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质疑徐向前打仗能力,仅一战过后便说:我来拜师,心服口服

玖歌看历史 2024-11-16 21:42:44

王树声质疑徐向前打仗能力,仅一战过后便说:我来拜师,心服口服

世人皆知王树声将军是开国大将,却鲜有人知他年轻时曾对徐向前元帅的军事才能抱有质疑。在那个硝烟弥漫的1929年,当徐向前初到红31师时,这位面黄肌瘦的指挥员着实没给人留下多少好印象。作为红31师第一大队党代表的王树声,更是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首长这么瘦,真的会打仗吗?"然而,短短数日之后,王树声却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主动登门拜师。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这位桀骜不驯的将领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徐向前又是用怎样的军事才能征服了这位未来的开国大将?

一、初次相遇的质疑

1929年春天,红31师驻扎在大别山区。这支部队刚刚经历了一场重大变故,原师长吴光浩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为了稳定军心,党中央暂时封锁了这个消息,但红31师的指挥权必须尽快确定下来。

当时的红31师正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方面,部队装备简陋,仅有二十余支步枪,弹药储备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正在集结兵力,准备对这支革命力量进行围剿。更为棘手的是,部队士气因为损失了原师长而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徐向前被任命为红31师副师长,前来接管部队。他到达的那天,天气阴沉,细雨绵绵。徐向前身着一身略显陈旧的军装,体型清瘦,说话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这样的形象与战士们心中威武的将军形象大相径庭。

当天下午,徐向前在营地召开了见面会。他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向全师官兵介绍自己的经历和对部队建设的设想。然而,台下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战士们私下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新来的副师长像个教书先生,有的则怀疑他能否指挥好战斗。

王树声作为红31师第一大队的党代表,在部队中威望颇高。他在红31师已经服役多年,经历过大小战斗数十次。当时的王树声正值壮年,身材魁梧,说话直来直去。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当着全体指战员的面提出了质疑。

"首长,我们这里可不是演讲的地方,是要真刀真枪干仗的。"王树声站起来说道,"您看起来身子骨不太结实,恐怕经不起战场上的颠簸。"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等待徐向前的反应。但出人意料的是,徐向前并没有动怒,反而露出了一丝微笑。他平静地说:"打仗不在个头大小,也不在嗓门高低。咱们很快就有机会实战,到时候大家自有公论。"

就在这时,通讯员匆匆跑来报告:国民党军李克邦部和罗霖部已开始向红31师驻地逼近。两支敌军都是精锐之师,装备精良,人数众多。这个消息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凝重。徐向前立即开始布置防御工事,调整部队部署,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做准备。

二、生死一战显身手

1929年4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大别山区雾气缭绕。红31师的指挥部内,徐向前正在桌前研究地图。前方侦察员传来消息:李克邦部两个团已经抵达东北方向的青山岭,罗霖部一个旅也在向西南方向推进,意图形成包围之势。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徐向前当即召开紧急会议。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作战方案:首先在东北方向设置诱敌阵地,以少量兵力吸引李克邦部主力;同时,主力部队隐蔽在西南方向的山林中,等待时机给敌人致命一击。

王树声所在的第一大队被安排在东北方向的诱敌阵地。这个任务极其危险,要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正面进攻。当时,第一大队仅有百余人,而对方却有近两千人的兵力。

战斗在上午九点打响。李克邦部的先头部队刚一进入伏击圈,红31师的战士就打响了第一枪。敌军顿时如同惊弓之鸟,仓促应战。王树声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向预设阵地。

战斗进行到正午时分,形势突然发生变化。李克邦见久攻不下,竟然调来了一个炮兵连。炮弹呼啸着落在红军阵地上,将防御工事炸得支离破碎。就在这危急时刻,徐向前的声音通过通讯员传来:"坚持住,再坚持一会儿!"

