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就算失败也只损失五千,诸葛亮就这么不敢冒险吗?

旧梦谈史啊 2025-02-07 17:06:35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争议”话题之一。

对于诸葛亮、魏延的方略,如今在网络上争议很多。

然而,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魏延,都是汉末三国历史上的一流人物。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诸葛亮或者魏延的方略存在低级漏洞的话,那么,很可能是咱们自己没有搞懂人家的意思呢。

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裴注《三国志.魏延传》引《魏略》

魏延的方略,大致分为3步。

1、兵分两路。

魏延率精兵5000、负粮5000,出子午谷,10天内杀到长安。

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古。

2、夏侯楙无能之辈,必然逃走,来不及坚壁清野。我们可以夺取存粮。

3、东方的魏军,要20多日才能集结起来,诸葛亮大军可以先于魏军抵达长安。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提出走“坦道”、“十全必克”。

对魏延、诸葛亮的方略,后世,尤其今天的网友,往往各自“站队”,批驳另一方失策。

然而,这些方略,大多严重低估了诸葛亮、魏延的水平!

后世对魏延方略的质疑

后世认为批驳魏延的,大多是质疑其可行性。

这种观点认为:魏延此策要成功,必须同时实现4个条件。

1、魏延必须顺利走出子午谷,并在10日内抵达长安;2、夏侯楙弃城逃走,其粮食来不及坚壁清野;3、东面魏军要20余日才能完成集结;4、诸葛亮20日内出斜谷抵达长安,并控制险要。

这4个条件,必须全部实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灾难性后果。

然而,这4个条件,任何一个要顺利实现,风险都是非常高的。

1、子午谷道险,容易受伏、覆灭。

这些朋友拿出了例子:明末,农民军领袖高迎详就是率军出子午谷,结果,在黑水峪被孙传庭伏击,全军覆灭。

2、魏延10日到不了子午谷;诸葛亮20日也出不了褒斜道。

比如,《中国军事通史》就严重质疑魏延对行军的估计。

后来,曹真伐蜀,就是走的子午谷,结果,出发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呢。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走的就是褒斜道,结果,走了2个多月才出谷。

因此,这种观点认为:魏延对自己及诸葛亮军的行军估计都出现了低级错误。

3、夏侯楙虽然无能,但就此估计他会弃城逃走就有些过于“乐观”。

如此,魏延5000军,即便能按时兵临长安,又如何能打下长安呢?

4、魏军未必需要20余日才能完成集结。

不久前,孟达在上庸造反。

当时,孟达以为魏军至少要30日才能抵达。

司马懿率军,在8日内,行军1200余里,反应迅速、风驰电掣。

因此,魏延很可能和孟达一样,严重低估了魏军的反应速度。

鉴于此,许多朋友认为:魏延的方略风险实在太高了,“不是冒险,简直是自杀”!

不应低估魏延方略的可行性

然而,这些对魏延方略的质疑,似乎忘记了一些事情。

对于魏延这个人,你质疑他什么都可以,但是,绝对不应该轻易认为他的方略存在低级漏洞。

魏延是什么人?

实战派将领,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将领。

这样的人,要出现低级错误,概率是不大的。

魏延久镇汉中,长期担任汉中太守。

既然守汉中,对汉中内外交通、关中敌情,是最有调查,最有发言权的。

所以,如果您认为魏延方略存在低级漏洞,那就难免草率咯!

1、行军安全。

所谓行军安全,就是敌人会不会在子午谷设伏?

高迎祥走不出子午谷,是因为对手很容易就能猜中其企图。

高迎祥走子午谷前,大明王朝已经倾力围剿。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名将尽遣。

高迎祥的运动,皆实时在明军众名将的监视之中,其进军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如此,高部出子午谷,当然会遭到伏击!

然而,以高迎祥的遭遇来推测魏延,显然是不合适的。

魏延这些年的工作就是守汉中的呀!

如果魏延对对面统帅的才能、性格都没有了解,如果连关中-汉中之间各通道都缺乏实时侦察、监测,魏延拿什么守汉中?难道等到敌人攻入汉中再反映吗?

