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混养草鱼策略,摄食层互补设计,投喂时间错峰,饲料浪费减少
在我国,青鱼和草鱼都是养殖较为广泛的鱼类。青鱼生性较沉稳,喜欢栖息在水体的底层,它主要以螺蛳、蚌等软体动物为食。青鱼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在较好的养殖条件下,1年可增重1 - 2千克左右。草鱼则比较活泼,大多活动在水体的中下层,它爱吃水生植物。从经济价值来说,这两种鱼都很可观。比如在南方一些湖泊众多的地区,如江西鄱阳湖周边,青鱼和草鱼的养殖历史悠久。
在养殖过程中,存在不少痛点。像很多养殖场主发现,单一品种养殖容易出现水质变化快、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山东的养殖户分享,他之前单独养青鱼,因为饲料投放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鱼的食欲不能很好跟上,结果饲料浪费很严重。而且在池塘里,青鱼产生的排泄物集中,对水质影响大,水质一旦变差,青鱼就容易生病。这时候,混养草鱼就成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先说说摄食层的互补设计吧。青鱼在底层觅食,草鱼在中下层活动。这样的分层摄食能有效利用池塘的空间。比如说在浙江一些山区的养殖户,他们把青鱼和草鱼按一定比例混养后,发现池塘里的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原来只长一种鱼的池塘,底泥中的营养物质难以被充分利用,混养后,草鱼可以吃到掉落的草屑,青鱼继续捕食底栖生物,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更活跃了。而且不同绿植品种对水质的影响也有差异,像苦草这种相对常见的水生植物,它生长快,能吸收大量氮磷。菱角呢,在夏季能提供较多遮荫,净化水质作用也不错。还有菹草,它在春秋季生长茂盛。这些绿植在混养池塘里与鱼相互作用,在南方湿热地区和北方干冷地区表现也不同,南方湿热地区绿植生长快,净化水质速度相应也会快些,北方干冷地区则要考虑越冬等问题。
再谈谈投喂时间错峰的问题。青鱼和草鱼的进食习惯不一样。青鱼在清晨和傍晚比较活跃,在这两个时间段投喂青鱼,能提高饲料转化率。而草鱼白天活动更频繁,中午投喂草鱼正好。像河南一些养殖场的鱼农这么做后,就发现饲料浪费少了。我老家邻居是养鱼的,之前不注意投喂时间,一天到晚随时投喂,青鱼和草鱼都抢食,饲料沉底被污染的情况严重。后来按照错峰投喂后的第一年,饲料成本就降了不少。
从混养比例来看,要根据地区和池塘环境来确定。在平原地区的养殖场,如果是池塘养殖,水浅光照足,草鱼可以适当多些。在山区水库等水域,青鱼比例可以稍高。我朋友家在湖北有养殖场,他们的池塘较深,就按照青鱼六成、草鱼四成的比例混养。3年的时间,这种混养模式下的鱼不仅生长良好,而且总体收益比之前单一养殖提高了不少。
池塘水质管理也是混养时必须重视的。青鱼和草鱼混养的鱼塘,水质要保持清新。夏季水温高,鱼的排泄物增多,要定期换水。可以每周换一部分水,在南方的夏季高温时,甚至要3 - 5天就小换一次水。北方冬季相对低温,换水频率可以降低。还要注意调节水的酸碱度,青鱼和草鱼适宜在中性或者弱碱性水质里生长。在四川有些地方,用石灰调节水质效果就不错。
鱼的密度控制也很有讲究。如果密度太大,不管是青鱼还是草鱼,生长空间受限,容易生病。在辽宁的一些池塘,之前鱼密度过大,鱼的死亡率很高。把青鱼和草鱼混养,合理控制密度后,鱼的活力变强了。比如说池塘面积是10亩的,在南方适宜混养密度可能是青鱼每亩100 - 150尾,草鱼每亩150 - 200尾。在北方干冷环境下,这个数字可能要适当降低,比如青鱼每亩80 - 120尾,草鱼每亩120 - 180尾。
在疾病防治方面,两种鱼混养有一定优势。当青鱼生病时,草鱼的活动可能会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反之亦然。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江苏的一个养殖区域,曾经发生过鱼病流行,因为混养比例和管理没做好。后来及时隔离发病鱼和健康鱼,还调整了水质,才控制住病情。
混养时鱼的苗种质量也很关键。苗种要健壮、规格整齐。我见过有的养殖户在北方买的苗,因为长途运输加上北方和南方苗种的适应性差异,投放后死亡率很高。在选择苗种时,要选正规的供应商。
另外,对于鱼的活动空间和水深也有讲究。池塘水不能太浅,否则夏季水温过高影响鱼生长。也不能太深,不然不利于管理和摄食。在湖南的一些山区,有很多小面积池塘,他们利用地形特点,打造适合青鱼和草鱼混养的水深,效果非常好。
还有饲料的选择。要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地区选择合适的饲料。在南方的精养池塘,养殖户会选择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北方有些地方因为养殖量小些,会考虑部分天然饲料。不同的养殖环境,饲料的选择会有差别。
