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在长征途中和张国焘斗争的时候,那可是我这辈子最黑暗的一段经历。”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今理县)卓木碉开了个会,这个会是要另立“中央”的。
会上,张国焘自己当了“临时中央主席”,还放话要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这四个人的党籍给开除了,甚至下达了针对这四人的“通缉令”。
张国焘为了丑化毛泽东等人,让人在会场贴了一幅漫画。那漫画里有只特别大的啄木鸟,正把它的大嘴朝着毛(毛泽东)、周(周恩来)、张(张闻天)、博(博古)四人伸过去要啄。
张国焘在什特特意拿出那张漫画,很是得意地讲:“今天咱们在卓木碉开会,‘卓木碉’这名字可吉利了。卓木碉不就是啄木鸟嘛!咱们就得像啄木鸟似的,把红军里的蛀虫从革命事业这棵大树里给啄出来!”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都担任过中共的最高领导或者负过总责。张国焘居然想把他们统统“开除出党”,这不明摆着嘛,他就是想取代这几个人,自己当上党的最高领导人。
张国焘这位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就因为太想追逐权力了,把毛泽东当成了死对头,最后就走上了叛党这条路。
1918年10月的时候,25岁的毛泽东到北京来了。经他的老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特别赏识毛泽东,就在北大图书馆给毛泽东安排了个助理员的工作,每个月能挣八块大洋。
在毛泽东到北大的两年之前,张国焘早就在1916年秋考进北京大学理学院了,成了这所知名大学的一名学生。
张国焘有一回在图书馆偶然借到一本《新青年》。他读完这个刊物后,就把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俩名字牢牢记住了。
这些人里头,啥主义都有人信,张国焘,就凭着他那超厉害的口才和脑子,在这些人当中混得如鱼得水,这还成了张国焘特别引以为傲的资本。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张国焘可积极,就这么成了北大的一名学生领袖。
张国焘从监狱出来后,被推选成北京的学生代表,要到上海去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在大会上,人家推举他负责总务方面的工作。张国焘心里就想,自己可是“五四运动”里响当当的学生领袖,咋没让他当学联主席?他心里就特别不满,直接就拒绝接受学联给他安排的总务负责人这个职位,回北京去了。
张国焘后来讲过为啥自己回北京,他说:“那时候,我最想的还是读完大学,给自个儿的前途打个底儿。正巧,杜威、罗索这几位有名的学者到北大讲学了,这让我更来劲儿了,我可热心去听讲了。”
有一天,张国焘到北大拜访李大钊,巧的是,当时毛泽东正在李大钊家里。李大钊就给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张特立,也就是张国焘同志。”
毛泽东早听说过张国焘,晓得他是北大的学生领袖。当下就赶忙走上前去,积极地伸出右手,朝着张国焘自我介绍道:“我是湖南的毛润之。”
没成想,张国焘压根儿就没伸手去和毛泽东握手,只是朝着毛泽东点了点头,接着就大大咧咧地一屁股坐下了,像旁边没人似的跟李大钊在那儿高谈阔论,可把毛泽东晾到一边不管了。
张国焘初次见面就给毛泽东难堪,这事让毛泽东一直都忘不了。
好些年之后,毛泽东跟斯诺聊起自己和张国焘在北大认识的事儿的时候,特别有感触地讲:“他瞧不上我这个乡下出来的土包子!”
尽管这样,毛泽东仍想趁着张国焘和李大钊谈话的时候插上话,讲讲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想法。
毛泽东每次想发言的时候,李大钊就会停下自己的讲话,鼓励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很明显,李大钊想让毛泽东和张国焘能多交流交流,最好能成为朋友。可张国焘,显然看不上一口湘音、穿得很寒酸的毛泽东,老是打断毛泽东说话。
毛泽东跟斯诺讲过:“那时候我职位低,在张国焘眼里,我就像不存在似的。他们忙得很,哪有闲工夫听一个图书管理员讲南方话……”
这刚一见面后没多久,毛泽东就离开北京回湖南去了。他到湖南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对他那可是相当器重、特别赏识。
1921年6月,毛泽东接到通知,要他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收到通知后,毛泽东就和何叔衡一块儿从长沙出发,去参加这个特别伟大的大会了。
6月29日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和何叔衡偷偷地从长沙小西门码头,坐上了开往上海的小火轮。为了保密,他俩都没跟朋友说自己要去参加一个特别伟大的大会,所以那天来给他们送行的就只有毛泽东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杨开慧。
杨开慧手里拎着个小皮箱,箱里装着毛泽东换洗的衣服,还有他爱吃的豆豉辣椒,以及杨开慧特地煮熟的、据说吃了可保一路平安的几只茶叶蛋。