所以,魏延出子午谷,其安全是有保障的。

2、行军速度。

曹真伐蜀,是秋季进军,这是汉中的靡雨季节,遇到连日大雨,道路不通。

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春季出兵,自然不需担心天气的影响。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蜀双方都已经打了很多年了。魏军早已有备,蜀军已经不具备袭击条件。因此,当时,诸葛亮立足于持重,用木牛流马运粮,持重而前,速度自然以稳为主。

而第一次北伐时,因蜀国久未威胁,魏国在关陇的防御十分薄弱。都督雍梁的曹真甚至已经回到洛阳去很久了,只有夏侯楙在长安都督关中。

魏延方略,立足于奇袭。

因此,魏延以奇袭行军速度的推测,虽然不能说一定不出差错,但至少是靠谱的。

3、夏侯楙是否会逃走,对总体方略的实现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这个方略最被质疑的地方就是:你怎么知道夏侯楙一定会逃走?

其实,夏侯楙本人逃不逃走,并不重要。

重点是:夏侯楙缺乏军事才能,“闻无奄至”,大概率来不及做出坚壁清野之类的反应,魏延可以获取横门邸阁与周边“散民之食”。

魏延奇袭的重点不是攻坚,而是快速进军,因粮于敌,然后配合诸葛亮,“先处战地”。

4、魏军集结要20日的预计是比较靠谱的。

在司马家掌权之前,曹魏的中军少而精,基本在洛阳城内就能容下。

所以,司马懿政变时,曹爽在城外只能紧急搜集到少许屯田兵。

而曹魏的主力,则配置于外军,散布在荆州、淮南、关陇等地。

因此,曹魏要集结兵力用于战略机动,确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魏帝要张郃紧急救援陈仓。

当时,张郃就表示:诸葛亮粮草不够,只怕我还没有赶到就退兵咯。

后来,诸葛亮围攻陈仓20余日,粮尽而退。

而诸葛亮退军时,“晨夜前进”的张郃军,仍然没有抵达。

其实,就后来诸葛亮几次北伐看,“东方之兵”集结到抵达,确实需要相当时间。

总之,作为一位经验丰富、战功崛起的实战派将领,一位长期独镇汉中的方面之将,我们大可不必认为他的方略存在太多的低级误判。

对诸葛亮方略的质疑,错估了诸葛亮的“谨慎”

同样,我们也不应该错估诸葛亮的“谨慎”。

对于诸葛亮的质疑,主要是:风险不算很大,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很多朋友认为:魏延的计划,如果失败,损失5000精兵,但如果成功,就能一举直入长安,全取关中!风险虽然不算小,但收益却明显大得多!如此机会,诸葛亮不去把握,简直太谨慎了!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很可能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驳斥魏延时,就是说:“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看来,子午谷奇谋,实打实的“物质伤害”就是那5000人,其余就是“大伤锐气”了。

然而,正史之中,诸葛亮只是表示“县(悬)危”,并没有详细说明“危”在何处。

而实际上,“危”远远不只是5000精兵覆灭!

前面,咱们已经阐述了魏延方略的内容。

这是一个蜀汉北伐军全部参与进来的计划!

计划不成,陷入危险的,不只是魏延所部,而是整个蜀汉北伐军!

此计划,魏延军与诸葛亮军,两路都需要按照计划顺利推进,任何一方不能如期到达,蜀汉北伐军就需要在不利态势下,在关中平原与魏军决战。

而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计划开始后,进行调整的机会很小的!

事实上,第一次北伐时,两路消息就很不通畅。

诸葛亮在祁山退军后,在箕谷的赵云尚不知,险些陷入危险!

所以,此计划一旦展开,中间调整的空间很小,整个蜀汉北伐军都会遇到较大风险。

如果您认为诸葛亮的“谨慎”,是“舍不得”那5000精兵,那可能就错估诸葛亮了!

还是那句话:如果您认为魏延这种将领的军事布署存在许多低级漏洞,诸葛亮这种人物对风险收益“保守”到胆怯,那很可能是您有所错估!

战略分歧

那么,诸葛亮、魏延,谁的看法是正确的呢?

首先,咱们要认识到,这个事情的本质,不只是一次对“偶然出现的机遇”看法分歧,而是两人北伐总体战略的分歧!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魏延传》

每次北伐,魏延都要提出“异道会于潼关”的方略!

