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人口稠密,在这片繁华的、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矗立一座孤坟,每到清明时节都有人来祭拜。
1985年,北京市修建铁路时前面的坟墓挡住了去路,上报给铁路局高层领导,领导一看坟墓上的名字,立即下令改道,特意绕道而行,致以崇高的敬意!
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面子?我们不禁好奇这里面埋着的人到底是谁?
其实这座孤坟里埋葬着的是一位18岁的河南少年,他的名字叫孟凡章,这名字对我们年轻人也许很陌生,但在上世纪六七年代是“明星人物”的存在,他的事迹广为流传。
孟凡章于1951年出生在河南沈丘县纸店村的贫苦家庭,家中世代务农,之前都是佃农,租用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辛勤劳作都吃不饱饭,被地主剥削待尽。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他家分到自己的土地,干活都有劲了,能吃上饭,非常感激人民解放军。而孟凡章在这时候应运而生,虽然家境贫寒,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父母时常教育他要乐于助人,感恩人民解放军,为国家作贡献。
在父母的灌输教育及学校教育之下,孟凡章从小乐于助人,三观极正,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前途不可限量!
孟凡章在学习之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
有一天,村里有位五保户,由于没有子女,年纪大了,生活有诸多不便。孟凡章上学的时候,途经他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人挑水不方便,水缸里的水都干了,他主动为老人挑水,将水缸里填满水。后来,他主动承担为老人挑水,水缸挑满后才去上学。
他一如既往帮助村里的老人,哪个老人有伤风感冒的,他都力所能及做一些事情,深受村里人的好评,像个“活雷锋”,老人也经常跟他讲雷锋、张思德等老一辈共产党员践行好事的故事。
孟凡章耳濡目染,更加坚定地为党为国家做贡献,始终以“雷锋”为榜样。
他的故事远不止为老人挑水,有时候还能救老人的命。某天寒冬深夜,邻居张大娘早早上床睡觉,不一会儿,在床上疼得哇哇大叫,在床上打滚,这阵势也吓到了她身边的子女,束手无策,只能在旁边干着急。
年轻的孟凡章在窗外听到大娘的呼救声,他毫不犹豫进入大娘的房间,看到此情景,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有生命之忧。
孟凡章来不及思考,搞来马车赶紧抱大娘上车,赶往七八公里外的公社医院,他冒着刺骨的寒风,快马加鞭赶往医院进行救治。
大娘得了急性胃穿孔,疼起来要命,孟凡章在医院陪侍在大娘身边直至天亮。经过一定的救治,大娘不疼了,精神状况逐渐恢复。
邻居张大娘非常感激孟凡章,视他为亲孙子一样疼爱他。他寒夜送张大娘就医的故事广为流传,村里人对他都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孟凡章有更大的目标:为全国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在当时有两种方式不失为报效祖国的方式,一种是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当知青,二是参军入伍。
而孟凡章选择参军入伍,在1968年,他高中毕业后选择加入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服务。入伍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卫戍区丰台某部二连担任卫生员。
刚开始他还抱怨没有分在前线,在战场上杀敌,而是分配在后勤部门,担任卫生员。经军区领导教育后,很快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卫生工作。卫生员工作需要一些专业的医学知识,但他之前没有接触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培训,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勤学苦练,很快胜任卫生员的工作。
卫生员的工作杂,任务重,孟凡章兢兢业业,对待伤员一丝不苟,体贴温柔。他时刻以病人的安危为重,想尽办法为他们减轻痛苦。
在连队,虽然孟凡章年龄小,但他们都称他为“老孟”,老孟成熟稳重,待人细心。孟凡章对连队每个战士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每个伤员的病情了如指责,他还对战士们进行一定的卫生防预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对某些疾病的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他们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
在冬天,孟凡章还会如期开展如何防止煤气中毒的培训,冬天气温低,连队人员众多,在密闭空间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让战友们高度重视。
孟凡章始终心系人民与战士的健康,他看到战士们为吃药那痛苦的表情,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心如刀绞,恨不得他自己替他们承受。为减轻他们的痛苦,孟凡章自学针灸,买来许多关于针灸的书籍。
他对着书本上的穴位,拿自己当试验品,用针扎自己的手,有时鲜血直冒,疼得哇哇大叫,他咬牙坚持,假以时日,熟练掌握人体的穴位图,扎针的手法。
当战友们看到他满身针孔,甚是心疼,对他说:“老孟,为何要这样伤自己?”孟凡章笑道:“没事,我练熟悉了,你们就少点痛苦,你们少点痛苦,我心里才高兴!”
孟凡章到各个连队巡诊,与战士们聊天聊病,都能感受到他满满的细心与真诚。在他的辛苦付出下,被评为年度的“卫生标兵”,深受战友们及上级领导的赞赏。
孟凡章不仅对自己的战友们细心周到的服务,对军区周边的百姓们亦是如此!
