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多元医学的理论探讨 之二十四——不能局限于西医
我们过高地估计西医技术的力量,它们是人发展的,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它是历史阶段的产物,就不能多么先进。在对技术的过分崇拜中,我们丧失主导,被技术驱动着往前走,被技术控制,导致诸多麻烦。
我们经常被介绍认识新朋友,因此经历不同人生。我们起初有某种懵懂的倾向,对某类朋友更感兴趣,他会介绍我们认识更多类似的朋友,我们的圈子就有明显特征,这种特征反过来影响我们,让最初的倾向变得浓郁。过于满足当下的朋友圈,我们就可能错失其他圈子。
这是技术的隐喻,技术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介绍人,显微镜介绍我们认识细胞,X光介绍我们认识心肺,这看似不错。西医所接触的技术都属于某个家族,它介绍我们认识的“朋友”也会具备某种特征,就值得警惕。我们过于信奉西医所对应的技术,就会疏忽于其他世界,比如中医的世界。中医方法不一定正确,中医在警醒我们,应该转变对技术的看法,避免技术对我们的过多定义。
病人找什么样的医生看病,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医学也是这样,疾病和治疗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学事件。我们看待生命和疾病的心态会导向相应方向,同样的身体,用不同眼光观察,带着不同目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会相去甚远,当事人并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局限。
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观察过摆动的石头,前者看到的是受约束落体,并对后来的漫漫长夜负有责任,后者却看到单摆,引发伟大的科学革命。这清楚地说明: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人对世界的反照会有明显区别。
技术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工具,它不满足于被使用,还营造了某种场景,暗示脆弱而易变的人去往它的方向。技术不只是符合目的的工具,它更要参与构成目标,发展什么技术,就会形成相应的目标。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什么样的工具得以运用,就意味着什么样的世界被呈现出来。”西医就是生动例子,人们就从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出发,远离各种高级生命特性、远离他们最初想去的地方。
只有矫正了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我们的心灵才能更强壮,才能更自信地思考。一旦我们认识到,生命远比现在的技术复杂,生命的范畴远大于当下的科学,我们的境界就会不一样,看待技术的眼光会不同。
佛教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我们应当开放思想,多些“方便之门”,改进我们关于技术的认识,迎接新的技术元素,让以往被忽略的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新的医学通路,可能把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险境变成“百川东流归大海”的更好景象。
要进步,生命整体无法绕开,这是医学提出的要求;要进步,生命整体不容破坏,这是文化提出的要求。发展新的技术,是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