咱们知道:第一次北伐以后,很多情况都已经改变了。

坐镇关中的已经不是那个夏侯楙了;曹魏对蜀汉不再防御松懈了···

然而,这种情况下,魏延依然提出“异道会于潼关”的方略。

这就说明:魏延与诸葛亮的分歧,是总体方略的分歧。

魏延方略:兵分两路,直取关中

魏延的方略,其实就是要直接攻略关中。

其具体作战方式,与当初取汉中基本相似。

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董卓、李傕等人的破坏,关陇地区受到的破坏十分严重,经济凋敝,难养大军。

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国都需要从中原发兵来援,更是说明:蜀军在关陇地区,可以形成局部兵力优势。(诸葛亮形容第一次北伐时,曾表示:我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

这一情况,与当初汉中之战前曹刘双方在汉中的态势是十分相似的。

当时,刘备采纳法正之谋,先“断绝内外”,迟滞曹操救援,争取时间(通过封锁武都方向,迫使曹操被迫走刚被自己破坏的褒斜道),然后再稳步推进,击败夏侯渊,掌握优势,等到曹操入汉中时,刘备已经清楚“虽曹公亲来,无能为也”了。

而从魏延的表态看,他的意图,也是要先“断绝内外”。

所谓“异道会于潼关”,不是指赶在东方魏军抵达前就平定关陇,而是指战役进攻首先以断绝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为主要目标。

魏延率领万余兵,以袭击手段,先在险要地区扎入钉子,迟滞东方魏军来援。

诸葛亮率领主力,发挥局部兵力优势,限制住关陇魏军,控制关中不多的存粮,在有利条件下阻击魏军援军,并逐渐消灭关陇魏军。

当然,咱们知道,中原与关中之间的通道,不只是潼关,还有武关、蒲坂渡口等地,因此,蜀军要完全控制所有要害是不可能的。

但是,潼关是洛阳往来关中最快捷的通道,因此,魏延并不是指望能完全阻击住敌人,而是立足于迟滞魏军增援效率,与汉中之战时是十分类似的。

当然,咱们都知道,东方魏军要增援关中,路途比当初增援汉中要近得多,也好走得多。

而且,关陇魏军兵力虽少于蜀北伐军全军,但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仍可能对蜀汉形成夹击之势!

因此,魏延此策,虽然与法正取汉中之谋不谋而合,但操作难度又大了许多。

一旦操作不利,蜀军将面临在关中平原与魏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态势。

即或操作顺利,由于补给路线困难,蜀军过于依赖在关中就地夺取的粮草,也不利于持久。

以魏军的步骑兵优势,在关中平原决战,如果不能先蜀军不但没有没有胜算,甚至可能连顺利撤回巴蜀都很难。

所以,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

诸葛亮方略:先平陇右

诸葛亮的方略,其实手法与魏延是一样的,都是立足于“断绝内外”。

不过,诸葛亮的“断”,是“断关陇大道”,以夺取陇右为作战目标。

其好处有三。

1、安从坦道。

进军陇右,进军时可以避开秦岭天险,并利用西汉水漕运。

因此,这条进军路线是“坦道”。

当然,我们要知道,所谓“坦道”,只是相对而言的,即便是这“坦道”,也只可通部分漕运,要经过数百里人烟稀少的山道,后勤难度也是很大的。

2、断关陇大道的难度相对小很多。

关中与陇右之间,隔着陇山。

当时,关中与陇右,主要走的是关陇大道,沿途狭窄。

所以,在这里选择要点实施防御,就能够断绝魏军西进之路。

诸葛亮北伐前200年,已经统治天下绝大部分地区的刘秀,花了很长时间,才在马援的帮助下平定陇右。

同时,关陇大道要点,比潼关、武关,距离中原又要远得多。

所以,蜀军能够更加从容的组织起防御,彻底阻遏(而不只是迟滞)魏军驰援。

所以,诸葛亮说,这是“十全必克”。

当然,与“安从坦道”一样,“十全必克”也是相对而言的。

以弱蜀伐强魏,本就是难度极大之事,失败的风险始终是很大的。

只是,这个方法相比于魏延方略,难度更小一些,希望更大一些而已。

许多朋友因为“十全必克”的字面意思,就“嘲笑”诸葛亮一点险都不敢冒,说什么打仗哪里有“必克”,这是和古人抠字眼、抬杠,没有意思的。

所以,“断关陇大道”,就能实现“割据陇右”,将陇右发展成一个新的根据地。

3、一旦实现割据陇右,则魏蜀实力对比将发生重大变化。

(1)、陇右是古代最优质的产马地,而附近的羌、氐人则是优秀的骑士。

夺取陇右,可以使蜀军培养出强大的骑兵军团,甚至可能从根本上逆转蜀军的骑兵劣势。

(2)、陇右是优质的产麦地。

以陇右为根据地,蜀军北伐的粮草问题将大为缓解。

(3)、陇右地势,可以俯瞰关中。

陇右地势,比关中为高,进取关中,是顺流而下。

所以,一旦陇右为蜀汉所得,再取关中,条件将大为改善。

不必“如果”

如上所说,诸葛亮也好,魏延也罢,都是先立足于“断”。

魏延要“断”东面魏军于关中以东;诸葛亮要“断”魏军于陇右以东。

诸葛亮的方略,实现的难度要比魏延小得多。

然而,既然历史表明,连“断”魏军于陇右以东都做不到,那怎么可能“断”魏军于关中以东呢?

