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山活像个大佛,大佛又跟整座山似的。”
这是大诗人李白对乐山大佛非常到位的刻画。
乐山大佛可真大,高达71米,都快跟它靠着的凌云山栖鸾峰一样高了。这可是咱们国家最大的刻在崖壁上的雕像。
这么壮观的佛像,你猜怎么着,最开始想建它的,竟是住在凌云山上那简陋茅草屋里的一名平凡和尚。
和尚圆寂那会儿,佛像才刚开始建了一小截。之后啊,当地的老百姓、好多官员,连朝廷都参与进来,接力完成他的心愿。大家伙儿出钱又出力,这么一忙活,整整90年后,佛像终于建成了。
从那以后,这尊佛像在当地慢慢变得有点神秘了。有些老百姓亲眼看见,在灾祸来临前,佛像眼角居然流出了眼泪,就像是在给大伙儿提前报信呢。
老百姓们同时还传说,佛像有那么大的“神力”,其实是因为里头藏着宝贝。这个说法传了一千年,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去寻宝,可最后都是空手而归。
为啥一个和尚要造那么大个佛像呢?他走了之后,咋就有那么多人愿意接着干他的事儿呢?这和尚心里头想必有他的大道理,才想着弄个震撼人心的佛像出来。而他走后,可能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太有意义,或者是他留下的精神太打动人了,所以很多人就心甘情愿地接过他的担子,继续往前走。
那个传了1200多年的故事,说“佛像会流泪”还有“佛身里藏着宝贝”,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乐山大佛如何镇住了吞人的江水】
在唐朝的时候,慧净大师的高足海通和尚,二十四岁那年告别了师父,一个人踏上了游历各大名山大河的旅程。
海通来到四川的嘉州凌云山,就是现在的乐山大佛景区里,一看这儿,山林绿油油的,山势又高又陡,风景美得让人舒心。他觉得这儿真不错,就决定在这儿安家,搭了间茅草屋开始修行。他还在周围讲起了佛学,让大家都来了解。
凌云山紧邻着三江——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交汇的壮阔水面。住久了这儿,他发现江面上常有的一种景象让他开始和担忧起来。
在三江汇流的地方,水流特别急,江面上老是大浪滔天。因此,常有船只在这儿被大浪打翻,船、人还有货都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汹涌的江水给卷走了。
了解这儿情况的船夫通常都会选别的河绕过去,但头一回经过这儿、啥也不知道的船家,往往会碰上危险,情况危急得很。
海通和尚是个有善心的出家人,他看不得这种悲剧老是上演,就琢磨着得找个法子来解决这事儿。
琢磨了好久,海通和尚琢磨出一个主意,他想往江底塞点东西,好让那急流慢下来。可问题是,塞啥呢?
看到凌云山就坐落在三江交汇处的陡峭山崖旁,海通和尚心里立马有了盘算。他琢磨着,干脆就在这山崖上动手,把凿下来的石头直接丢进江水里,这样既快又方便。
海通和尚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心里一直装着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教,他琢磨着在悬崖上刻一尊弥勒佛大佛像。
弥勒佛是预示着未来的佛祖,代表着以后的日子会过得美满幸福。他就像是个美好的祝愿,希望过往的船只一帆风顺,也希望当地的居民都能过上舒心的日子。
为了堵住江水,需要的石头可真不少。海通和尚琢磨着,要把弥勒佛像刻得跟那临江的悬崖一样高,差不多得有70米上下。
这可得花不少人力物力,钱也不是一笔小开销。为了能让这个大工程动起来,海通和尚四处奔波讲经,化缘筹钱。好几年过去了,他才好不容易凑够了钱,终于在公元713年,也就是唐玄宗刚当上皇帝的那一年,工程得以动工。
听说海通打算建造大佛,周围的手艺人全都赶了过来,想出一份力。好几百号人聚集在悬崖边上,叮叮当当敲打着石壁,那声音大得吓人。
石头一块块被敲下来,噗通噗通地掉进三江交汇的江流里,溅起老高的浪花,那场面、那声音,真是少见得很,历史上都少有记载。
可惜啊,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日夜奔波,太过劳累,结果在大佛动工的第18个年头就因病离世了。那时候,乐山大佛的弥勒佛像还没修到膝盖那儿呢。
后来,海通的弟子们接过了他的接力棒,决心要把弥勒佛像雕刻完成。不过呢,因为手头紧,资金不够,所以这个工程就老是停停歇歇,没能一直干下去。
