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行业影像志诉说社会发展,那些珍贵记忆里藏着我们共同的过去

枫妈染上世俗 2023-02-11 11:05:36

当我们感慨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时,却有一些人被迫处于淘汰的边缘,就像从前的马车和现在的汽车。一个慢,一个快,明眼人都知道哪个好,自然使用的人也就多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旧事物的怀念,因为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着过去曾发生过的真实历史。

多年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潘伟曾在地方报纸副刊开了个专栏,名为《民间一暼》,极受读者喜爱。后来,他又开始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拍摄和记录,遂著成了这部行业影像志——《百工记》。

在本书中,作者分别通过“民生之本”、“一技之长”、“亦工亦商”、“市场故物”、“江湖营生”和“百业拾遗”六大主题,呈现出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生百态以及他们所处的行业现状,从而让更多人意识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

耕田与农民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而男耕女织则是普通人家可以实现的平凡梦想。不过,一开始人们使用的不是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这样的大型机械设备,而是仅仅依靠人力和牲畜来进行耕种收获。如此,方有了唐代诗人李绅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开始私有化,那时候的人们可以自给自足。然而,随着赋税的征收,虽然民众依然勤劳节俭,但其实已食不果腹。此后,吃饭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分田到户、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可是,在丰衣足食的今日,农村耕种者却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至于青壮年,早已进入城市打工,细究原因也很简单,只靠一点耕地,完全不能满足一家人的开销。所以,明知道异乡苦,还是要背井离乡。

砖瓦与砖瓦匠

房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生活空间,一砖一瓦都是砖瓦匠的心血。从准备胚料到做坯成型,再到入窑烧制,每一部都很关键,既要看火候,也要靠经验。在西周时期,始烧板瓦和筒瓦。于是就有了瓦屋。而在战国时期,屋顶则普遍使用陶瓦。

不过,说起砖瓦的辉煌岁月,还要属秦汉两朝。秦瓦不只是素面,还以植物纹、动物纹、云纹来进行装饰,瓦当上会出现小篆,后又在汉代达到艺术高峰。比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就是汉瓦的代表作。

时至今日,在农村地区,粉红色的砖瓦房依然随处可见,再加上一个小院子,虽然比不上城市,但多少也算安全舒适了。到底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好,还是农家小院有趣,也看个人喜好吧。

糖人与吹糖人

糖人是一种非常受孩子欢迎的零食兼玩具,而吹糖人的技术的技艺,则是我国“十大传统民间绝活”之一。在以前,吹糖人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进行叫卖。倘若被哪个小馋猫儿看见了,定会央求父母来上一个。

这时候,就是展现高超技艺的时候了。只见吹糖人把作为原料的糖加热,再制成圆球样的糖包,然后再往里吹气,并一边吹一边捏、拉。很快,一个糖人就做好了。值得特别注意的,虽然其名为“糖人”,但却大多数吹的是动物的形状。

那么,如今还有吹糖人的存在吗?答案是有的,只是从业的人比较少了。若是有幸遇见,不如看看吹糖人到底是怎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另外,书中所提到的行业,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前景堪忧,有的即使被列入“非遗”依然岌岌可危,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百工记》就是一部有趣但又颇感沉重的著作,整个阅读的过程,如同在岁月中穿梭。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部记录生活的摄影集,也是一部深入底层民众的社会史,很有文化价值。与此同时,又不得不令人反思:随着过去的印记逐渐褪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呢……

0 阅读:3