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17日,凛冽寒风拂过刘惠馨苍白的脸颊,她深知,此时已无路可逃,生存的希望已如风中残烛,渺茫难寻。她脚戴沉重镣铐,怀抱1岁女儿,步履蹒跚走向刑场。她虽不惜牺牲生命,却忧虑怀中幼女何去何从。她初临人世,难道就要与母亲一同,命丧敌手,死于刀枪之下吗?
1914年,刘惠馨诞生于江苏淮阴县,家庭熏陶下教育优渥,她天资聪颖,自幼便立下报效国家的宏愿。她日夜勤奋学习,终在20岁时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如愿选择了心仪的机械工程专业。刘惠馨怀揣梦想步入校园,却惊讶地发现,许多同学并未专注于学业,而是频繁参与爱国运动,这一现象让她深感困惑。新时代已至,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之际,刘惠馨认为当前正是勤奋学习、把握机遇的良好时机。唯有将知识深植脑海,方能未来在科技领域报效祖国,这正是她身为女生,却坚定报考机械工程专业的缘由。刘惠馨涉世尚浅,坚信读书为唯一出路。但她未虑及当时中国战火连绵,百姓生计艰难,科技强国之梦,谈何容易。
随后,为了寻找救国之道,刘惠馨尝试参与了数次由学生会组织发起的爱国活动。经当地党组织的悉心引导,她内心的激情被彻底激发,深刻认识到过往的单纯与幼稚,实现了自我觉醒。尽管追求科技强大国家无误,但在那个国家危难、局势动荡的时期,她的这一念头实则显得颇为荒谬。因此,受红色理念激励,刘惠馨果断舍弃学业,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拯救国家之路。尽管她不能如男子般上阵杀敌,却能在乡村与工厂间奔波,为抗日宣传事业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自此,南京街巷常现一秀丽身影,她助农收割,又教工厂工人识字读书,忙碌于城市各处。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刘惠馨将共产主义思想深植民间,激发了众多青年男女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以各种方式挽救祖国于危难之际。
1938年,因工作中的卓越表现,刘惠馨得以顺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她承担了大量关键任务,持续将自己的青春献给党和国家,不懈努力。在多年的革命历程中,她不仅奋斗不息,还邂逅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男同志,两人彼此志同道合,共同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马识途,一名与她并肩作战于烽火中的共产党员,亦是她在南京中央大学时期的同窗校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年轻人渐生情愫,爱情之火熊熊燃起,最终在第二年的10月,他们喜结连理,成为了夫妻。婚后不久,刘惠馨便怀有身孕,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工作,身怀六甲也不懈怠,继续肩负多项职责,积极投身于革命前线。她不仅需频繁主持特委机关事务,还肩负起了领导当地妇女及学生运动的重任。此外,刘惠馨还兼任中国湖北恩施县委副书记等要职,她全心全意为祖国奉献,确已倾尽所有。这位伟大的共产党员怀着身孕,跋山涉水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至各地,饿时以窝头充饥,渴时饮田间清水,坚定足迹遍布各村庄。
刘惠馨凭借内心坚定的信念,成功地将红色思想深植于众多中国人的心中。不久后,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及身怀六甲,刘惠馨工作中突然晕倒。同事们连忙劝慰,让她多保重身体,别再如此拼命工作。她摇头对众人说道:“我们的工作极其危险,随时可能落入敌人之手,届时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休息片刻后,刘惠馨再次全身心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继续她的努力。她深知,身为共产党员,自己每日皆需谨慎行事,如履薄冰,这份警觉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尽管已在心中无数次预演牺牲的场景,面临危险之际,她仍渴望能为党和组织贡献更多力量。1941年1月,刘惠馨于一农户家中顺利诞下一女。为继续投身抗日救国,她与丈夫决定,待月子结束后,将女儿送回四川老家,交由亲人抚养。未曾料到,孩子尚未满月,敌人的狠毒之手便已伸向这位柔弱女子。
1月20日下午,刘惠馨的藏身之处因叛徒出卖而被国民党特务得知。遭敌人胁迫,她无奈怀抱襁褓中的女儿,步入了那阴暗潮湿的牢狱之中。国民党特务知晓其乃共产党内关键人物,料定她手中握有大量重要情报。他们试图以巨大利益诱使刘惠馨转向国民党,劝说无效后,便恼羞成怒,竟对这位刚分娩的虚弱女性施行了严酷的刑罚。暴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或动机。对刘惠馨进行殴打是违法的,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其心理和精神造成极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信仰自由,不应该强迫他人改变自己的立场或信仰。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威胁,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并且,你尚有孩子需照顾,怎能忍心让孩子随你一同面临死亡的风险呢?”敌人拳打脚踢,猛如风暴,却未能撼动这位勇敢女性的坚毅。她屹立不倒,面对狂风骤雨般的攻击,毫无退缩之意。谈及孩子时,一向沉默的刘惠馨,此刻不禁潸然泪下。我身陷囹圄,皆因两党政治纷争所致。她不悔入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准备牺牲,但孩子何辜?他才刚来到这个世界,无辜受牵。
