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经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
而粮稳,则天下安!
于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成为了袁隆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在人们的悼念文辞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热词——国士,难道是“才德盖国”?还是“国之勇士”?我想,这些用在袁老身上都不足以概其全貌。因为他身上还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和大爱。所以,“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梁”才是他真实的写照,他更像候鸟追着太阳,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
回首袁老的过往,那沉甸甸的对国家命运的情怀和担当,千言万语,都是道不尽的故事。
对于置身农门的袁隆平,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一定是吃过苦、挨过饿的。然而恰恰相反,他出生于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他的祖父袁盛鉴饱读诗书,中过科举、当过议员,后来下海经商,置下了偌大的家业,用尽毕生栽培子孙,弘扬家族文化。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不过如此。而这样的深远打算却在袁家一代一代传承。
父亲为袁隆平的出生作了一场特别的安排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从东南大学毕业后,担任了县城小学的校长。在那里,他认识了知书达理的英文教师华静,两个情投意合的人最终成了眷属。
1930年9月1日,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伴着清风鸣蝉,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了,他是袁兴烈和华静的第二个儿子。这时的北平对于袁兴烈来说是幸福的,因此他给儿子起名“隆平”(“隆”是袁氏家族的辈份)。
7天后,袁兴烈来接妻子和儿子出院。在回家的路上,他为儿子袁隆平做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特意安排人力车绕道穿过天安门广场。他希望儿子来到人世间第一次看外面的世界,首先看到的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在袁兴烈的心中,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新生儿举行的一次洗礼。 因为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伟大祖国的瑰宝,是民族风情的画廊,更是文化意蕴的体现。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袁兴烈一步入天安门广场,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一腔抑制不住的爱国情怀。
所以作为父亲,袁兴烈有意将这种发自心灵的自豪和热情传递给幼子,将“国家”植入他的眼里。
母亲为袁隆平的童年染了一个特别的颜色
华静是一位扬州姑娘,自幼就读于英国教会学校,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她非常喜欢尼采的哲学著作,里面的文字都被激情烧得通红。没想到她正在校园里传递着这份激情时,竟与意趣相投的青年袁兴烈碰出了爱情的火花,并携手婚姻的殿堂。
随着长子袁隆津的出生,华静就踏上了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之路。这位贤良的女性决定将她渊博的知识化成一个又一个故事来培养孩子的美好情操。
有一天,幼小的袁隆平好奇地问母亲:“人是从哪里来的?”深谙教会文化的母亲便回答道:“西方的《圣经》里说,人类的始祖是亚当和夏娃,他们是上帝用泥土造的。而在我们中国也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她用黄土和成泥,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再吹上一口仙气赋予他们生命。从此,人类便开始繁衍生息。”
看着全神贯注的袁隆平,母亲又深情地对他说:“不管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华静还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它是生命的源泉。
这就是袁隆平的启蒙教育,他听懂了母亲的话,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然后打心眼儿里开始敬畏土地。
母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片黄色的土地浸染进了袁隆平的脑海、心灵,甚至骨髓。
妻子为袁隆平的人生挖了一块特别的培育田
1956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没想到这一转身,不但改变了他的一生,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于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竟让袁隆平追逐了半个多世纪之久。
1964年正月初十,30岁的袁隆平和学生邓则在安江农校举行了简朴热烈的婚礼,从此竟为他的梦想之路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1966年,袁隆平在妻子的协助下,撰写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特殊年代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被迫中断。又是在妻子的支持下,开始了“偷着”试验,结果秧苗还是被一次又一次毁坏。
就在他伤心欲绝时,妻子又悄悄在学校附近的臭水沟旁,辟出一小块地,让他继续培植秧苗,如此反反复复,邓则的支持更是一如既往地陪着他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从此以后,袁隆平便一心扑在工作上,平时很少回家,也很少管儿子。邓则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儿子,还要赡养两边的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她始终没有一句怨言。
最终,袁隆平成功了,他用他的“杂交水稻”消除了饥饿,泽被了苍生。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妻子邓则的支持与勉励,就好比在袁隆平的心上掘出了一块特别的培育田,培育他对自己的事业没有后顾之忧,只剩勇往直前。
袁隆平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随着“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他,已经做到了。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走了,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他又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要高,穗粒比花生还要大,微风拂过,袁老手枕头就躺在稻穗下乘凉。
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是我们一定要实现的中国梦。
因为,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