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过这么一个报告,篇幅内容大概是关于ICU病房的“安静时刻”:
伦敦某医院有这么一个规定,就是每天设置“无声护理时段”,按时关掉监护仪警报一段时间,护士长有了这么一个明显的发现:
“当机器沉默,我们反而更敏锐地听见生命的迹象。”
确实,人在安静的时候,最能发现生活的真实,也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真实。
一种高级的生活哲学,便是当人知道了所有的喧嚣,终究会沉淀为寂静之后。
那么,就会让自己学会像动物一样,安静地存在,重新理解生命。
正所谓语言是欲望的载体,而沉默恰恰是灵魂的滤网。
让自己安静下来,拿出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运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最终才能够发掘出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这就好像,那些跨越千年的海浪,在长曝光镜头下,最终会呈现为一片静谧的灰。
诗人玛丽·奥利弗在《去生活》中写道:
“安静不是无声,而是万物正在言说——
你只需卸下语言的铠甲,让宇宙的振动穿过身体。”
或许这就好像如同道家所言:“静为躁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主动选择安静,回归沉默,恰恰是对生命最热烈的回应。
如此,掌握了生活的哲学,反倒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活,回归简单,收获生活的快乐和满足。
安静,聆听心灵的回声
艺术家小野洋子经常向外倡导“听自己的呼吸声”的生活体验,因为她的切身体会就是,人在安静的时候,总是能够看清哪些问题的关键,找到生活的重点。
所以她才会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展览《寂静的椅子》里说出这么一句话:
“坐下,闭上眼睛,五分钟的寂静比一千句解释有力量。”
的确,面对生活的纷纷扰扰,人情世故的是非恩怨,我们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耳朵、心灵。
然后,受不住的情况下,总是忍不了想要去解释一番,忍不住为自己找开脱的理由。
但是,这种被动的采取方案,到头来非但没有把问题解决,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干扰。
最终,把自己折腾得精疲力尽不说,甚至还把身体累坏了。
与其解释,不如学会沉默,让自己的心灵静下来,不要被外界嘈杂的声音,反而掩盖住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心声。
如此,心灵安静了,自然能够聆听到自己心灵的最真实的回声。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是最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状态。
人在这种状态,会更加清醒,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以及坚定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目标在哪。
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疗养院期间,经常在深夜仰望星空作画。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这样写道:
“寂静的深夜里,星辰的私语比白昼的喧嚣更清晰。”
你会发现,热闹的聚会过后,内心反而觉得比之前更空虚,更孤独。
但是,太多的人,又很难从纷纷扰扰的热闹的诱惑当中抽离出来。
只要让自己自觉一点,克制一些,自律地回归到安静的环境下,打造一种心静的心境。
如此,经常聆听一下自己内心里最真实的证明,听听自己的选择,听听自己的判断。
然后,真正做出必要的改变,真正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改变,把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让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变得越来越健康。
安静,治愈喧嚣的良药
最宏大的声音,往往就是寂静无声。
人生在世,一个人一定要学会在喧嚣当中,挖掘出蕴含着安静的力量。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掌握安静的力量和智慧,然后借用这些力量和智慧,治愈生活的喧嚣,内心的浮躁。
真正的安静,是能够让自己随时随地远离喧嚣的生活环境,让自己清醒地活着。
甚至那些真正懂得享受安静的人,早已领略到了独处的魅力和满足感。
就像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隐居挪威雪山木屋三年,在雪山小屋写下《逻辑哲学论》。
也正是因为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清醒的选择,而且还要拿出坚韧的意志力,让自己安静下来,稳住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心情。
如此,才能够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成为滋生智慧的摇篮,最后他这般感慨:
“只有与世隔绝的寂静,才能让思想如冰山般浮出水面。”
的确,人往往只有在内心足够安静的情况下,才能够听见真理的脚步声。
也只有在精神足够平和,平静的情况下,思想才能像泉水一般,从大地深处汩汩流出。
最终,行走坐卧,都在宁静之中,因为真正的平静,从来不在深山老林,而是在呼吸之间。
大作家海明威有这么一个写作纪律,就是坚持让自己在清晨写作,因为对他来说,世界还未在苏醒的时候,其实最为宁静,也能够让自己的文字,在笔尖之间流淌的更加纯粹。
也恰恰是在清晨时分,一个人的心境,其实是更加平静,更加柔和的,所以清晨独处写作,能够过滤掉杂念,能够看清本质,更加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流畅。
如此,安静的氛围也好,平静的心境也罢,都能够让自己摆脱喧嚣的干扰,远离喧嚣的困惑。
最终,产生了一种充盈的状态,让自己的内在世界变得更加丰满,更加抖擞。
实际上,或许我们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当自己和内在的宁静突然间失去了连接,那么就会觉得,是自己失去了和自己的连接。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好比精神,灵魂,无法被看见,也无法触摸。
但是,恰如宁静,我们却能够用心去感受,但最终偏偏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美好的享受和幸福。
安静,是内心世界的丰盈
心理学家荣格在瑞士波林根建造了一座石塔,其目的在于远离人群,进行“自我实验”。
当然,这种实验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把自己的深层次的东西认识清楚。
说白了,荣格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能够通过一些行动,通过一些实践,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方式,找到一些更有效的手段,从而对自己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对人性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
最终,他在《红书》中记录:
“寂静是一面镜子,照见潜意识最深处的图腾。”
由此可见,人在沉默当中,在安静的氛围下,一边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另一边也能够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
如此,看似宁静,安静,其实并不单调,也不枯燥,反正对自己本身,对生活本身,甚至对社会,对人生和宇宙,都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最终,借助安静的力量和智慧,让自己活得更加坦荡,从容,勇敢和自在的同时,也会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抱着更为坚定的信念感,以及方向感。
当然,自己也会活得更加的自在,圆满,毕竟自己的内心世界,早已变得更加灵活,轻盈,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