郭大娘是军区附近的百姓,常年卧病在床,腿脚不方便。孟凡章听闻后,拿起他的药箱及“独门秘籍”,赶往郭大娘家中,经过巡视问诊,知道问题的所在!他拿出针灸进行治疗,每天精心推拿及针灸,三个月后,郭大娘竞能下床走路了!
郭大娘高兴地说道:“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人民解放军”孟凡章笑道,说完后默默地离开,郭大娘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感叹道:“人民解放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孟凡章始终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心系人民,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活成了他心目中的样子。
1969年1月15日,孟凡章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对各个连队进行巡诊,与战友们聊病,晚上对战友们进行卫生知识的培训。
培训完后已是深夜,却接到二班班长安福增的通知,叫他去看看安福增的腿!“这腿老疼的毛病一直未好,再不休整休整,怕是要瘸着腿去见马克思喽!”
安班长的话一直萦绕在孟凡章的脑海中,安福增所在的二班,驻守在驻地以外的几公里,那里缺医少药,自己当了卫生员,常常往二班那里跑,一来二去,他与安班长熟络起来,成为好朋友。
孟凡章想起老安的话,来不及休息,背着药箱一头钻进风里,北京的寒风刺骨,他顺着铁路路基往二班的方向赶,寒风呼呼地吹,周围寂静无声,乌黑一片。
他冒着严寒勇敢前行,当他快到目的时,后面传来刺耳的汽笛声,一辆火车正在快速驶来,迎着探照灯的光线,孟凡章发现前面十几米处有块大石头挡在铁轨上。
他先是一惊,很快醒悟过来,如果火车驶过来,后果不堪设想。他必须想办法挪开石头,来不及多想,抛下药箱,快速上前驶出全身的力气挪动石头,但大石头纹丝不动,而火车正在靠近,火车司机发现前面有个人影,迅速采取制动。
孟凡章最后使出洪荒之力挪开了石头,但由于惯性,火车刹不住向他驶来,来不及躲开他被卷入车底下,双腿被轧鲜血直流。火车司机赶紧下车查看,并叫人帮忙,巨大的刹车声引来了驻守在铁路边上的官兵,众人齐心协力将昏迷不醒的孟凡章抬了出来,并迅速赶往军区医院。
经过医生们的抢救,孟凡章终于苏醒过来,对医生说的第一句话:“火车得救了没……”医生说道:得救了,你好好休养!
听完这句话后,孟凡章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我们,年仅18岁!生命如此短暂,让人痛心疾首!
当听闻老孟牺牲后,二班班长安福增非常自责,如果不叫他过来,就会没事,但火车就会有事!据说火车上运载着“长征一号”火箭军用物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孟凡章舍己为人,为保护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而牺牲,死的光荣,生的伟大!
他牺牲后,军区为他举办了浓重的追悼会,被授予“一等功臣”的称号,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骨灰一半放在八宝山公墓,一半放在铁路边上,在该铁路边上修建一座坟墓。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修建铁路时特意绕道而行,以示敬重!
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一本日记本,其中上面写了一段话:“一个真正有抱负的青年,他必定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这个理想而活着、战斗着,他才会成为一个崇高的人。”
他就是那位为理想而奋斗,有抱负的青年!
他的遗物、遗照被送回了沈丘县烈士陵园,希望烈士能魂归故里,他所搬动的那块大石头,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家乡人民听闻他牺牲后,自发组织前来吊唁,万人同悲,无不落泪!军区领导及当地政府领导来到他的老家纸店村看望他的父母,家徒四壁,问他的父母需要什么帮助?
他的母亲姜素清饱含热泪说道:“儿子没有给父老乡亲丢脸,我们就满足了,没有什么要求!”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领导决意要给他父母奖励,孟凡章是为国家牺牲的,为部队牺牲的,理应得到奖励。
姜素清如果再拒绝,怕是让领导为难,说道:“那就奖励一辆架子车吧!家里正缺一辆车!”从此,这辆架子车帮他们挑粪、运粮食,成为家中重要的劳动力,姜素清说道:“看到这辆车,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儿子一样!”以这辆架子车教育孟家的后人,要以孟凡章为榜样。
英雄的母亲活到99岁,邻居对她非常钦佩,培养了一位好儿子。
孟凡章如果在世,已过古稀之年,虽然没有见证过祖国的繁荣发展,但正因为有了许多像孟凡章一样的英雄,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
哪有什么岁有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孟凡章那种舍己为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如今,北京市繁华的街心花园,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市民们为孟凡章修建了陵园,竖起了高大的墓碑,上面刻着“孟凡章烈士之墓”,墓上的松柏已经长得很高了,似乎在寄托着市民们对烈士的无尽哀思。
致敬英雄[点赞][点赞]
是“隆”重,不是“浓”重。
雷锋是被车撞死了,撞人那个无后文
雷锋精神永远在中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