所以,所谓“如果采用子午谷奇谋会怎么样”的假想,就大可不必了。

魏延也好,诸葛亮也罢,都是当时一流的人物。

所以,不要认为魏延的谋划存在低级漏洞,也不要认为诸葛亮连显而易见的风险收益比都算不清···

二位牛人关于“子午谷奇谋”的分歧,不是在赌桌上压大压小的分歧,而是对于整个北伐战略构想的分歧!

作为蜀汉当时权位最高的二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对北伐方略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

这一次,我“站”诸葛亮一边。

您怎么看呢?

11 阅读:4367
评论列表
  • 飝䎇 24
    2025-02-10 15:34

    街亭损失5000都不到就全线溃败,整个蜀汉人口不到百万,一出祁山时诸葛亮估计总兵力带甲3万以上其余大部分都是民夫负责运输和后勤

    用户10xxx28 回复:
    魏延要的还是5000精兵,3万里面总共有没有5000精兵都不一定
    feitian2012 回复:
    是的,古代战场,阵亡1/3就会崩盘!唯一例外是大唐香积寺之战,精锐互砍,都认为自己代表正义,阵亡超过一多半也不退却。
  • 剑仙 21
    2025-02-12 22:14

    魏延带精兵5000太少,带1万可以这么打,突出子午谷后试着打西安,赵云也带1万兵走褒斜道走到谷口按兵不动,等待魏延打西安的结果,如果比较有利就马上大部分兵力压上拼一把。留少量兵力守住谷口阵地。如果打西安不顺利,魏延马上向西撤退,敌人追的紧就向赵云靠拢,两个人合兵一处防御反击给丞相拖延时间创造战机。敌人追的不紧就魏延带兵快速向街亭挺进,守住街亭即可。丞相还是本钱太少,失败不起[哭笑不得]

    老杨同志 回复:
    一万的话,后勤保障够呛!子午谷一条小路,不能双骑并排,没起兵肯定不行,有起兵的话,粮草不够,马,吃的比人都要好,特别是战马,不是只喂草就行的,那样,人又不够
    历史云雾 回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蜀国五虎将已经全部死光了,能堪大任的也就魏延廖化寥寥几人而已,要是魏延死在这次奇袭上,诸葛亮根本损失不起
  • 2025-02-11 18:10

    有没有可能,诸葛亮否决魏延计策不是认为不会成功,而是认为有概率会成功,按照当时魏延的状态,一但奇袭成功必反呢,与其冒险不如把魏延控制在自己这里,至少自己可以压制

    Markus 回复:
    没这种可能。你会这么想是因为你读得少,想得多,心无正念,又想哗众取宠,找存在感。
    怼天怼地怼空气 回复:
    小市民,呵呵
  • 2025-02-09 00:30

    “就算失败也只损失五千”,说得轻巧!

  • 5000人对于蜀汉的国力相当于惨败了。诸葛亮带那几万人北犯别说败仗,就是代价太高的胜仗都打不起。所以稳扎稳打是正确的选择

    永恒 回复:
    那个5000精兵。基本上伤筋动骨了。
  • 2025-02-23 22:33

    不可能成功,先不说魏潼关还在,长安打下来也很快会失掉,其次你过子午谷5000精兵,请注意是精兵不是什么五千甲士,带攻城器械吗带了走不动,不带就只能靠接触战,混进城再打万一被拖住了就会被围攻基本全灭,全灭对于汉来说就基本宣告结束北伐生涯了,打下来了也不可能守得住长安这个地方魏出兵打比汉是真的快多了,所以根本没有意义

  • 2025-02-11 19:11

    五千精锐啥概念?张辽威震逍遥津只用了八百精锐

  • 2025-02-12 16:59

    对比几十年后邓艾偷袭就明白了,魏延有成功的机会,但诸葛亮没有灭魏的能力,在魏地决战诸葛亮会全军覆没。蜀攻魏只能蚕食,魏攻蜀却可以鲸吞,正是这个原因诸葛亮不能让魏延成功,因为那会导致魏蜀大决战。

