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朱镕基退休前忧心忡忡:房地产过热必须遏制,不能让百姓当房奴

帝哥说史 2025-02-23 12:06:27

1993年6月,北京中南海的灯光彻夜未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站在巨幅中国地图前,目光如炬地盯着海南板块——那里正被房地产的狂潮吞噬,无数高楼在图纸上拔地而起,却难掩背后堆积如山的债务与烂尾楼。这位以“铁腕”著称的改革者,即将开启一场关乎中国经济命运的“拆弹行动”。

朱镕基

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春风吹遍全国,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投机者的热土。短短两年间,海口房价从1400元/㎡飙升至7500元/㎡,地价涨幅超30倍。开发商凭着一张土地红线图就能倒手10余次,甚至有写字楼项目在挖到一半时被转卖16次,最终接盘者发现地基竟是空荡荡的深坑。

朱镕基坐不住了,1993年6月,他亲赴海南调研,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工地塔吊林立,却鲜见工人施工;银行网点24小时营业,只为快速放出炒房贷款;街头巷尾弥漫着“要挣钱,到海南”的狂热口号……

朱镕基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马上组织召开省政府座谈会,他在会上厉声质问:“海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比北京还高!这种虚假繁荣能持续多久?”

但地方官员视房地产为“救命稻草”,一位省长在会上提出:“房地产带动了GDP,我们哪敢踩刹车?”

朱镕基听后拍案而起:“如果继续放任,海南将成为第二个香港的今天!”

朱镕基回到北京后,迅速召集央行、财政部等6个部门开会,他亲自起草了被称为“十六条”的调控文件: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严控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清理违章拆借资金……每一项措施都直指要害。

6月23日,朱镕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掷地有声:“必须立即停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国银行资金一律不得进入房地产!”这番话如同一声惊雷,击碎了投机者的美梦。次日,海南房地产泡沫瞬间崩塌,600多栋烂尾楼拔地而起,积压资金超800亿元,四大国有银行坏账高达300亿元。

90年代的海南烂尾楼

但朱镕基深知,短痛总比长痛强,他后来回忆:“当时海南的教训太深刻了,如果任由其发展,金融系统会全军覆没。”这场“拆弹行动”虽让海南经济短暂休克,却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腾出了空间。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国内消费疲软。已经成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再次将目光投向房地产,但这次他选择了“疏堵结合”的策略。

一天晚上,朱镕基用红笔在《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草案上勾画,突然他抬头问秘书:“你说老百姓愿意把棺材本掏出来买房吗?”未等秘书回答,他又自言自语:“总得有人捅破这层窗户纸!”

次日清晨,朱镕基紧急约见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王石向他分析了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当朱镕基听到“普通家庭6年收入可买60平米”的计算时,他猛地起身握住王石的手:“要的就是这个数!”

王石

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停止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商品化。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地方官员为增加财政收入,将土地出让金视为“第二财政”,推高地价间接推高房价。朱镕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02年春节,他悄然现身深圳,发现空置房率达30%,开发商却仍在疯狂拿地,他当面警告道:“深圳的明天就是香港的今天!”

更严峻的是,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朱镕基算过一笔账:当时全国房地产公司6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购房者贷款占比超30%,整个行业风险如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惊心动魄的较量发生在2003年初,某直辖市为冲刺GDP,暗中放松限购政策,导致房价月涨幅突破15%。朱镕基得知后连夜召见该市领导,将举报信摔在桌上:“你们这是要把老百姓逼上梁山!”3天后,该市紧急叫停32个“地王”项目,5名官员被问责。

2003年3月,朱镕基卸任国务院总理。卸任前,朱镕基最后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强调:“房地产过热必须遏制,不能让百姓沦为房奴!”

朱镕基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2003年后,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速超20%,房价涨幅屡破纪录。尽管朱镕基提出的“分税制改革”被误读为房价上涨主因,但事实是:土地财政依赖、货币超发与投机炒作,共同编织了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如今,当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突破40倍,当年轻人感叹“躺平”时,朱镕基当年的警示依然振聋发聩。朱镕基主导的房改开启了市场化进程,却未能预见到资本力量的野蛮生长;他以“铁腕”遏制泡沫的魄力,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改革路上永恒的平衡难题——如何在发展与民生、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支点。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