混养时鱼的起捕也要考虑季节和市场需求。在南方的一些水乡,鱼的市场需求旺季是夏季和春节前后。所以在起捕时间上会有不同安排。像四川有的养殖户,会根据市场价格和鱼的生长情况,在冬季一次性起捕青鱼和草鱼。北方因为冬季寒冷,起捕时间可能更集中在夏秋季节。
青鱼和草鱼的性别差异对其生长和混养也有影响。雄鱼的生长速度在某些阶段可能比雌鱼快。在湖南的一些养殖场,根据这一特点调整混养比例,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鱼的运输也是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青鱼还是草鱼,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水质、温度和氧气充足。在广东,因为距离市场较近,鱼的运输时间短,相对容易一些。而在北方长途运输鱼到南方市场时,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从鱼的养殖年限来说,青鱼一般需要2 - 3年达到较好的上市规格。草鱼生长速度稍快些,1 - 2年。在山东有养殖场,根据鱼的生长年限合理安排养殖计划和混养数量。
水的透明度对青鱼和草鱼混养也有影响。在云南的一些高原地区的鱼塘,由于水质清澈度高,鱼的生长相对安静,在管理上要适应这种特点。
鱼的营养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变化。在鱼苗阶段,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高。随着鱼的生长,逐渐调整比例。在海南的一些热带养殖场,丰富的资源使得鱼的饲料营养搭配更容易调整。
鱼塘的水源情况也很关键。如果有稳定的清洁水源,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养殖都很占优势。像内蒙古的一些有天然水源的地方,渔业养殖发展得也不错。
鱼的应激反应也需要重视。突然的天气变化、水质变动都会引起鱼的应激。在浙江的一些养殖场,遇到台风天气,他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减少鱼的应激。
鱼的繁殖也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考虑因素。青鱼和草鱼的繁殖习性不同。南方地区温度适宜,繁殖相对容易些。北方寒冷地区则需要特殊的环境来促进繁殖。
池塘的底质对鱼的生长有影响。沙质底、泥质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江西的一些养殖场,泥质底有利于青鱼寻觅食物,但要注意防止底泥过肥。北方干冷地区的池塘底质管理可能更注重防寒。
不同品种的青鱼和草鱼之间的混养也可能有新的发现。有些冷门的绿植品种在混养池塘中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生态效果。像水葫芦,它在北方一些有冬季低温考验的养殖塘中,可能会被冻死,但在南方的一些水域可以和其他绿植一起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青鱼和草鱼混养时,鱼的游动习性也有差异。青鱼游动相对较缓慢,草鱼则比较敏捷。这种差异在池塘空间利用和饲料投放等管理方面都有体现。
在不同的养殖模式下,如家养小面积池塘和大规模养殖场混养青鱼和草鱼,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家养小池塘可能更注重个性化,大规模养殖场则重视标准化操作。在河北的一些家养小池塘主人那里,他们会根据自家的经验来调整青鱼和草鱼的混养方式,和大规模养殖场的科学化管理有所不同。
对于青鱼和草鱼混养后的生态循环也要深入研究。鱼的活动会改变池塘的水质和底质,而水质底质又会影响鱼的生长。在广西的一些湿地周边鱼塘,这种生态循环的互动非常明显,形成了独特的渔业生态系统。
鱼的日常巡塘工作也很有意义。在每天巡塘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鱼的状态、水质变化等问题。在湖南的一些养殖户,每天早上的巡塘就像每天的必修课,这让他们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我们都知道,青鱼和草鱼在混养中有很多好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养殖模式等因素不断调整管理方式。那大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或者想法呢?比如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域混养这两种鱼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