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叫地球,而我们主要生活的地方是地球母亲上的陆地。正是有了陆地,人类才可以在它上面盖房种地,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还由此孕育了人类文明。那“地”在汉字中是什么含义,又与中华文化是怎样息息相关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地的含义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三五历记)
“地”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可见“地”在古人眼中是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浊气所化,为宇宙万物的承载。
《周易·坤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古代天文学又有“盖天说”,提出“天圆地方”的概念,称天像半球状的穹隆一样覆盖在像棋局似的正方形平直大地上。更可证明地在古人眼里十分重要,是承载人类与万物的居所。
二,地与文化
“地”在古代是仅次于“天”的存在,就连尊贵无比的皇帝也必须对它恭恭敬敬。因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而五谷是种植在土地上,只有地里的粮食丰收,民众才能安稳生活,天下才能太平。所以皇帝才会祭地以求大地保佑,五谷丰登。
古代祭地与祭天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例如明前期明朝皇帝就专门在北京城南建了天地坛,一起祭祀天和地;只不过到了明后期,嘉靖皇帝在北京城北专门建了地坛,天和地才分开祭祀。而明清两朝皇帝之所以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源于古人“天南地北”的说法。
另外明清时期皇帝有17家专门用于祭祀的场所,即“九坛八庙”,而圜(yuan)丘坛,方泽坛,朝日坛,夕月坛,祈谷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社稷坛等九坛里就有四座与土地相关。
而方泽坛为地坛的主要建筑;先农坛祭祀的是使农业丰收的先农神;先蚕坛是祭祀使蚕业丰收的蚕神嫘祖;社稷坛是祭祀神话中的土地代表社神和五谷代表稷神。
“五德终始说”是中华皇朝许多皇帝普遍深信不疑一种学说,它把五行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德性与朝代更替紧密相连。而“土”就是“地”,“地”就是“土”。
因此我们可以把土当成地的代表,而土位于中央,恰好符合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央,蛮夷戎狄等族群居于四方的特点。况且古代华夏族群以农耕生活为主,有安土重迁的习俗,时常祭祀里社(社即掌管一方的土地神),逝世后讲究落叶归根,可见古人对大地的重视与敬畏。
而古代百姓也经常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而地在天后,可见百姓眼里地是仅次于天的存在。而地字在书写时讲究“土也相连”,指“地”字的“土”和“也”字必须连着,比喻土地绵延不绝,人们时刻不能忘记土地、离开土地。
三,天与地
古代“天”与“地”是紧紧相连的,有皇帝和大臣常用的“皇天后土”的官方用语,还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俗语,也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哲语,更有“感天动地”,“欢天喜地”,“谢天谢地”等许许多多的成语。
《三字经》里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而许慎也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王”字就是“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可见“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就是参透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将之融会贯通。
《西游记》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天在百姓眼里最为熟知的代表就是“玉皇大帝”,而地的代表就是“土地”和“山神”。而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还有两位天和地的代表,就是“勾陈星宫天皇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也即皇天和后土(所有大地上神仙的主神)。他们是四御(或称四帝)之一,在《西游记》里仅简单提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后土在中华传统神话中属于女神,尊称为“后土娘娘”,更被称为“天下地神之宗,土地最尊之神”。而后土在天庭的地位与王母娘娘类似,都是至高无上的天尊。另外玉皇大帝在早期神话中的配偶并非王母娘娘,而是后土娘娘。而祭祀后土最重要的庙宇就是始建于汉武帝时的位于山西万荣的后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