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青文评过去 2024-09-17 03:59:38

公元前234年10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得到消息后,曹魏朝堂一片欢声笑语,而蜀汉朝堂则一片哀愁叹气。

所有人都觉得蜀汉这下要玩完了。毕竟蜀汉皇帝刘禅是出了名的不靠谱。说不定哪天,蜀汉就被他折腾没了。

直到刘禅连斩3位重臣,人们才意识到:刘禅这人不简单,他之前都是在装傻罢了。

这3位重臣分别是谁?刘禅又为何要处死他们呢?

这第一个被处死的是李邈

李邈此人出身益州豪族,其有兄弟三人,皆有大才,时人称作“李氏三龙”。唯独李邈被排除在外,由此可以看出李邈此人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而且不知为何,李邈总是喜欢和领导唱反调、对着干,放眼整个三国,都找不到这么奇葩的存在了。

刘备夺取益州后,为了笼络益州豪族,便大肆封官。李邈被封了个益州从事。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好在可以常伴主公左右,只要做得好,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结果,在一次酒宴上,李邈公然指责刘备不应该夺取益州。刘备气得差点当场把他拖出去斩了。幸亏诸葛亮觉得他为人耿直,出面力保,李邈才得以保住小命。

此后,李邈便跟着诸葛亮混。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重用李邈,其一度做到了丞相府参军、安汉将军的位置。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果因为马谡刚愎自用,丢了街亭,导致功亏一篑。

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打算处死马谡。这种事情,谁都不敢插嘴,结果李邈却跳了出来,极力反对处死马谡。

李邈看似说了一堆大道理,但是压根没抓住关键:不处死马谡,那这次北伐失败的责任谁来背?诸葛亮吗?

但凡有点眼力劲的人,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来。亏李邈宦海沉浮这么多年,怎么和个小白一样。

诸葛亮也懒得和他解释,直接将他赶回了成都,以免碍事。对此,李邈一脸无辜:马谡可是你的爱徒,我可是在替你说话,怎么最后倒霉的却是我呢?

诸葛亮去世后,李邈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认为诸葛亮大权独揽多年,皇帝刘禅必定对诸葛亮不满。因此他急忙上奏弹劾诸葛亮。

奏章中,李邈提到:诸葛亮身为丞相,权倾朝野,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不得不防。

刘禅看到李邈的奏章,乐了。你都说诸葛亮权倾朝野了,这朝堂上的大臣,有几个不是诸葛亮提拔任用的?我现在要是将诸葛亮治罪,这些人会怎么想?到时候朝堂大乱,我这个皇位可能都坐不稳了。

于是,刘禅果断下旨,将李邈赐死,以安大臣之心。

这第二个被处死的是刘琰

这刘琰也是一位神人,他被处死的原因令人很无语。

刘琰在蜀汉的地位之高,少有人及。倒不是他本事有多大,关键是他的资历极老,而且身份超然。

刘琰是在刘备出任豫州刺史的时候追随刘备的,那时候刘备身边只有关羽、张飞。至于诸葛亮,还不知道在哪里玩泥巴呢。

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琰和刘备一样,也是汉室宗亲。有他加入,无疑进一步坐实了刘备“皇叔”的身份。

此外,刘琰这人擅长交际,交友甚广。因此,刘备无论是参加宴席,还是宴请宾客,总喜欢带着刘琰。而刘琰也发挥特长,为刘备争取了不少支持者。

对于刘备来说,这刘琰就是蜀汉集团的门面,亏待不得。

不过刘琰真正发迹,还要等到刘备去世后。此时蜀汉老臣大多不在,刘琰资历最老,且又是宗室身份。仅凭“德高望重”四个字,在朝堂上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就连皇帝刘禅都要喊他一声叔伯。因此,刘琰得封都乡侯、卫尉、中军师、车骑将军。其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和李严。

而且这里的排位说的是实权,如果论起虚名,诸葛亮远不如刘琰。

当初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由于李严运送粮草不力,导致蜀军不得不退兵。事后,诸葛亮联合诸多大臣弹劾李严。这署名之中,排在最前面的正是刘琰。毕竟论起资历、身份,诸葛亮是不如刘琰的。

就是这么一个人,年纪大了之后,却开始犯糊涂。

公元234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为太后拜年。太后在深宫之中也无聊,恰好与胡氏聊得很投缘,便将其留下。

直到一个月后,胡氏才回到家中。

原本就这么点事,结果刘琰却和妻子大吵起来。原来,刘琰怀疑妻子入宫不是陪太后,而是陪皇帝刘禅去了。

当然,刘琰这么怀疑也不是没缘由的。毕竟胡氏貌美且有风韵,刘琰不止一次在外面吹嘘自己妻子的美貌。

这事情闹到最后,以胡氏被扫地出门告终。

不过这胡氏也不是什么善茬,他跑到官府去告状,说刘琰造自己和皇帝的谣。

官府那边一看,一边是朝中大员,另一边是当今圣上,两边都得罪不起。于是,关于此事的奏章被直接送到了皇帝刘禅面前。

当时,诸葛亮还在世。刘禅担心此事被诸葛亮知道,到时候少不了一番“劝谏”,因此隐忍不发。

等到诸葛亮的死讯传来,刘禅立即以诽谤皇帝的罪名将刘琰处死。同时,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刘禅下旨取消了官员妻子入宫给太后拜年的惯例。