佛家信徒们坚持不懈地雕琢佛像,这份执着打动了当地的头儿,西川节度使韦皋。
韦皋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积蓄的一大半都掏了出来,支持这项工程。而且,他还打算以后每个月都从自己的薪水里拿出一笔钱来继续帮忙。
可是,这些钱根本就不够用,韦皋没办法,只好给朝廷写了奏章,求朝廷伸出援手。
拍板给这个工程掏了钱,在各级官员和当地老百姓一块儿使劲儿下,工程进度嗖嗖地往上涨,最后在唐朝贞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803年,终于顺利建成了。
这个浩大的工程,总共花了上亿银两,整整建了90年才搞定。这背后,是几代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的结晶。
弥勒大佛端坐在那儿,背靠着巍峨的凌云山,面朝滚滚江水,双脚稳稳踏在江岸上。他坐得笔直,脸上挂着平和又亲切的笑容,就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
这座大石雕像足足有71米高,快赶上现在城市里那些二十几层的高楼了。它的肩膀宽达24米,站在它底下往上看,真的是让人不得不佩服那些参与雕刻的工人们,他们的智慧和毅力真是太了不起了。
古时候,啥脚手架啊、安全设备啊、大型施工机器啊,这些都没有。但老百姓硬是用铁锤,在悬崖峭壁上,一点点地敲出了那么精美的佛像,这简直就是个神迹,让人不得不感叹。
【佛像流眼泪】
这座雕像竖立起来后,三江交汇的地方水流真的平静了不少。海通和尚当初凿石壁、填江流,为的就是让水势平稳,现在他的心愿算是实现了。这样一来,好多人也免遭江水吞噬,这可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啊。
除了这个功能,弥勒佛像在当地老百姓心中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那就是它能像是个预警信号,提前告诉人们灾难可能要来。
大家都在传,听说每当哪个地方要遭大灾大难,弥勒佛就会掉眼泪。
这事儿可不是老百姓们瞎琢磨或者乱传的,是真有人亲眼见过弥勒佛像的眼睛里流出了水。
后来,慢慢有不少人都觉得,弥勒佛之所以能提前告诉当地人灾难要来,可能是因为他身体里藏着什么宝贝。
这个说法慢慢传开后,原本就很有名的凌云山大佛弥勒,又勾起了更多人的好奇心,大家都想来看看,希望能撞见弥勒佛“流泪”的奇景。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就想亲眼目睹这一不寻常的景象。
有些人一听说佛像里可能藏着好多宝贝,就琢磨着趁晚上没人,悄悄去找找看。可结果呢,要么啥也没捞着,白跑一趟;要么一个不小心,掉下山崖,连命都搭进去了。
那些不小心从山崖摔下去的人,让不少人更加确信,那佛像里头肯定藏着宝贝。
当地老百姓对那些想偷宝藏的人恨得咬牙切齿,都说他们最后在山崖下摔死是佛祖在惩罚他们,给他们应有的报应。这种说法在以前传得沸沸扬扬,直到现在都还有人清楚记得。
那这些传说讲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老在说,弥勒佛流眼泪是不是真能给当地人提前报个灾啊?这事儿靠谱吗?
弥勒佛身上究竟有没有藏着啥值钱的宝贝呢?
这个谜底啊,过了好多年,居然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才被人给搞清楚了。
工人们瞧见大佛胸口那儿有条挺显眼的缝儿,心想这应该是被岁月一点点磨出来的破绽,于是就打算把它给修补修补。
可等工人们靠近心脏正面一看,都惊呆了,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裂缝,而是一个黑洞的口子。洞口那儿,立着一块像石碑一样,长方形的门板。
工人们轻手轻脚地推开洞门,一看里面,嘿,这洞穴居然是长方形的,很明显是有人专门凿出来的。
量了一下,那个长方形的洞有两米深,一米宽,还有三点三米高。工人们本来心想,说不定里面藏了什么传说中的宝藏呢。可结果呢,真让人失望,里面就只有那么几块不成样的铅皮,还有一些不知道干啥用的金属块,看上去就像是些废铁渣子。
按理说,在石壁上雕刻东西,根本不需要这两样东西做材料,也不需要像铅皮啊、金属块啥的当工具。那这些剩下的废料,到底是啥玩意儿呢?