下午两点,战斗进入最关键时刻。李克邦部的主力已经深入伏击圈,正准备发起总攻。就在这时,徐向前一声令下,隐藏在西南方向的红军主力突然杀出。这支奇兵从侧翼猛攻敌军,打得李克邦部措手不及。

徐向前亲自指挥这次反击。他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用手势和哨声指挥部队行动。敌军被打得阵脚大乱,开始溃退。王树声见机带领第一大队从正面追击,与主力部队形成合围之势。

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终,李克邦部损失惨重,丢下大量武器弹药仓皇撤退。而原本准备增援的罗霖部,在得知李克邦部战败的消息后,也不敢轻举妄动,匆忙撤离了战场。

这场战斗,红31师以不到千人的兵力,打败了数倍于己的敌军,缴获步枪两百余支,机枪数挺,还有大量弹药物资。更重要的是,这次胜利大大提振了部队士气,也让所有人见识到了徐向前过人的军事才能。

当晚,在收拾战场的间隙,王树声仔细回想着战斗的每个细节。徐向前不仅准确判断了敌情,选择了最佳战机,而且整个作战过程环环相扣,显示出高超的指挥艺术。这位看似瘦弱的指挥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三、月夜拜师研战法

战后第三天的夜晚,皓月当空。徐向前正在灯下研究地图,忽听门外传来脚步声。来人正是王树声,他手里还提着一壶老酒。这位年轻的党代表站在门口,开门见山地说:"首长,我来向您请教。"

徐向前连忙让他进屋。王树声将酒壶放在桌上,从怀中掏出一个破旧的笔记本。这个本子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这些年的作战心得。王树声翻开本子,指着其中一页说:"这次战斗中,您是怎么判断出李克邦会派炮兵增援的?"

徐向前指着桌上的地图解释道:"你看这里的地形,是一片开阔地,正适合炮兵发挥。李克邦是黄埔军校出身,受过正规军事训练,遇到强大阻力时肯定会想到利用炮火优势。"

王树声连连点头,又问:"那您为什么选在下午两点发起反击?"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困扰着他。按照常理,正午时分敌人体力消耗最大,应该是最好的进攻时机。

徐向前站起来,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山影说:"你注意到没有,那天下午两点左右,太阳正好照射在敌人正面。他们要往我们这个方向观察,必然会受到强光影响。而我们的主力是从侧面进攻,阳光对我们的影响就小得多。"

这番解释让王树声恍然大悟。他提起酒壶,给徐向前倒了一杯,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说:"首长,我之前对您有偏见,实在是惭愧。这一仗,我是彻底服了。您能不能收我做个学生?"

徐向前摆摆手说:"咱们都是同志,何必分什么师生。"但王树声执意要行拜师之礼。就这样,在这个月明之夜,两位后来的开国将领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军事研讨。

这一夜,他们谈了很多。徐向前给王树声讲解了如何根据地形选择战机,如何判断敌军动向,如何把握战场节奏。他还特别强调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在这次战斗中,正是由于事先掌握了敌军的详细情报,才能够准确预判对方的行动。

王树声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不知不觉间,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当王树声准备告辞时,徐向前又叮嘱道:"打仗不光要靠勇气,更要讲究谋略。你要多看书,多思考,把每一次战斗都当作学习的机会。"

从那以后,只要有空闲,王树声就会来找徐向前讨教军事问题。他们时而在地图前研究地形,时而在野外实地考察,时而对过往战例进行分析。徐向前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作战经验传授给这位求知若渴的学生。

四、师徒联手屡建功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红31师在徐向前和王树声的指挥下,战功卓著。1929年夏季,他们先后在大别山区域打了几场漂亮仗,每一次都充分展现了师徒二人的默契配合。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七月初的麻城之战。当时,国民党军在麻城集结了三个团的兵力,准备对红31师发起进攻。敌军仗着兵力优势,摆出了重兵压境的阵势。但徐向前和王树声却看出了对方阵型中的破绽。

徐向前发现敌军三个团呈品字形排列,看似稳固,实则首尾难以相顾。他立即制定了"分而击之"的作战计划:由王树声率领第一大队佯攻敌军正面,吸引其注意力;同时,主力部队绕到敌军后方,切断其退路。