自迈进牢房那瞬,刘惠馨便陷入了无尽的痛苦挣扎之中,每一刻都在痛苦的边缘徘徊。她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需竭力为女儿探寻一条生存之道,想尽各种办法确保女儿能够安然无恙。敌人残忍地剥夺了她与孩子相聚的机会,硬生生地从母亲怀中抢走孩子,利用孩子作为要挟刘惠馨的筹码。立即告知其他共产党员的所在!如若不然,我将当着你的面伤害你的孩子!敌人把孩子从襁褓中抱起,高举过头,嘴里不断蹦出凶狠的话语,一句接一句,毫不留情。婴儿吓得哇哇大哭,每一声哭喊都如利刃刺痛母亲的心,将她的心切割成无数碎片。刘惠馨内心极度痛苦,却无能为力,面对国家与女儿的两难抉择,她毅然选择了以国家为重。望着牢中沉默不语的刘惠馨,国民党特务恼羞成怒,猛地把孩子摔在地上,随即命令手下继续施加酷刑。紧接着,蘸满辣椒水的鞭子不断抽打在这女人身上,短短数分钟后,她遍体鳞伤,已无一寸肌肤保持完好。即便如此,敌人仍不停挥舞鞭子,刘惠馨被打得遍体鳞伤,她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回荡在整个监狱之中。
在囚禁期间,她饱受狱中各种严刑拷打,如炽热的烙铁烙身、残酷的老虎凳折磨及指甲被残忍拔除等酷刑。国民党特务为逼供刘惠馨,甚至施行了残忍的电刑,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仍未能从刘惠馨口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她凭借强大的意志力,令即便是冷血的敌人也深感畏惧,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对手无不为之震慑。国民党特务见刘惠馨态度坚决,转而针对她年幼的女儿,企图通过心理战术摧毁其意志,迫使刘惠馨向国民党屈服。于是,刘惠馨和孩子被囚禁在昏暗的谷仓里,无论她如何挣扎呼喊都无人应答,母女俩似乎被世界遗弃,陷入了无边的孤寂之中。谷仓昏暗无光,仅凭墙上细缝透入的一缕白光,刘惠馨方能察觉天际已泛白,知晓黎明终至。在此地的每个夜晚,她都难以成眠,因冰冷的寒风自四面八方不断侵袭,令人倍感寒意。她无被可依,只能搂紧女儿蜷于墙角御寒。长期营养不良致她无奶可哺,便将数日一送、已变质的饭菜留存,细细嚼碎,喂养怀中婴儿。
久居黑暗谷仓,她走出时,强烈阳光刺眼,迫使她低下头,以缓解双眼的不适。这是她被捕后首次低垂高昂的头,此举非向国民党屈服,而是出于对自然的深深敬畏。阳光持续洒落在坚强的刘惠馨身上,犹如为她穿戴上了勇士的铠甲。她闭目仰头,沉浸在这片刻的光辉中,心中默念,这或许是她最后一次沐浴于如此明媚的阳光下了。她明白,国民党不会轻易释放她,或是掌握了确凿情报需她核实,或是已对她失去耐心,意图除之而后安。刘惠馨的预感成真,敌人已将屠刀架至其颈边。经长时间威逼利诱未果,国民党深感失望,最终决定对刘惠馨执行处决。在执行刑罚的前夕,丈夫的兄长通过人脉关系获准探访狱中的弟妹。他亲眼见到刘惠馨的悲惨情形,瞬间泪水夺眶而出,堂堂男子汉竟哭得无法自抑,泣不成声。目睹此景,刘惠馨笑了,她以坦然的口吻打趣道:“你怎么变得如此琐碎唠叨了。”
1941年11月17日,刘惠馨携带着她怀中尚不足周岁的婴儿,毅然踏上了刑场的道路。她拖着沉重的脚镣,对孩子轻声说:“女儿,妈妈对不起你,因我决意投身革命,连累了你。没能护你周全,是妈妈的错...”见刘惠馨深切关怀孩子,一旁的国民党特务伺机而动,打算把握住这最后的时机。他猛然抢过孩子,将其丢弃至路边,面目狰狞地对刘惠馨言道:“你们共产党不是自诩伟大吗?那就让这个幼小的生命在寒风中消逝吧!”刘惠馨深知敌人正盼她妥协,内心虽极度痛苦,但历经诸多磨难后,她誓守最后防线,绝不倒下。因此,她只能满怀留恋地望了眼倒在地上的孩子,边走边回头,脚步沉重地迈向刑场。刘惠馨英勇献身,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灿烂的26岁。沉重的镣铐未能阻挡她坚毅的步伐,战争的漩涡亦无法吞噬共产党员满腔的热血。直至子弹穿透胸膛的刹那,她心中仍坚守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毅然决然地为革命胜利献上了宝贵生命。
妻子离世后,丈夫马识途沉浸在巨大悲痛中,尽管他早已知晓孩子被遗弃路边,生死未卜的消息。寻找女儿的下落,成了他心中的唯一支柱,他唯有凭借这份执念,才能坚持革命之路,完成妻子未竟的革命遗愿。1960年5月,得益于公安部门的协助,马识途终于寻回爱女,那一刻,他满心激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经过漫长的19年,他黯淡无光的生活终于再次迎来了曙光,希望重新照进了他的世界。当时天气严寒,国民党误以为孩子定会冻毙,于是在处决刘惠馨后匆匆离去,未对孩子状况进行细致检查。孩子的哭声异常响亮,幸运地引起了路过村民的注意,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机会。村民在刘惠馨的襁褓中发现了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张纸条,纸条上清晰记录了孩子的出生日期及母亲的身份信息。村民们恍然大悟,意识到他们之前救助的孩子,实则是某位英勇烈士的后裔。随后,烈士留下的孤儿被工人吴有华夫妇所收养,他们为她起了个新名字,叫做吴翠兰。
成人后,吴翠兰顺利考入北京工业学院,选择了与母亲昔日相同的机械工程专业,似乎命中注定,她步入了与母亲一样的职业轨迹。1964年,吴翠兰顺利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接过父母传递的革命火炬,加入解放军行列,延续双亲未竟之志,矢志不渝地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