几个点赞的人,他会点评女儿的视频内容是否正能量,流量如何,也会给出自己的意见。
他一边对着镜头诉说自己的理想主义,朗诵诗歌;另一边的李蠕蠕看着自己发出的视频焦虑着数据👇
这个家庭有爱,却又割裂。
大家因亲情绑定在一起,可没有人能彼此理解。
当画外音问李妈妈觉得女儿累不累时,她轻描淡写回了一句:年轻就该累一点,为什么要停下来呢?
纪录片的结尾,李蠕蠕说自己或许终其一生都不能甩开焦虑,她能做到的就是与焦虑同行。
而且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压力是源于身边最亲的人。
虽然视频只有20分钟,但真的太窒息了。
他们是典型的东亚家庭,爱与打压并存,以至于李蠕蠕意识到了自己对成功的焦虑根源,也无法选择谴责父母。
父母没虐待她,把她好好养大了,导致她对父母释放爱没人接受,释放恨又无法恨得彻底,只能一人在负面情绪中挣扎。
东亚小孩仿佛就一直活在这种“结构性弱势”之中,很多人都在同一个模版中长大。
父母和学校为了成绩束缚你的天性,压抑你的情绪,长辈们终其一生都在攀比,贯彻优绩主义教育。
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父母的荣辱好似一直跟孩子的成长强相关,期望值高的父母甚至接受不了孩子一事无成的可能性。
而作为孩子,大多数人是反抗不了的,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的教育。
一旦你认可了这个价值标准,那么就会在无形中被父母的意识操控,一旦让他们失望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
就像终其一生对父母自证的李蠕蠕,永远活在一种拧巴之中,她很想停下来,可是不敢,她潜意识里就是想做妈妈口中的“第一”。
当然,羊不是在审判蠕蠕父母哈,只是他们家作为一个典型充斥着儒家文化的烙印💔
只有当我们正视它时,才有可能从中解脱。
东亚亲子关系,大多数时候只能自救李蠕蠕的家庭模式其实很像是一种层层压迫,爸爸在平时生活中没有过多参与到女儿的教育,但却对她有很高的要求。
而妈妈本身就是东亚文化中的一环,爸爸的压迫给她,她再无意间地压迫孩子,完成闭环。
这种包裹在家长之爱里的刀子,是很多人东亚小孩焦虑的源头。
我们的教育体制其实是有点奇怪的,就像李蠕蠕被妈妈质疑为什么没拿第一,我们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父母给出的一个假想敌,他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可以是父母脑子里的完美小孩。
父母总在要求我们进步,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成绩or成就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从古代科举制到现代高考,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崇尚掌控感的社会中,我们不被鼓励冒险,追求结果和稳定的秩序。
古时候崇拜圣贤,现在倡导优绩。
父母把自己对未来的焦虑感传给孩子,以至于你无论怎么努力怎么优秀都逃离不了家长的注视。
因为在出结果之前,一切都不是定数。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恐惧未知的东西,最后却被父母一句“我只是希望你少吃点苦”给终结了。
可大多数孩子都是李蠕蠕,在父权制家长结构下,家庭的内部秩序决定了孩子在权力结构的底层。
东亚孝道文化充满着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掌控和支配,用“温顺的爱意”主导着孩子完全独立前的人生。
当然,羊不是说所有父母都这样哈, 只是以传统视角来看的话,大多数东亚小孩都活在父母的道德权威下。
那么我们如何不成为焦虑的李蠕蠕?
首先,学会课题分离,换句话说就是适当降低自己在家庭中的道德感:父母的辛苦、痛苦、思想、生活方式都与你无关——
这种“无关”的意思是你不需要上赶着解决他们的问题,听从他们的指挥,没必要因为没人达到他们的要求感到内疚。
长大后,在与家人共生或亲密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和原生家庭的意志分离,你的选择和你的行为只服务于自己,不要考虑过多父母的感受。
卸掉心理枷锁,夺回自己人生的主体性才是关键。
而逃离了父母的情绪控制,就要来治愈自己:摆脱东亚教育灌输的优绩主义,建立多元的价值体系。
说句现实点儿的话哈,世界就是个金字塔,能够站上顶点的人注定是少数,比较就是不幸的根源!
长期生活在单一的评价制度中不仅会焦虑不安,也会丧失对自己的评价能力。
李蠕蠕追求的“第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死局。
求认可就是被PUA的开始!
也许有人认为自己逃不出来的原因是物质焦虑,但是「追求物质确保生存」和认为「追求到足够多的物质才是成功」是不一样的概念!
任何事都不该成为你追求价值和认可的唯一来源,不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抗冲击力很差。
痛苦和焦虑往往来自于角度而非事件:你眼中的自己才是自己。
寻求认可就是被PUA的开始,当世界的NPC又如何?
先和父母思维割席,再寻求人生的多元价值,这就是东亚小孩最好的反叛。
切割父母中不完美的部分,亲妈说自女儿当儿,亲戚当我妈面让我卖房帮我妈养老,新厨房差一油烟机就是不用等等。而她亲戚可以一包一包的拿东西,我回家拿点鸡蛋被说少拿点。过后就说年纪大了忘了。我只当我妈吉祥物,花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