党的一大代表好多都是年轻人。何叔衡是代表里最年长的,也才45岁;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仅仅19岁。这些代表平均年龄28岁,这刚好就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
在这次大会上,张国焘又碰到毛泽东了。和上次在李大钊家时的傲慢态度不一样,这次张国焘竟然主动跟毛泽东打起招呼来:“润之,路上挺累的吧!”然后还兴高采烈地说起两人在北大见面的事儿。
张国焘为啥这么做?其实原因特简单。张国焘是一大的主持人,在他看来,毛泽东不过是一大的记录员,根本威胁不到他的地位。
张国焘料想的没错,在党的一大上,他被选入中央局,负责组织工作。
张国焘后来跟自己的心腹何畏提起过当时他对毛泽东的印象。张国焘说:“毛泽东老是穿着件布长衫,看着就像个白面书生,浑身上下都透着湖南的那种土气。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比王尽美、邓恩铭强多少。”
在大会上,他从来没提出过啥具体主张。不过他特能说,还喜欢辩论。跟人闲聊的时候,他就爱设圈套。要是对方一不小心掉进去了,弄得自己自相矛盾很窘迫,他就会得意地笑起来。
1923年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的时候,这是两人第三次见面。这次大会上,毛泽东被选进中央局,头一回进入党的领导核心,张国焘,他落选了。
可1925年1月中共四大的时候,张国焘又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再次回到了中央。四大之后,毛泽东就到湖南考察去了,还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党的五大之后,根据党的部署,张国焘和周恩来前往南昌筹备南昌起义,毛泽东,就到湖南去领导秋收起义了。打这时候开始,一直到1935年,他俩就再也没碰过面。
南昌起义都准备妥当了,张国焘却想退缩了。他说要停止起义,和张发奎一块儿打回广东,再从南向北发展革命,这想法自然被周恩来等人给抵制了。
周恩来向来都是温文尔雅的,可这一回却很罕见地拍着桌子,冲着张国焘吼起来:“你到底是想支持干下去,还是要阻止我们干?”
恽代英跟着站了起来,冲着张国焘就指责开了,他说:“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犯下的错误,那可是把中国革命给害惨,多少同志都因此没了命。现在南昌起义啥都准备好了,你又要来阻拦我们的行动。你要是再这么动摇人心,咱们可就对你不客气了,非把你打倒不可!”
张国焘瞧见大伙都不赞同自己,只能耷拉着脑袋,丧气地讲:“行吧,我少数服从多数,你们拿主意吧!”
1935年6月的时候,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顺利会师。6月25日那天,毛泽东老早就到了两河口场口,没一会儿,张国焘在好多警卫的簇拥下,也来到了两河口。
毛泽东一见到张国焘,就主动走上前去抱住他,乐呵呵地说:“国焘同志,咱们可算是团圆了!”
张国焘特别热情,他热情地和毛泽东拥抱,还跟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一个一个地握手,热情洋溢地说道:“你们辛苦!”
张国焘跟中央领导人挨个握完手之后,又握住毛泽东的手,很是感慨地讲:“老毛,咱俩都分开八年!”
毛泽东也颇有感触地讲:“没错,1927年7月的时候我们就分开了,这都过去8年!那时候一分别,咱们就各自组织士兵暴动、农民暴动去了,后来又各自拉起了一支主力红军队伍。这一路走来,那是充满了艰难坎坷,如今在川康边界这儿又聚到一块儿了,这真的是让人心里有太多的感触!”
欢迎仪式上,张国焘代表四方面军对中央的到来表示欢迎,还说:“以后就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战斗、奋进!”
张国焘心里真是这么想的吗?肯定不是。
在这次会师的时候,毛泽东看到红四方面军贴了好多“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的标语,就问四方面军的干部:“你们咋知道中央红军有三十万?”
毛泽东被告知:“这是张主席推算出来的。”是那个干部说的。
多年之后,徐向前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讲道:“我当时就寻思,中央红军哪能有那么多人?他们从江西一路打仗过来,伤亡、减员肯定特别厉害,人不可能有这么多。”
张国焘说过,中央红军那可是老大哥。中央红军的人数比他们多五倍那是肯定的事儿。当时,他们四方面军有八万人,要是按照五倍来算的话,中央红军应该超过四十万。他们就说三十万,这已经是留了余地的了。
张国焘心里打的小算盘是,中央红军力量那么强大,要是自己能当上最高领导人,那不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嘛。
可会师之后,张国焘很快就察觉到一方面军不管是人数,还是装备啥的,都比四方面军差得远。他仔细一打听才明白,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的时候也就8.6万多人,到现在就只剩下两万多人,枪支弹药也没剩下多少了,哪有他之前以为的三十万人那么多?