    用户10xxx69 回复:
    子午谷成功又怎么样呢?事情并不在子午谷成功与否而在蜀汉能否在曹魏反应过来前夺下汉中关中等地区以策应魏延,不然曹魏肯定反攻魏延能守住长安才怪
  • 2025-02-14 12:32

    5000精锐……不是5000人口……

  • 2025-02-24 20:58

    唯一一次奇招,距离北伐最成功的一次,可惜了。。丞相不敢赌,一直慢慢的把蜀汉拖死了。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回复:
    后世敢赌这条路的基本都死了。
    海牙ark 回复:
    不用后世,几年之后曹真伐蜀就走的子午谷。十几万大军被拖在那里几个月动弹不得。曹真耗尽心力不久之后就病死了
  • 2025-02-22 12:21

    诸葛亮好几年辛辛苦苦攒了200块钱,魏延开口就要50去赌博

    feitian2012 回复:
    借用你200元总价值论,五千精锐相当于150元价值了!一般兵马人数占了3/4,战斗力和战略价值只相当于50元[笑着哭]
  • 2025-02-17 14:43

    问题在于就算魏延成功了又怎么样?在长安和魏军决战吗?对于大本营远在益州的蜀国来说根本没有赢的可能,魏国可以输很多次,而蜀国输一次就是亡国。所以这种风险大的计策对诸葛亮来说根本用不起

  • 2025-02-11 09:38

    反过来说就五千能干得成什么大事?

    空城 回复:
    五千可能是四分之一兵力了
  • 2025-02-25 22:23

    其实是大家小说看多了,总以为5千人是小数

  • 2025-03-11 20:34

    昭和参谋的路子,我怎么怎么样,然后敌人就会怎么怎么样,然后我就怎么怎么样,如此一来敌人就全军覆灭了。[得瑟]

  • 2025-03-14 15:56

    三国大战实际上只是相当于现在3个小镇械斗,诸葛亮只有几万兵力,当然不敢分5千兵给魏延去冒险!

  • 2025-02-14 23:11

    最简单的是,打过麻将吧。假设打8圈。第六圈了。你输了很多。最后两圈,你是憋大胡,还是稳小胡?赢要稳,输要狠。我个人更倾向于魏延的策略。假设丞相第一次北伐。蜀魏人口是1/3。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样的,都是1%。基数不一样。20年。一代人过去以后。就会变成1/4。更完蛋。第一次北伐。其实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也只有这次机会去实现子午谷奇谋。关二丢了荆州,蜀汉唯一一次成功的机会。就是这个。没了就没了。就这么简单。

    用户10xxx28 回复:
    第六圈你摸上来一手烂牌你是憋大胡还是先胡个小胡看后面的牌
    用户15xxx51 回复:
    正解!以攻为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在蜀一二代死完之前,还是有30%的机会。张苞代表的蜀二代,一噶。彻底没戏。他能做的,也只是逆天而行。不过短促突击,以攻为守。也只是苟延残喘的一种手段。你说的很对,他根本没希望。
  • 2025-04-01 10:58

    带的是精锐,你蜀汉又有多少精锐?李二虎牢关封神的时候能带的精锐也不过3500人

  • 2025-02-28 12:04

    楼上楼下这些大聪明还潜意识觉得这成功概率不低呢[笑着哭]

  • 2025-03-09 23:31

    必定失败的局,5000个就不是命?那时候蜀汉总共才多少人。

  • 2025-02-10 19:08

    拿什么攻城

  • 2025-02-18 15:59

    有没有可能5000精兵在古代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练成[笑着哭]

  • 2025-02-21 21:05

    吃的灯草灰尽放轻巧屁!

  • 2025-02-27 08:09

    蜀国力弱于魏,不出奇兵,焉能制胜?魏延当世名将,单论行军打仗,诸葛亮不及魏延。

    岁月无情 回复:
    呵呵
  • 2025-04-09 12:12

    这小编可能不知道5000士兵在当时代表啥意义,他以为那会蜀汉有14亿人口。也不清楚5000人是要吃喝拉撒的,以为带的是压缩饼干,一人一袋可以吃半年

  • 2025-02-19 18:27

    弱小一方,必用奇谋,方有胜率,大稳重根本没胜的机会

  • 2025-03-08 18:52

    负粮五千的也是人,加上五千兵,总共是一万人,别把征发运粮的5000人不当人

  • 2025-03-20 09:01

    好不容易当上鸡头不可能让别人去成功[笑着哭]

  • 2025-04-02 13:10

    诸葛亮在考虑,如果成功了该何去何从,他自始至终就没打算取得胜利,只是想让人看到他一直在努力,至于目的是什么,他也不想知道

  • 2025-04-07 12:42

    你是不是对古代5000精兵有什么误解?