经过一番仔细查看,工作人员在那块当洞门的石碑上,找到了一个挺靠谱的解释。
这块碑啊,是天宁阁的记事碑,它不是唐朝的,而是宋朝的时候立的。天宁阁呢,说白了就是一座建在大佛边上的小楼。
早在唐朝那会儿,大佛刚建好的时候,为了防止它被风雨侵蚀,朝廷就在旁边盖了个木头的楼阁,取名叫天宁阁,还特意安排了人来看守保护它。
但后来啊,唐朝到了晚期,战乱不断,那座阁楼很不幸,在战乱中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宋朝那会儿,朝廷说要给大佛重新修个天宁阁。修好后,他们还立了块石碑,上面简单写了写大佛是怎么来的,还有重修天宁阁的事儿。
有些碑文被侵蚀坏了,看不清了。工作人员就瞧着剩下的那点碑文和自个儿的考古本事,琢磨着说,这儿的铅皮啊,说不定就是坏掉的“铅皮经卷”。而那些金属块呢,很可能是被腐蚀得不成样子的“鎏金铜壶”。这些都是宋朝时候的人修天宁阁时留下来的宝贝。
要是这些玩意儿能保存得像新的一样,搁到现在那可都是超级值钱的宝贝。但可惜啊,它们都烂得不成样子了,加起来还没那块当洞门的石碑值钱呢。
这些玩意儿哪来的,咱们算是搞清楚了,可这个洞到底是哪个家伙为了啥挖的呢?总不能是宋代的人就为了搁几个镀金的铜壶和铅皮做的经书吧?
工作人员请了好几位专家来瞧瞧这个洞,专家们琢磨后说,这个洞很可能是在建大佛那会儿挖的。
早些年建这尊大佛的时候,旁边紧跟着就盖起了凌云寺。
凌云寺因为有了这尊佛像的陪伴,香火变得更加兴旺,收到的捐赠也是相当可观。
说不定海通和尚或者他的弟子们,为了安全存放钱财,打算以后用来修佛像或者其他紧急情况,就挖了这个洞当藏宝的地方。
大家传了好多年的藏宝洞秘密,现在总算是水落石出了。那座大佛像身上,真的藏着大家一直猜的宝藏洞呢。
大家说的那个,佛像流眼泪给百姓提醒有灾难的事儿,难道是因为佛像里头藏着宝贝洞吗?
要解开这个谜团,工作人员特地好好探查了一番佛像,结果看到了更加让人惊叹不已的场面。
没想到,这尊超大的弥勒佛像并非只是简单雕琢出来的大石头,它其实是个设计精巧的大型石刻,里面藏着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呢。
在佛像右耳背后头,专家们居然发现了个挺奇怪的小窟窿,这窟窿敞开着,啥遮挡都没有,往里一瞅,黑漆漆的一片,啥都看不见。
一迈进里头,我才惊讶地发现,这里面深得要命,得有十米深呢。高度嘛,快赶上一层楼那么高了。宽度也挺宽绰,三四个人并排走,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这个洞两头都是敞开的,洞口比洞里面要低一些,而且它还跟上面几个小洞连着,这样一来,上面小洞流下的雨水就都被它接住了。
另外,在佛像身体里的其他地方,工作人员还找到了好多不同的排水装置。
专家们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佛像会流眼泪,其实是因为它眼角那块石头比较脆弱,被年复一年的雨水和湿气给弄出了裂痕。
每当大雨滂沱这种糟糕天气快来临时,山里头湿气特别重,这些湿气会在佛像的排水口那儿因为冷凝结成水珠,溜进洞里面,然后从佛像眼角那条小缝儿里渗出来。
于是,就有了当地人常说的那个称呼——“眼泪”。
这尊站了一千多年的弥勒大佛,真的是古代僧人用心血铸就的,他们不仅有社会责任感,还乐于奉献,再加上广大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壮观。它不仅代表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还见证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悠悠岁月。
现在,这座大佛像矗立的地方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佛像的基座那儿有个“佛脚观光台”。站上去,你既能抬头仰望那雄伟的弥勒佛,又能低头看到三江交汇的美景。
佛像边上修了条弯弯曲曲的栈道,走在那上面,你能亲身感受到佛像有多壮观,还有自己在这天地间显得多渺小,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
一想到那么多华夏老祖宗都为这座佛像出过力,心里就挺不是滋味。咱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能一路走到今天,全靠那些手艺高超的工匠和一心为国的好汉们默默付出。没有他们,哪来我们现在的民族荣耀啊。
向那些既勤劳又聪明,还总爱默默付出的华夏老祖宗们,咱们得敬他们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