这个战术在执行时遇到了意外情况。敌军似乎预料到了红军可能会迂回包抄,特意在侧翼埋伏了一支部队。但王树声凭借在徐向前指导下学到的经验,及时发现了这个伏兵。他没有按原计划正面强攻,而是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用一个排的兵力在正面制造声势,自己则带领主力悄悄从另一个方向突破。

这一变通得到了徐向前的肯定。徐向前随即调整部署,命令其他部队配合王树声的行动。最终,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漂亮:不仅歼灭了敌军的伏兵,还把敌军主力分割包围,一举击溃了这支优势之师。

八月中旬,师徒二人又在白马关设伏,一天之内连续击退了敌军三次进攻。在这次战斗中,王树声负责正面阻击,而徐向前则指挥部队在两翼设伏。当敌人的主力陷入红军布下的口袋阵时,王树声立即下令全线出击,与两翼的伏兵形成合围之势。这次战斗,他们不仅打退了敌人,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九月初,红31师在霸王庙伏击敌军运输队,再次显示了师徒配合的威力。这次行动中,王树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运输队必经的山路上挖掘陷阱,然后用小股部队诱敌深入。徐向前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加以完善:在陷阱前后都布置了伏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围圈。

这次伏击异常成功。敌军的运输队果然中计,车辆陷入陷阱后顿时乱作一团。就在这时,红军各路伏兵同时发起攻击。战斗仅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就以运输队全军覆没而告终。这次战斗不仅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还进一步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这些战斗中,徐向前和王树声形成了独特的配合方式:徐向前负责全局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指导,王树声则在具体战斗中灵活运用,常常能够随机应变,打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战果也越来越显著。

五、分别前的最后一战

1929年深秋,大别山区的枫叶已经泛红。红31师接到上级命令,要调往鄂豫皖苏区。这意味着徐向前和王树声即将分道扬镳。但在离别之前,他们还要完成最后一次重要任务:阻击追击部队,确保主力安全转移。

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敌军调集了五个团的兵力,从三个方向包抹过来,意图围歼红31师。形势危急,但徐向前却显得胸有成竹。他召集各部队指挥员开会,布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根据计划,王树声率领的第一大队担任后卫,负责吸引敌军主力;其他部队则分成几路,携带重要物资向指定地点转移。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凶险异常。因为后卫部队必须既要牵制住敌人,又要保存实力,确保最后能够安全撤离。

战斗在凌晨开始。王树声的部队在山口设置了多处障碍,巧妙地延缓了敌军的追击速度。当敌军好不容易清除了一处路障,前进几百米后又会遇到新的阻碍。这种战术不仅消耗了敌人的体力和耐心,还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到了中午时分,敌军开始分兵包抄。一支部队试图从侧翼迂回,切断红军的退路。这正是徐向前预料到的情况。他早就在可能被包抄的要道上部署了埋伏,当敌军迂回部队进入伏击圈后,立即遭到了猛烈打击。

下午,战斗进入最关键的阶段。主力部队已经安全转移,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后卫部队脱离战斗。徐向前和王树声商议后,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他们命令一部分战士制造出大规模转移的假象,实际上却准备从另一个方向突围。

傍晚时分,浓雾开始在山间弥漫。这正是突围的最好时机。王树声下令部队点燃了许多篝火,在原地留下喧哗声,而真正的部队却悄悄地从另一个方向撤离。当敌军发现中计时,红军已经安全脱离了战场。

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红31师不仅成功掩护了主力转移,还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完美配合"。徐向前在战术指导上的老练与王树声在战场执行上的灵活,再一次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战斗结束后,徐向前和王树声在一处山坡上告别。临别前,徐向前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本《孙子兵法》送给了王树声,并在扉页上写下了"兵者诡道"四个字。这既是对过去战斗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就这样,经过将近一年的共事,这对亦师亦友的革命战友暂时分别。虽然此后各自在不同的战场上征战,但他们在大别山区建立的战功和结下的情谊,已经成为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而那本《孙子兵法》,也在后来的岁月里,一直被王树声带在身边,直到战争结束。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