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AIPC的生死赛跑,究竟谁胜出?

科技大环境 2025-03-06 13:58:00

在某个炎热的午后,李明站在联想专卖店的橱窗前,凝视着那台标价近两万元的AI PC。

售货员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新机的各种功能,诸如内置的人大模型、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个性化的智能体系统。

但李明眉头微皱,一边心算着这笔投资的必要性,一边回想着朋友的一句话:“这些AI功能,真的值得吗?”

李明的犹豫并不是个例。

尽管宣称AI PC是未来电子设备的趋势,但在实际市场中,它们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大受欢迎。

联想AI PC似乎陷入了一场无声的竞赛——究竟是新技术的革命先锋,还是一场市场泡沫?

根据联想最新的财报数据,联想在2025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增长了逾一倍,达到6.927亿美元,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

公司在智能设备业务方面实现了营收增长,但这其中似乎与AI PC的贡献并无太大关系。

尽管联想在宣传中大力推广AI PC,但从收入结构和利润率来看,这部分业务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利润增长。

联想的智能设备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传统的PC、平板和智能手机,而AI PC的实际需求与市场接受度,仍显得有些遥远和模糊。

联想并不是唯一对AI PC未来持怀疑态度的公司。

英伟达的硬件供应商黄仁勋在CES消费电子展中指出,AI PC尚未达到预期。

他认为,PC适配的AI系统目前还不够成熟,AI技术主要在云端发展,而PC终端的AI生态系统建设远不及云端。

这就意味着,对于联想这样的硬件厂商来说,如果想在AI PC上有所突破,他们需要在端侧建立一个完善的AI生态系统,并进行市场教育与普及。

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大量时间与资本的投入。

联想为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花费巨资收购了高端存储infinidat,并引入了DeepSeek端侧部署,以期望通过技术的深度融合来实现突破。

面对挑战,联想的策略是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来赢得市场。

例如,联想一次性发布了六款AI PC新品,通过深度融合DeepSeek端侧大模型,将AI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些新品的售价大多在1万元以上,显然是定位于高端市场,希望通过出众的性能来吸引早期的技术爱好者和专业用户。

市场反应却不如人意。

许多人并不愿意为AI PC的高价买单,他们更倾向于用普通PC配合在线AI工具实现类似的功能。

一些评论认为,联想的AI PC价格过高,而实际带来的用户体验提升却非常有限,甚至许多AI功能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必须品。

在AI PC的领域,联想并不孤独。

市场上还有其他强劲的竞争对手,如苹果、华为、小米和荣耀。

相较于联想,这些品牌在生态系统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他们通过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建立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多端协同的生态系统。

例如,华为和小米通过手机业务的优势,将高频次的用户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了多设备间的无缝协同。

而联想在智能手机方面的市场份额不足3%,这使它在构建“手机-PC-智能终端”的闭环生态时,显得颇为吃力。

没有高频互动的设备作为用户入口,联想需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才能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硬件性能仅仅是一块敲门砖,真正的竞争壁垒在于生态能力。

拥有强大生态能力的品牌,如苹果和华为,在推进AI PC策略时更为得心应手。

联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一体多端”的战略,试图通过统一的智能系统,打通不同设备间的协同工作。

这一策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智能系统的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

当前的智能体系统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如何调用API、如何标准化,都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此外,联想在多端智能硬件闭环建立上的滞后,使其在竞争中面临不小的挑战。

看似风光无限的AI PC,背后却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挑战。

对于联想来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考验,更是一场生态系统争夺的大战。

联想要在这条道路上取得领先,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需要构建全面的生态系统,让AI PC真正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未来的AI PC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智能设备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一个智慧的生态。

对于正在狂奔的联想来说,如何在这片迷雾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是一道注定需要时间和勇气的难题。

具体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究竟谁会胜出,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完成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自然流畅地解析联想AI PC的市场现状和挑战,同时吸引普通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0 阅读:0

科技大环境

简介:展现科技新视野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