  • 2025-04-12 07:19

    这只能说明诸葛亮不懂军事。他根本就不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他是战略构想也错了,临阵指挥也错了。兵法讲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同样一个计谋未必不能用两遍以上。再说你就不会变通一下吗?

  • 2025-02-09 10:24

    你明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含金量吗。子午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延如果真去很有可能有去无回,哪怕损失一万人都可以但是如果魏延被杀或者被俘那对军队的影响可大了,而且我个人查阅的子午谷战例就没有成功过的。

    流星追月 回复:
    呃,小学没有毕业就出来打工担待担待。
    一梦千年 回复:
    子午谷就是魏略瞎写的,三国志记载魏延只是想跟诸葛亮分兵
  • 2025-02-12 16:21

    当年的蜀国一共有多少兵马啊?别看那个三国演义胡吹,什么夷陵之战老刘损失了70万那是纯扯

  • 2025-03-20 19:43

    魏延麾下的5000人可是蜀汉精锐中的精锐,一旦损失,蜀汉可以说和亡国没区别了。

  • Alex 3
    2025-04-09 20:22

    如果你真的是诸葛亮,估计你第一反应就是魏延带兵投降去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5-02-24 20:25

    退一万步讲,领导的亲信身旁会没有有功让功,有锅背锅的智囊?哪怕魏延很了解夏侯楙,跟他打的就一定是夏侯楙吗?

  • 2025-02-11 21:29

    领导战略意图是蚕食凉州,结果你直接要跟对方all in,那领导能支持你吗?何况你这个想法还不靠谱.

  • 2025-02-22 15:55

    那时蜀国几多人口,需要破斧沉舟,以国赌之

  • 2025-02-26 16:09

    你以为的几十万大战,实际上的大战,几百人

  • 2025-02-11 20:58

    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有可能变成魏吴联盟了

    高山流水与子期 回复:
    不会的,你以为拱位洛阳的各大关隘都是好看的?下拉长安诸葛亮至少要花费1-2年的时候经营凉州,夺取各大练马点,中原地带说到底还是骑兵的天下。吴魏联盟也得攻的下永安,毕竟吴接壤的地方只有永安。
  • 2025-02-10 16:04

    错在不该由魏延提出并执行换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提出执行没准可以

    夸父 回复:
    错在不该是你这种赵括去领兵[笑着哭]
    弦歌离殇 回复:
    你这阅读理解,我给10分,满分100
  • 2025-03-04 20:52

    本来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谋略。魏延敢带着5000个兄弟,用自己的命换来可能的胜利,但是,诸葛亮考虑最大的问题不是打胜仗,而是让蜀汉朝各种势力相互制衡。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答应这一策略的话,那么魏延不管是胜失败,整个蜀汉的势力必定会失衡,后面是诸葛亮无法控制的场面。

  • 2025-03-24 08:01

    损失五千兵是大伤,但损失魏延是断诸葛亮一个胳膊

  • 2025-03-27 18:38

    结果就是宁信没实战的马谡,也不信魏延……是因为刘备死前的一句,有反骨么

  • 2025-04-12 05:08

    其实诸葛亮根本上就没想过要真的打魏国,他只是抓住军权不放而已,

  • 2025-04-21 19:10

    蜀汉打着恢复汉室旗号,以此派间谍打入魏国发展地下武装,待蜀军进攻时在魏国起事里应外合。魏延子午谷奇谋,可以有更大的胜率。诸葛亮成天打着恢复汉室旗号,从来没有派人魏国卧底,这是有点奇怪。蜀国力量小实力👎🏻弱,这么靠军事力量干拼,根本比可能赢。魏延应该是不太相信诸葛亮会成功,纯瞎忙活。蜀国内部也有明白人,都不敢反对,这也说明诸葛亮对反对北伐的人残酷镇压。魏延子午谷奇谋,他自己也未必会认为能成功,但里面含带否定诸葛亮北伐成功可能性。

  • 2025-04-07 13:33

    一个权臣派头子,一个帝党,老诸能同意才怪![得瑟][得瑟][得瑟]枪杆子出政权!![呲牙笑]禅哥也只能无奈地说:丞相英明神武,国家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