当时张国焘指挥的四方面军可有八万多战斗人员,装备和后勤补给都特别充足,那真叫兵强马壮。
于是张国焘心里就忍不住冒出一个个疑问:面前的一方面军,还是那支把国民党军吓得魂飞魄散的部队吗?这支疲惫的部队还剩多少战斗力?……
张国焘想到这些的时候,失望之中又有了一种得意的感觉,心态就开始变了。他觉得吧,四方面军的人多枪也多,根本没必要把中央当回事儿。就连共产国际顾问李德都发觉,打这时候起,“张国焘老是摆出一副主人的样子。”
张国焘分裂中央,他打着“了解遵义会议情况”的幌子去找博古,还挑唆博古说,四方面军不认可遵义会议的决定,还称博古是共产国际批准的总书记,博古应该继续在中央负总责。
张国焘怎么也想不到,博古,军事能力是有点不足,可党性那是相当强。在这事儿上,博古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分得清对错,直接就拒绝了张国焘的拉拢还有试探,还说自己铁了心要服从遵义会议的决议。
后来毛泽东知道这事儿后,夸赞博古是个“特别有原则、特别有组织观念的人。”
在博古那儿吃了闭门羹之后,张国焘就铁了心要直接跟中央和毛泽东把话挑明了。
两河口会议的时候,中央定下了两个方面军一块儿北上的战略方针。可张国焘,他偏提出反对北上的理由,说:“从这儿再往北走,就全是没啥遮蔽的黄土荒山了,咱们的军队容易被敌机攻击。”
陕甘北部这地儿人少地多,粮食方面可远远比不上川陕甘边境那块儿,没人家那么富裕。宁夏,南边有黄河,东、西、北三面都是大戈壁滩,咱们要是去了那儿,敌人很容易就把咱们给封锁。还有,现在松潘北部的敌人情况都不清楚,冒冒失失地就往那儿去,这可老危险了。
在这次会议里,张国焘不但否定中央北上的方针,还怪罪中央和军委的路线不对,提出要改组军委。
会后,毛泽东找了政治局的几位同志商量办法,张闻天表示要把自己的总书记职位让给张国焘。
毛泽东坚决不同意张闻天的想法,说道:“不行,总书记的职务可不能给他,不然革命的政治方向就全变了!”
中央想要团结张国焘,于是决定给他增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还打算成立一个能统管一、四方面军的总司令部,让朱德当总司令,张国焘当总政委。但张国焘根本不满足,依旧坚持他自己的“南下计划”。
张国焘的南下计划,政治局里没一个人支持。就连不怎么会指挥的博古都能看出来:“南下川康,就像麻雀飞进阴沟似的,进去了就出不来,那就是条死路……”
张国焘,在政治局几乎都反对的情况下,还是铁了心要南下。他还抛出一个分裂的想法,说要是一方面军想北上的话,那四方面军就单独南下。
中央为了红军能团结起来,就决定把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混合编在一起,分成左、右两路军一块向北进发,中央机关跟着右路军走,张国焘,就带着左路军行动。
可张国焘,他根本就不按照中央北上的方针来做。他偷偷地命令陈昌浩带着右路军往南走,还提出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搞了个伪中央,自己封自己当主席,甚至把中央的主要领导都开除出党了,还妄图用武力来对付党中央。
为了教育和挽救张国焘,也为了保全左路军,毛泽东展现出了领袖的广阔胸怀。他始终在努力争取张国焘,让他撤销第二中央,重新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
张国焘带着四方面军南下之后,就过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左路军的人数就从八万多掉到了三万多。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最后没办法,才只好取消那个伪中央然后北上。
张国焘到陕北以后,好多同志都强烈要求批判、清算张国焘的罪行。张国焘对这事儿特别抵触。后来,在毛泽东耐心的劝导下,张国焘总算给中央写了份检讨,承认自己“说否定中央的政治路线那是假的,实际上就是为了抢夺红军的最高指挥权”。
1938年4月的时候,张国焘借着去祭拜黄帝陵这个机会,从西安跑到武汉去了,还公然叛变投敌。
张国焘叛逃这事儿,在延安的年轻人里激起了不小的动静。有一回,毛泽东在成仿吾、罗迈他们陪着去陕北公学检查工作的时候,就在陕北公学针对张国焘叛逃事件做了一次公开讲话。
毛主席在讲话里很风趣地讲:“天下的大势,就是分的时间长了就会合,合的时间长了又会分。张国焘跑去祭陵,后来却当了逃兵。不过,世上的事儿从来都是好里有坏,坏里有好,不会一直不变,像铁板那样硬邦邦的。咱们共产党里头也存在机会主义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
说到这儿,毛主席手指着宝塔山讲道:“延安的宝塔山可是全国人民的一盏明灯,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不顾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奔向延安。”
可是张国焘瞧不上延安,说延安就像块鸡骨头,吃起来没味儿,扔了又有点可惜。我就讲,延安起码有两块“肉”,一块是坚定得很的政治方向,另一块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说到这儿,毛主席看了看会场四周,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为啥要自愿到延安来吃苦?”
毛主席提出的问题让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的,有的讲是为了抗日,有的讲是为了参加革命,啥说法都有。
毛主席很风趣地讲:“大伙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怕吃苦还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张国焘不明白这个事儿。他就是个假革命的,到最后落得个孤孤单单的下场,可怜巴巴的,还走向反革命道路了,自己跟党、跟人民都决裂了。所以,中央已经做出决定:把张国焘的党籍给开除!”
这时候,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毛主席的讲话深入浅出,还充满哲理,这讲话把延安青年人心里的疙瘩给解开了。同时也让大家明白了,中央和毛泽东虽然没能成功争取、挽救张国焘,可这让四方面军的同志看清了张国焘的真实面目。
张国焘最后叛逃的时候,连一个警卫员都没带走,这就说明,他早就成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