这第三个被处死的是杨仪

杨仪与前面二人不同,李邈就是个草包,刘琰则是年纪大了之后犯糊涂了。而杨仪此人,才干卓群,只可惜德行欠妥,气量太小。

刘备初到荆州的时候,杨仪还只是荆州刺史傅群手下的一名主簿。杨仪在傅群那里不得志,便投奔了刘备。

当时刘备最缺人才,在和杨仪的一番交谈后,他发现此人是个人才,便留在了身边。

杨仪虽然有才干,可惜不久之后陆续有高端人才投奔刘备,因此杨仪迟迟不能崭露头角。

他真正得到重用,是刘备去世之后。

当时,蜀汉人才凋零。朝中大事,千头万绪,都等着丞相诸葛亮来决断。诸葛亮再厉害,可惜也只有一个人。因此,他需要一些有才干之人来辅佐。这杨仪,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说,他就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诸葛亮一生数次北伐,杨仪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任何事情,只要交给杨仪,就不必操心,杨仪一定会将事情处理妥当。

也正是因为有杨仪在,诸葛亮才能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

不过杨仪此人恃才傲物,除了诸葛亮之外,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恰好魏延也是个张狂的个性,他尤其看不起诸葛亮之外的文官。

这就有意思了,此二人都信奉“老子天下第一”,当他们相遇,自然是“一山不容二虎”。

好在他们都信服诸葛亮,有诸葛亮在,他们之间的矛盾才不至于激化。

可惜,当诸葛亮一去世,杨仪与魏延就打起来了。最后,魏延被斩,杨仪率领蜀军返回。

杨仪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功高盖世”,应该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可是当他返回成都后,刘禅却让蒋琬接替诸葛亮。而杨仪只得到一个中军师的虚名,连办公的衙门都没有。

这让杨仪十分不满,在他看来,蒋琬资历不如自己,能力不如自己,凭什么爬到自己头上去了?

因此,杨仪时常在同僚面前抱怨刘禅有眼无珠。刘禅可是皇帝,抱怨皇帝,这是活腻了吧?同僚们为了避祸,纷纷疏远杨仪。

后军师费祎看不过去,便前去探望杨仪。杨仪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道:“兄弟,还是你厚道呀。”结果聊了没几句,杨仪又开始抱怨刘禅有眼无珠了,并且后悔当初没有率军投奔曹魏。

费祎听得汗如雨下,为了避免事后受到牵连,干脆第二天一大早就入宫面圣,将杨仪的言语告知刘禅。

刘禅闻言大怒,只是鉴于杨仪过往功绩,并未将其处死,而是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对此大为不满,公然上书诽谤朝廷。

这次,刘禅不再客气,直接下旨将杨仪处死。

深藏不露的刘禅

刘禅表面上看,处死这3人各有原因,其实除了杨仪,另外二人并非死罪。即使是杨仪,也并非非死不可。

事实上,刘禅此举大有深意。

我们看看这三人的身份,李邈是益州豪族,刘琰是蜀汉老臣,杨仪则是诸葛亮的心腹,刘禅处死此3人,其实就是在敲打这三类人。

此外,这3人都是在诸葛亮主政后得势的。他们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刘禅此举也是在警告那些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大臣:诸葛武侯已经不在了,现在这蜀汉是他刘禅说了算。

其实,这就是一种敲山震虎,刘禅要让蜀汉的大臣们明白,什么叫做“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但是又不能做得太直接,以免适得其反,刺激到那些大臣,让他们铤而走险。

此后,刘禅又通过一系列操作,彻底将旁落的大权收归手中。此时,他这个皇帝才是实至名归。而这,才是刘禅真正的用意。

其实,很多人都被刘禅给骗了,这位皇帝是个“演技派”。

早在储君时期,刘备就为刘禅的教育不遗余力。刘备身边的一群文臣武将就是刘禅的老师,而且刘禅所学可不是什么四书五经,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包括兵法他都有所涉猎。

此外,刘禅每天还要习武,他的箭术和剑法都有一定造诣。

也就是说,刘禅其实是文武全才。诸葛亮就曾评价刘禅“天资仁敏”。这么一个人,怎么可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之所以不理朝政,是知道自己与诸葛亮的才干差距太大。他如果亲政,大臣们到底是听他的,还是听诸葛亮的?

刘禅多年不理朝政,其实是以大局为重。只有那些资质平庸之辈,才会以为刘禅昏庸无能。

当然,刘禅虽然有才干,但是才干有限。因此他亲政之后,蜀汉一直原地踏步,最后为曹魏所灭。

至于指望他力挽狂澜,那就别想了。诸葛亮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刘禅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