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鲜”出圈!不靠海的新疆,咋就凭借“海鲜”火了?

风云圈科学 2024-10-10 22:45:57

都说新疆是个好地方,但谁也没想到,今年中秋前刚开海的几天,沿海省份的海鲜圈里传出了“今年新增了一个竞争对手:新疆”的传言。对于这种传言,锄禾君是不信的,毕竟一个生产葡萄干、棉花的省份,气候干旱,高山和沙漠纵横,关键是又不靠海,怎么想也和“海鲜”搭不上界啊。

习惯了地理课本上介绍的干燥新疆,我们实在想象不出来,新疆是如何实现海鲜自由的。毕竟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新疆都是妥妥的内陆省份,在内陆省份,并且还是一个传统印象里的缺水省份,竟然还能养螃蟹,出产海鲜?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这个拥有沙漠的省份里,不但有螃蟹,盐碱地里都能产出罗非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鲍鱼和龙虾。

在新疆西北部,有个尼勒克县,这里的冷水鱼可能您偶尔会见过,但绝对没想过它竟然来自于新疆。在这里养殖的三文鱼的一类:虹鳟鱼,已经在华润万家、永旺超市、京东生鲜开始销售了。

尼勒克县还不是最大的渔业生产县,在距离尼勒克县500多公里的博斯腾湖,已经成为了新疆最大的渔业基地。在这里,一共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池沼公鱼等共计32种的鱼类,以及青虾、中华绒螯蟹、河蚌等各类水产,年捕捞量约4000吨。

除此外,在伊犁河谷生长着硕大的河蟹,在麦盖提县生长着红螯螯虾,在察布查尔县生长着罗氏沼虾,在乌鲁木齐生长着南美白对虾,在石河子生长着满黄的螃蟹,在和田县生长着金鳟鱼和西伯利亚鲟鱼。

想象不到吧?遥远的新疆,印象里都是沙漠覆盖的地方,竟然还能实现“吃鱼自由”。但让你万万想象不到的还有呢。新疆海拔高,而地下水稀缺的地方很容易因为强烈的蒸发,让土层盐碱化。但谁能想到缺乏水源,印象里是沙漠的地方,竟然生长着螃蟹,在盐碱地里,居然养着鱼和虾。

其实从上个世纪开始,科技工作者们就已经开始对占我国盐碱地面积达4成以上的新疆,进行治理。最开始的方法很原始,就是挖沟,用水来灌,俗称“洗地”。

洗地的方式在华北平原很实用。曾经在河北某县的28万亩盐碱地上,通过挖沟打井,“抽咸补淡”,使得当地的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从原本的67%降到了7%,粮食产量也翻了四倍,从原来的亩产79公斤,达到了亩产300公斤以上。而80年代末改造完成后,亩产稳定的达到了500公斤。

不过在新疆,“洗地”的做法实在太浪费水了。进入到新世纪之后,新疆的盐碱地改造,摸索出了一种“改种适地”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用耐盐碱的植物,治理盐碱地。通过选择耐盐碱的苜蓿、饲用稗草、饲用燕麦、向日葵等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用来固沙,还能带走一些土壤内部的盐分,让盐碱地“脱盐”。

近些年来,“改种适地”的方式也随着推广面积的扩大,不断地进行技术进步,发展到了“以渔改碱”。也就是上面种粮,下面养鱼,通过稻、鱼蟹的循环模式,继续改造新疆的盐碱地。

通过往低洼处,也就是盐碱地最难治理的地方引入淡水,对当地的盐碱化土地进行稀释,之后用牛粪铺底,在水的浸泡下,水体和盐碱进行着离子的物流交换。再向水体中投入EM菌和乳酸菌,让硅藻以及菌群有很好的发展,提供浮游生物需要的营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肥水”。之后就可以进行养鱼养虾,以及耐碱的水稻种植了。这之后,甚至还能养鸭养鹅呢。

在日本肆意妄为的污染海洋,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同时,中国科技工作者则在向盐碱地要海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让盐碱地变盐碱水,再让盐碱水变“人造海”。在人造海水中,目前已经成功养殖了罗非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鲍鱼等各类海鲜。怎么样?今年来自新疆的这份海鲜,您是否准备尝一尝呢?

0 阅读:7

风云圈科学

简介:热爱科学探索的圈叔,带您领略自然界与现代科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