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合研发的大型宽体客机CR929,为什么曾经被吹捧为“航空届的天花板”,如今却变成了中方独挑大梁的C929?俄罗斯的“甩手”退出,再到“低头”请求重返项目,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合作局限和利益博弈?站在全球航空工业的风口,这场国际合作,到底会是握手言欢还是暗潮涌动?
2014年,中俄两国宣布展开新一代宽体客机CR929的合作,这个项目的意义,不只是制造一架飞机那么简单,而是对标世界航空巨头空客和波音的一次联合挑战。当时提出的愿景足以点燃双方的雄心壮志——通过中俄分工协作,将CR929打造成一个国际市场认可的大型宽体客机。
中国负责客机的内部电子系统和综合性设计,而俄罗斯则提供发动机和燃油系统等重要领域技术。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这个项目甚至首次亮相,展示了诸如电控变色舷窗、电动行李装备等前沿设计,一度被媒体形容为“空客A330和波音787的直接对手”。
可万事开头难,走着走着就开始变味。按理说,中俄合作的这个客机项目,肩负了两国在民用航空领域分庭抗礼的野心,但很快,野心就被现实掐住了脖子。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工业实力急速下滑,国内资源被战争优先调配,国际制裁层层加码,根本无力继续承担项目配套工作。最终,在2023年,俄罗斯彻底宣布退出CR929,这个中俄合作的项目,也正式成为“C929”,中国独自接盘。
俄罗斯退出没多久,便开始释放一些“求合作”的信号。2023年底到2024年的几个月间,俄方通过高层“递话”,表示愿意重新加入C929,不过这次的身份有点尴尬:从“合伙人”变成了“供应商”。为表诚意,俄方提出了一个相对诱人的条件——提供PD-35重型航空发动机。
这台PD-35发动机可不是随便捡来的货色,从技术角度看,它确实是一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PD-35是俄方在PD-14基础上的升级版,后者已经应用在俄国产的MC-21窄体客机里。简单来说,PD-35的推力更大,技术水平瞄准国际市场,理论上可以规避中国当前在大型喷气式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空白。
但问题也不少。好比一个朋友说:“我有个很厉害的工具,挺适合你用,但可能三年之后才做好,你要不要用?”没错,PD-35的研发进度还差得远,据说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这对中国来说是一场赌博:你选这款发动机,那就意味着得拉长C929的开发时间,可从国际竞争上说,拖时间也是风险。
更关键的隐忧在于俄罗斯的供应链和国际制裁风险。西方对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施加了层层封锁,PD系列发动机能否持续升级,谁都没底气打包票。况且,以中国近年来在航空领域取得的技术进步,完全能跳过一些高风险合作方案,独辟蹊径。也因此,俄方的提议更像是一次与其说是合作探讨,不如说是“蹭项目机遇”。
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自主研发的C929表现出了惊人的进度。短短几年内,C929已经完成了初步研发,并吸引了国际市场的目光。自2023年俄方退出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果断签下首份初步购机协议,快速证明了市场信心。然而,不管C929多优秀,有些问题仍然横亘在眼前。
一方面,航空发动机是民用飞机的“心脏”,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积累尚有短板。自研虽然是重中之重,但现实是需要时间。如果此刻拒绝俄方的PD-35提议,就意味着要自己啃下这根硬骨头,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接受合作则存在“不听话”供应商重蹈历史覆辙的风险。
要知道,俄罗斯在国际航空领域的表现并不算稳定。从苏联时期的伊尔96大飞机,到近年来推向市场的MC-21客机,俄方一直想恢复“工业强国”的地位,但始终被内部技术能力不足和外部制裁折腾得寸步难行。尤其是PD-14发动机的前车之鉴——MC-21的研发进度屡次因为国际合作和制裁问题推迟。这一系列经验告诉中国,纸上的分工协作看着美好,实际执行中存在一系列难以控制的问题。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C929不仅仅是中国内部航天工业的升级,更是在国际航空市场站稳脚跟的一步。长期以来,波音和空客构成了全球航空业的“双寡头”,中国的C919尚属于起步阶段,而C929的研发成功将成为中国与欧美企业竞争的新筹码。因此,怎么看中俄合作,都不能脱离三国航空领域的“大棋局”。
从俄方的角度,显然是想通过参与C929分得一杯羹,为自己在全球航空领域争取发声。但从双方目前的技术与市场需求看,俄方的贡献可能更像“扶不起的阿斗”。而中美直接的科技竞争,则让中国在航空领域必须慎之又慎,不仅要防止被俄方工业体系拖后腿,更要警惕美国可能附加的技术封锁。
值得一提的是,C929有潜力扮演更大的角色——作为一种多国联合研发的新模板。放眼全球,不管是空客还是波音,背后都有多国供应商网络的技术支持。如果中国能在发展C929的过程中,将合作伙伴扩展到其他国家,同时吸收俄方的部分贡献,也许能够摆脱“单一双方合作”的局限,形成更安全、更稳定的合作模式。
C929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想在航空领域做大事,绝对要有长期投入和独立掌控的心态。但独立不是全拒绝,合作也不是全接纳。眼下的关键在于,中国需要在用好俄方技术积累的同时,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毕竟,别人的技术再好,也不能当自己的底牌,靠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